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那些事儿

2020-08-18 09:35孙丽娇
骏马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具盒书包母亲

孙丽娇

我出生在林区原林小镇,1975年2月降临到父母亲面前,成长在艰苦的八十年代家庭里。父亲是发电厂的一名工人,母亲是一名街道居委会主任,家中一共姊妹六人,我是最小的一个。那时没有幼儿园,没有学前班,直接就能上小学。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1982年上小学那一天,三姐、四姐领着穿着花布衣裳、花布鞋,扎着戴红头绳的两个小抓鬏的我,到学校参加入学报名考试。

老师是一位三十多岁、极为朴素的语文老师,月牙般的眼睛一直带着笑意,那和蔼可亲的笑容瞬间让我喜欢上了她。她就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当时写“毛主席万岁”,从1数到100就算通过。由于从小字写得好,我顺利通过了考试并当上了班干部。

记得有一年冬天学校庆祝毛主席诞辰,在家乡唯一最热闹又简陋的电影院表演节目,老师选我读一篇课文《八角楼上》。那个年月没有什么化妆品,我还记得父亲用烧过的火柴棍给我画眉毛,之后用线绳把六根火柴棍绑起来蘸点红色印泥,在眉心点一个梅花图案,这就算舞台妆了。几十年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句话至今还记忆犹新。

还有一次,我们正在教室上第四节音乐课,学习的歌曲是《少年先锋队队歌》,当时音乐老师正带领同学们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地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教室的棚顶突然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响声,由远而近,越来越响。我没管是否在上课,第一个冲出教室一探究竟。我循声望去,此刻校园里师生已经围满了一架直升飞机。为了近距离地看看真飞机到底是啥模样的,我仗着自己人儿小不停地往人群里挤。飞机的螺旋桨不停地转动,风势狂暴地把地面的沙子毫不客气地卷了起来,飞沙扬砾,打到脸上我也顾不上疼痛了。那架飞机是临时降落处理故障,待故障消除后又起飞了。当同学们和老师都散去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花布鞋挤丢了一只,是一个邻居家的姐姐把我背回家的。父母谢过人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对我一顿训斥。当然下午也没有逃过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训我无组织、无纪律。那个年月只有在语文书上、小人书上看到飞机图案,包括那些老师们,哪见过什么真飞机啊!那是我7岁那年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飞机。2016年11月我坐飞机去天津看病,在我坐在机舱里的一瞬间,思绪一直停留在童年时代为了看飞机挤丢鞋子的一幕。

那时学校没有统一校服,同学们穿的衣服可谓是五花八门,有新有旧,多数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兄弟姐妹又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再给下面弟妹穿,袖子短了接袖子,裤子短了接裤腿,再穷过年还是有一件新衣服穿的。那时候常常听到大人们流行的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管衣服新旧,只要有衣服穿就行,我们全不讲究新旧。那个年代所有的母亲都一样,手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到了晚上母亲中指上总是戴个顶针,不是在纳鞋底,就是在缝衣服、补袜子。家家炕头都会有个针线簸箕,里面盛满了各种小东西。有上面缠着一头白线、一头黑线的那种小木板的线桄,缝袜子的木托、大小顶针,还有旧的袜装(就是袜子脚脖那块呢绒,袜子穿坏了可以把脚脖那块好的剪下来,缝到孩子们的棉袄袖口上,以便拆洗)和小布头啥的。

当年再穷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件压箱底的衣服,只有在过节、出门走亲戚时才能穿,式样永远不会过时。童年的我长得比较高,和姐姐们就差一点点儿,总是和三姐、四姐争抢新衣服穿。每到新年,我们姐几个会排队在厨房炉子旁边,父亲会把炉钩子放进炉子里加热,给我们姐几个卷刘海儿,热度火候儿必须要掌握好,烧太热容易烫焦,不热还不出卷。记忆中的童年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文字无法替代的。说起除夕的年夜饭,那是期待已久的晚餐,父亲亲自掌勺,晚饭过后在我们心里隐藏着无限的失落,因为一年当中,只有中秋、除夕才能吃到这样特别丰盛的饭菜。

