这几个月,美国呈现出一种“双高”的形象:一方面,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和累计病例一直高位运行;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攻击和妖魔化调门逐渐升高。为什么中美关系面临着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发难:从舆论塑造到政策落地
2020年5月,美国政府发布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方针》的政策性文件,强调中国在经济、安全与价值观等方面对美国构成的重大挑战,重申了自尼克松以来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失败,并明确了“全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及其实施路径。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从舆论塑造到政策落地连续对华发难。
在舆论方面,6至7月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中央情报局局长、司法部长以及国务卿等高官接连发表对华政策演讲,渲染“中国威胁”。
从政策上来讲,美国总统特朗普先后签署了若干针对中国的法案。美国国务院宣称中國对南海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主张“不合法”,明目张胆干涉中国内政。不仅如此,美国甚至还单方面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破坏两国社会文化交往,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无须讳言,中美关系正处于新的历史低点。有学者甚至将当前中美关系的状态与趋势比喻为“自由落体式”下降。
如何看待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挑战
总之,这几个月,美国呈现出一种“双高”的形象:一方面,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和累计病例一直高位运行;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攻击和妖魔化调门逐渐升高。为什么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挑战?如何看待当下的中美关系?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指出,这其中有多方面因素,美国国内竞选是其中之一。在21世纪的前20年里,我们经历了从“9·11恐怖袭击事件”到后来的金融危机,再到现在的全球疫情。经过这些重大考验,整个国际社会上各国国内的治理和全球的治理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美国也不例外。有很多情况实际上是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社会矛盾的叠加和爆发。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去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明年是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这几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给两国带来巨大利益,两国老百姓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的事实,是不需要去辩论的。
在新的形势下,中美关系下一步怎么走?今天的世界不是40年前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和美国也不是当时的中国和美国。
但在今天,中美更加需要加强合作,管控分歧。因为两国之间有很多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两个大国,对世界的未来也承担着许多共同的责任。两国都有责任和其他国家一起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实现更好的全球治理。
中美关系未来的三个判断
其实,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因为影响变量太多、太复杂,不太可预测,但以下几点是确定无疑的。
一是竞争将是未来中美关系的关键词,竞争的性质与程度将决定中美关系的状态。
美国兰德公司近日指出:“中美未来很可能会相互竞争。实际上,两国似乎注定要陷入长期竞争,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两国都不可能退出世界事务。此外,每个国家都将对方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对对方的行动和意图深表怀疑,并且竞争激烈。”
当然,竞争并不意味着对抗,更不意味着必然走向大国政治的悲剧。不过,这全然取决于两国的战略选择与政策互动。任何疯狂的、情绪化的政策都可能造成远超出决策者自身预期的不利后果。
二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结论不会改变。从相互依赖的角度来说,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性及因之而产生的敏感性都更为突出。这也是美方自视可以对华发动“先发制人”强硬制衡战略的前提。
然而,他们忘记了中美关系发展史所得出的经验教训,那就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一点被过去的历史所证明,也将为未来的实践所检验。
三是美方强力施压不会得偿所愿。当美国政府在推进其强压政策时,只是从一般的逻辑出发,即美国处于战略优势地位,只要压力足够大,对方必然会就范。但美国忽略了对施压对象的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挑事但也不怕事。那些试图通过恶化中美关系而牟取政治利益的“机会主义”美国政客们,还是要以谦逊的态度来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的精神,而不是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教师爷”或“解放者”。
(《新京报》2020.7.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