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0-08-18 18:08卢珊
三峡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宜昌文化创意产业

摘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过程中争做领头羊,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及文化扶贫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如何突出地域特色和协调区域发展的挑战。为实现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应该建立二者融合的内容机制和保障机制,立足本土文化,推进文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4-0013-05

进入社会开放创新、全面进步的新时代,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政治、经济、法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都在飞速发展。其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表现在各方各面,其中对文化层次的要求和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期待应该占很大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惠民工程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更具有时代精神。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为满足公众对文化的期待和需求,保障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提供免费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系统。[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普惠工程,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特点。[2]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公共服务,一个是文化建设,既体现了政府对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视,又反映出公众对文化极高的期待,这就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也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覆盖面。随着各个城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非营利性组织的日趋完善,社区文化内容和层次的不断丰富,公众一方面浸润到文化的氛围中,一方面又对文化普及的多元化、丰富化和趣味化无限憧憬。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这里提到的创新就是要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平台,搭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让更多受众群体愿意接受、记住并传递优秀的文化理念,变被动输入为主动思考。

(二)挑战

1.体现民族和地方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造性,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展现出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色,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标签的文化通过新颖的形式展示给受众,让他们领悟其中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在这一目标导向下,选取什么样的题材,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借助什么样的载体,透过什么样的渠道就显得异常重要,任务也异常艰巨。

2.协调区域差异性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水平不一致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推进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测量尺度。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悬殊,同一城市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也大相径庭,这就意味着在不同区域要采取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和公众文化接受度的融合方式,因地制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一)宜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现状

1.取得的成就

据《宜昌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2015年5月,宜昌市成功取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2018年末,宜昌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5个,总藏书量336.89万册。文化事业机构177个,艺术事业机构19个,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馆、文化馆12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电影事业机构37个,其中发行放映管理机构13个,专业电影院24个。年末公共广播节目11套,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7%;公共电视节目14套,有线电视用户54.82万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7%。”总投资7.36亿的宜昌市新博物馆2019年8月试运行期间,每天吸引观众近万人次。此外,总投资3.5亿的宜昌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荣获住建部绿色三星建筑认证,是湖北省首批高星级的生态环保建筑的示范工程。这两个标志性的公共设施市民凭借身份证即可免费参观,每天接待的入馆人数及受众的观后体验应该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昌市的城市营销也卓有成效。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将“中国诗歌之城”的荣誉称号颁给了宜昌;同年10月,在市政府、柏斯音乐集团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宜昌市又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钢琴之城”称号;此外,我们还致力于打造“读书之城”和“志愿之城”。这些文化品牌形成了宜昌独有的城市名片,让宜昌这个城市更具有文化底蕴,能够提供给公众更专业的文化指导,让公众感受并享受文化的熏陶。

为了让文化惠民更深刻,宜昌向所有市民推出了文惠卡,市民个人缴纳100元,财政补贴500元,用于观看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包括话剧、京剧、音乐会、歌舞表演等。

2.存在的不足

(1)部分社区文化设施陈旧

在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背景下,各行政区域纷纷摩拳擦掌,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网格员连接了文化服务与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文化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获得了一些居民的认可,但也存在内容单一、形式老套的问题和管理上的漏洞。比如,很多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有的社区图书馆仅仅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角落,书籍类别和数量都很少,以杂志和小说为主,借阅人数寥寥无几;开展的部分就业培训应用性不强,培训者专业程度也不够,有的培训者甚至都没有相关从业证书;文化表演中长时间频繁的推出产品赞助商,表演者不加筛选,水平不太高,居民观看人数较少;有些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开展的社区摄影、演讲、征文等活动信息不公开透明等等。大多数居民不太清楚公共文化服务的确切含义,对文化活动开展的频率和内容感到不满意,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普遍抱怨社区没有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晚年娱乐生活没有保障。

