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军(右)现场向农户万昌寿父子传授旱稻田间管理技能(图/戚良鹏)
6月9日,在安徽省无为市开城镇山垴村的一片30 多亩的沙岗地上,刚撒播两周的“旱优73”旱稻秧苗已全部返青,绿油油一片。烈日下,开城镇关工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潘家军站在田垄中间,向结对帮扶农户万昌寿父子讲解旱稻的田间管理要诀。潘家军从事“科技扶贫”始于2015年,今年已经是第6 个年头。
1980年,潘家军毕业于屯溪茶校茶叶专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开城区农机推广站。1985年——1987年,组织上选派他赴安徽农学院水稻栽培专业进修,实现了从茶叶到水稻的“跨界”。结业后他重回开城,从技术员、副站长干到了站长,1999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几十年来,潘家军用双脚丈量开城的山水阡陌,将科研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功成名就”之时,有领导关心地问他,是否考虑过换一个舒适一点的岗位,或调到城里工作?老潘笑着说:“我是不会离开的,这里有我的梦想,农民兄弟需要我。”
2014年,潘家军退休了。本当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慢生活”的他,脚步却停不下来。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听到这个消息,潘家军难掩内心的激动。恰在此时,镇关工委主任陈荣权找上门来。老陈原是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与潘家军是30 多年的老搭档。老哥俩聊起“科技扶贫”的事一拍即合,决定选择帮扶被村里列为扶贫对象的万昌寿家做试点。年过七旬的万昌寿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与他一起生活的二儿子患有智障。要尽快脱贫,“种什么”大有讲究。沙岗地存不住水,一般的水稻品种不合适。潘家军想起曾接触过的一个旱稻良种“旱优73”,亩产可达1200 斤,而且米质好、卖得上价。他立即与上海农科院取得联系,引进第一批稻种进行试种。随着秧苗一天天成长,杂草防治成了一大难题。从除草剂的配方比例到施药的最佳时机、剂量,老潘都是反复讲解,手把手地示范,直到万家父子能熟练掌握为止。在潘家军精心指导下,30 亩旱稻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以后连年保持着稳产高产的态势。
种植业虽然搞起来了,但抗风险能力毕竟还比较脆弱。潘家军又开始帮老万饲养大白鹅。雏鹅很娇贵,从第一次开口吃食到圈舍保洁、防疫,再到杜绝另类伤害等,老潘都亲力亲为。无为市关工委主任邢献宝算了一笔账:目前,万昌寿家的30 亩旱稻一年可收入1.8 万元,再加上一季大白鹅(200 只)可获纯利8000 元左右,这个家庭脱贫目标已基本实现。然而,潘家军的帮扶步伐并没有停下,退休后一直在自费进行“长江流域小红稻提纯复壮”项目攻关,将与更多贫困户结对,使他们奔小康的步子更快、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