我们的书包也是各式各样,学生中只有很少数的同学才买得起漂亮的帆布书包,上面带着五角星,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那种。我们的书包基本都是父母自己亲手做的,做书包的布料是百货商店买的布头。女孩子是花布做的,男孩子是深色布做的,就像现在的环保袋(俗称兜子的那种),只不过两根带长一些,可以背在肩上。我的书包是邮递员送信的那种包。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学校里来了一个推销书包的南方人。书包是红色皮革双肩背的那种,两块五一个,书包的正面带着一对黄色的金属卡扣,像一个小箱子那样方方正正的,女孩子用特别漂亮。好多孩子都留了一个,当时由班任垫付的钱,望着同学们拿到手里的红书包,虚荣的我没想任何后果也留了一个。等放学回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家里,母亲正在自家的园子干活,看到我手里分外醒目的书包,盘问了起来,没等我结结巴巴地说完事情的原委,一个巴掌已经火辣辣地贴在了脸上。母亲教训我说:“两块五够咱们家八口人多少天的菜钱,这么小就会擅自做主花钱,是谁给你的胆量!”我委屈地哭了,更恨母亲那一巴掌,可当时我根本没注意到母亲掉下的眼泪,下午就把书包返回了老师那里。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那个红色书包奇迹般地出现在我面前,母亲慈祥地对我说:“老疙瘩啊,你还太小,什么事情都要回家征得大人同意才能去做知道吗?妈妈那天是不该打你的。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一样不会少你的。”原来,那天下午母亲偷偷地去了学校,在老师那把书包买了回来。每次下班经过校区看见上学的孩子们,看到孩子们肩上五颜六色的品牌书包,那段难忘的回忆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

说起我们的学习用具,更是不能再简单的了,文具盒是长方形薄铁皮做的,上面印着各种花卉、故事图案和小动物,文具盒内印有乘法口诀。从一年级一直用到小学毕业再到初中,最后文具盒的图案都磨光了,要是文具盒用坏了都是家长给修一下,接着再用。条件好一些的会用那种塑料宽面夹层有海绵的多用文具盒,铅笔用秃了,都是自己拿铅笔刀削,家长很少帮忙。笔使短了套上笔帽又可以握住了,继续使用直到用得没法削时才丢掉。

我们上一二年级时,因为那时作业本都是有数的,正反面都要写字,写一页下面要垫上垫板,作业本都是用得一页不剩,就是剩下几页也都是订起来重新利用。我们学毛笔字,上课时要自己带上墨盒墨汁,然后在红模格子上描大字。三年级后才能在大字本上自己写毛笔字。老师把认为写得好的大字拿红毛笔画上红圈,得红圈多的当然是大字写得好的。写生字时,老师手中拿一枚方章,上面有“整洁”两个字,你写的生字整齐、清洁,老师会在你的作业本上盖个“整洁”章,章越多说明你学习越认真。我们上珠算课时,需要自己带算盘,老师是大算盘,可以挂在黑板上。算盘柱上有棕毛,老师演示时算盘珠推上去不会掉下来。那时候家里都穷,很多同学买不起算盘,都是自己做的,用杏仁核两面磨平钻眼做成算盘珠。珠算口诀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只是有年头不用了,现在都用计算器了。我們到了三四年级后,不光要学习还要帮父母减轻生活重担。因为那时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困难。那时要早早起床提上筐捡煤块,放学后和姐姐们上山砍柴,割猪牙草,挖婆婆丁。生活困难的同学,晚上在路灯底下砸石子或在家里糊纸盒、火柴盒以补贴家用。辛辛苦苦为自己挣点学杂费,谁也没有觉得委屈过。

那时同学之间没有讲吃、讲穿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父母言传身教传给我们的,在我们童年时已经蔚然成风。红领巾是我们的最爱,只有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在我们学生身上是完全统一的。当时粮食、副食品短缺,家家都使供应粮票。我们家人口多,根本吃不饱饭,菜也没有油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肉。父母更惨,看着孩子们吃不饱饭,从自己的碗里拨出一些给孩子,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不让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挨饿。

虽然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很差,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玩具可言。吃的东西也比较简单。但我们业余生活却是丰富多彩,捉泥鳅,玩泥巴,跳皮筋,打布口袋,坐在炕头抓嘎拉哈玩。学习没有压力,只要语文数学满90分,父母会笑着说,爱咋玩咋玩去。没有天天补这课、上那课的。精神上更无忧无虑。所以,我们儿时所拥有的种种乐趣,也是现在的小孩儿体会不到的。

虽然儿时的童年快乐无忧,但终究还是给我留下了毕生的遗憾。我从小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做梦都想穿着一身袭地白裙,优雅地在舞台上弹奏着钢琴,在公园角落一个人静静地拉着小提琴,悠扬的琴声游走于山水间,洗涤心灵。可那个年月饭都吃不饱,梦想也只能是梦想……

这就是80年代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几十年已经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都已步入了中年行列,鬓发已有了斑斑银丝。思绪蓦然转到窗外的孩子们身上,对于我的儿子,我也可借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告诉他:“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开始。”作为妈妈,我更希望你每天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一起走过的童年美好时光里,追忆那难忘的童年,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没有说完,这些故事不会随时间在我的记忆中有丝毫褪色或消失,因为那是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开心快乐的日子。

猜你喜欢
文具盒书包母亲
小书包
我的文具盒
我的书包
My Pencil—box我的文具盒
找书包
文具盒里的宝贝
给母亲的信
风躲在哪里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