(2)公众需求与文化产出之间难以取得平衡

按照市场营销的观点,企业应该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被实施者是全体受众,个人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教育程度各不相同,有些个体参与意愿很低,使得管理部门无法预测公众的文化需求,也就使得文化产品或服务有时跟公众的需求之间出现差距,很难取得平衡。

(二)宜昌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2017年1月3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宜府发〔2016〕34号),该《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宜昌打造成文化创意之城和三峡区域文化创意中心。”足见市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

1.第三产业GDP平稳增加

据《宜昌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64.18亿元,比去年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5.49亿元,比去年增长8.7%。三大产业结构之比由2017年的11.1:53.8:35.1变为9.5:52.5:38.0,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去年提高2.9%。”

文化产业作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GDP的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提出文化产业产值2020年GDP占比达到8%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是对文化产业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期待。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地位突显

2016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提出“继续做大做强洛阳、宜昌、芜湖、赣州、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和服务链,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宜昌作为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宜昌关停的化工企业累计达到30家,完成改造升级17家、搬迁2家、转产3家,38家煤矿全部关闭,在全省率先整体退出煤炭开采行业。”[3]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必然造成结构性失业,这是改革无法避免的结果。因此,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缓解民生压力,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来扩大就业和鼓励创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绿色产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也涉及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因此成为政府大力扶持的对象。

3.从业人员数量及素质不断提升

《2018年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发布:“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上升至全球第13位,人力资源开发贡献水平升至全球第5位。”宜昌市常住人口中,受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的占比8.79%,居湖北第二。人口素质的提升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也日趋增加。高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每年有大量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不错的成绩。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统计中,选择文化产业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三、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机制

(一)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不断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产业也呈现出更多更新的状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在这方面,宜昌市博物馆和宜昌城市规划展览馆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借助各种高新技术手段让公众不仅可以感知文化,更可以亲身体验文化和参与文化。这种互动模式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中。比如市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音乐厅、剧院等,都可以采用“互联网+文化”的形式,植入科技元素,让公众一边感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一边享受科技生活的魅力,也能大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宜昌市图书馆目前已经采用了数字阅读系统,开发了“宜昌市移动图书馆”APP,将数字服务与文化进行结合,这个平台非常好,用户在家里就可以进行借阅查询,但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利用大数据可以统计每位借阅者阅读的偏好,定期由客户端向公众推送相关书籍和期刊,按借阅量或者热度进行排行,减少公众挑选的时间。为了鼓励公众多读好书、热爱阅读,提升公众的年人均阅读量,可以按期展示阅读量或借阅量排名前十的市民,进行精神奖励或者延长借阅时间等特权,激励市民多阅读,真正实现宜昌“读书之城”的称号。还可以举办线上线下的读书交流座谈会,市民自愿免费参与,会后提交交流感悟,定期展出,互相学习。这种数字化服务的模式同样可以应用在市美术馆、市群众艺术馆和各个剧院中,通过手机APP拉近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一键式预约和查询,甚至可以在线观看,让文化惠民更便捷。

(二)文化活动

宜昌辖五区、三市、五县,城郊发展不均衡,城市和乡镇发展差距悬殊,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区域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针对市辖区,我们应大力推进“中国诗歌之城”和“中国钢琴之城”的建设,不应该让宜昌止步于这些称号,而是以其为起点,带动和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加强城市的品牌建设。针对各县市,围绕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渊源重点开展,比如远安的嫘祖文化、长阳的廪君文化、兴山的昭君文化、秭归的屈原文化、五峰的茶叶文化等,让文化不再成为一种口号或者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流淌在每一个市民血液里根深蒂固的恋乡情愫。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场景体验式、露天观摩式或者仿真模拟式,但都应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而然地植入关于公民的素养和道德建设等内容,有利于塑造公民健康的人格。

(三)组织管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这就决定了其实施的各种局限性。应该鼓励市场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4]从而加强各个主体的公共责任感。让文化创意企业、文化非营利性组织、高校相关二级学院、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都参与进来,多方联动,少一点行政管理,多一点群策群力,从而增加文化建设的活力和积极性。组织结构建议采用扁平化的方式,创建多维沟通渠道,建立授权机制,在保证人员思想政治正确的前提下鼓励言论自由,营造积极、创新、开放、共享的管理氛围。

