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欧 徐强强 王旭辉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8000)
实践表明,在浙江省台州市水稻“单改双”是稳定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早稻的稳产与适期收获是实现双季稻高产稳产的关键;同时,与采用直播栽培相比,水稻采用机插栽培,不仅能提早播种,达到有效保证早稻成熟期的目的,还能提高早稻栽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早籼杂交稻“台早126”是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在此背景下,为有效保证“台早126”的成熟期及其高产稳产,笔者对“台早126”开展了机插适应性试验,以期掌握其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机插本数。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地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古桥村,由台州市椒江古桥水稻专业合作社实施。供试田块前茬为冬闲田,土壤肥力中等。插秧机为“洋马VP6”高速插秧机。育秧基质为山黄泥土,采用塑料平底育秧盘大棚育秧方式,秧盘规格为28 cm×58 cm。
在同一田块进行种植密度、机插本数试验。采取大区对比试验,大区面积在290 m2左右(4.5 m×65 m)。试验设8个处理,其中,机插本数试验设4个处理,种植密度统一为30 cm×12 cm,机插取苗本数由插秧机档位调节,设A1(1档)、A2(2档)、A3(4档)、A4(5档)4个处理,相对应的机插本数分别为2.1、2.3、2.8、3.0本;机插种植密度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B1(30 cm×11 cm)、B2(30 cm×14 cm)、B3(30 cm×17 cm),机插取苗本数统一调节为插秧机3档(机插本数为2.6本);对照(CK)处理为当地常规机插操作,种植密度为30 cm×12 cm,机插本数为2.6本。
于3月19日采用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方式播种,每盘播种量约为110 g,在大棚内育秧。4月24日机插移栽,秧苗平均叶龄为4.4叶,苗高为17.8 cm,单株茎粗为0.33 cm;用“洋马VP6”高速插秧机(6行)进行机插,漏插率在4%~8%。其它田间管理与一般大田生产相同。
各处理区定3个点调查,每点调查10丛,记载水稻生长动态;成熟后,考查经济性状;采用大区实割称重测产,并按浙江省验收标准折算产量。
由表1可知,在相同种植密度(均为30 cm×12 cm)条件下,以A3处理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为552.4 kg,比对照每667 m2增产32.9 kg,增幅为6.3%;相同种植密度的5个处理的产量随着机插本数的增加呈波浪形变化趋势(即高-低-升-高-低)。在机插档位统一为3档时,以对照(种植密度为30 cm×12 cm)的产量最高,B3处理的产量最低,每667 m2为434.2 kg,比对照每667 m2产量低85.3 kg,减幅为16.4%。除A3处理与B3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外,其它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由表1可知,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每667 m2有效穗数随机插本数的增加而增加;每穗总粒数随种植密度的降低(株距的增大)而降低;结实率随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随机插本数的增加而降低;千粒重均在26 g左右,趋于稳定。
表1 各处理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由表2可知,相同种植密度的5个处理的落田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均随机插本数的增加而增加(对照的最高苗数除外),成穗率则大体呈下降趋势(对照除外);而机插档位统一为3档的4个处理的落田苗数均在2.6苗/丛左右,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大体呈增加的趋势(对照的最高苗数除外)。
表2 各处理的群体生长情况
各处理生育进程一致,最高苗数均出现在5月30日,始穗期为6月19日,齐穗期为6月22日,收获期为7月17日,全生育期均为120 d。全生育期偏长可能是由于播种时间偏早,而早期温度低且不稳定而造成的。
试验结果表明,在机插档位统一为3档(机插本数为2.6本)时,以对照(种植密度为30 cm×12 cm)的产量最高,说明种植密度对“台早126”的产量影响明显。在相同种植密度(均为30 cm×12 cm)条件下,以A3处理(机插本数为2.8本)的产量最高,A1处理(机插本数为2.1本)的产量次之,A4(机插本数为3.0本)处理的产量最低,产量随机插本数的增加呈波浪形变化趋势。而种植密度则随株距的增大而导致单丛分蘖增多,这可能是早籼杂交稻品种特有的生育特性及机插栽培差异所导致的。从水稻的生长表现来看,虽然A3处理的产量最高,但该处理的水稻成穗率不高,这可能是由于落田本数大,造成无效分蘖过多,从而影响了后期的穗粒结构,导致结实率不高,千粒重下降。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台早126”的机插种植密度建议为30 cm×12 cm,机插本数2.8本;但其机插栽培特点以及规律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