四、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保障机制

(一)资金保障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也是向阳产业,应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公共文化在公共财政支出的占比。政府可以投资于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5]使资金流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社会反响好的项目,这些项目盈利之后又会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一些重点文化项目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此外,创新文化融资,使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实现银企对接。帮助银行成立专业的文化服务项目,加大文化产业的融资力度。鼓励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给予政策性奖励,保护创意者的知识产权,使文化产权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产品保障

1.创建文化品牌

宜昌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文化产品可以说丰富多彩,市图书馆的媒体视听室、文化馆的歌舞剧团、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三峡文化讲坛按期举行等等,文化盛宴让公众乐在其中。为了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更深入人心的平台,应该将我们的文化产品培育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围绕宜昌的城市形象——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之都、中国钢琴之城,展示宜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特色经济。目前正在建设的“音乐小镇”,应该大力推进和完善,使其成为宜昌标志性的文化属地。在品牌建设方面,努力促进文化知名品牌向著名品牌转化,地区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化,一般品牌向重点品牌转化。

2.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园区

宜昌目前有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峡国际珠宝博艺园、715创意产业园、稻花香酒文化产业园、清华科技园、太平鸟时尚创意产业园等,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音乐特色小镇正在建设中。其中有8家已经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园区,数量在全省市州仅次于武汉。[6]为了发挥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应该继续加大产业园区的发展,使其更加专业化和特色化,鼓励县市区也积极创建条件利用现有资源新建文化产业园区,积极争创省级甚至国家示范园区,对获得称号的文化企业给予奖励。产业园区可以跟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利用产业园区的辐射效应培育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帮助文化产业由艺术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3.提高文化產业的附加值

推动“文化+”的模式,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让文化成为旅游的内核,旅游变成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宜昌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和三国文化等历史内涵,使旅游景点转化为集观光、民宿、文化体验、养生、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基地。“文化+科技”,将数字化服务与文化相结合,强化公众在体验文化服务时的舒适感和便利性,也适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文化+农业”,形成大型的田园综合项目,集文化、采摘、垂钓、种植和环保于一体,基于乡村振兴的目标打造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各种模式的指导下,努力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使产品生产、服务、教育、培训、科普、娱乐融为一体。

(三)人才保障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需要建设强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既要挖掘本地熟知本土文化、城市发展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又要引进外地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的优秀人才。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文化产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鼓励在宜昌就读的大学生留宜发展,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外地的生源地学生回宜发展。定期组织相关文化部门的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探索二者融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完善的人才晋升通道和培训激励制度,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氛围。

(四)绩效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均等性和公平性,这就要加强监管和执法的力度,信息公开透明,多重主体监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积极营造诚信氛围,加强行业自律,可以成立行业协会辅助监管。建立以市场为评价主体的考核指标,定期开展绩效检查。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推进是民生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公众本身的参与度和意愿也是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只奖励不惩罚的措施,以免伤害管理部门的积极性。

结语

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工程,从主体上看,既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从内容上看,产品、服务、设施、创意、组织管理必须实现“五位一体”;从保障机制上看,融资渠道、品牌建设、产业园区、经济价值、人才队伍和绩效评价都是促进二者融合的有力武器。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将宜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将宜昌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之城。

注 释:

[1] 刘利:《创新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2] 柯平、朱明、何颖芳:《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2期。

[3] 宜昌市统计局:《宜昌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

[4] 荆晓燕、赵立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

[5] 王趁义:《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及其服务体系建设》,《民主》,2012年第9期。

[6] 袁雪梅、瓮彦彦:《宜昌市新添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获20万和15万的奖励扶持》,三峡宜昌网。

责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赵 颖

基金项目:宜昌市2019年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协同视角下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ysk19kt092)。

作者简介:卢珊(1984-),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宜昌文化创意产业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