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梅 凌镘金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国内产城融合的研究起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在大型国企,主要是央企,自身兴建的家属区、医院、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具备产城社区的某些功能和形态,这是我国最早的产城融合雏形。[1]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开始对产城融合进行系统研究。近年来,产城社区的建设出现了问题,产城融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等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园区的实践表明,产城融合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普遍规律。[2]产城融合最初由国外学者提出,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产城融合理念,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文将产城融合定义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产业为保障,城市空间合理利用,产业经济绿色持续发展,以推动城市化进程,提升土地价值,最后建成产业、城市、人才三者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在政策支持下,吸引了众多的资金和人才,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地,对区域和全国的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2年6月,天安云谷产城融合社区正式破土动工。在此之前,天安云谷所在地曾是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下属的一个城中村,随处可见小厂房,与深圳龙岗区正在力争成为深圳东部创新中心的发展姿态严重不符。引进智慧产城社区理念后,年产值由原来的两三亿元增到1800亿元、纳税100多亿元,产值增加600倍、税收增加167倍,成为城市更新的“中国样本”。本文通过剖析“天安云谷”的发展历程,汲取发展经验,提出智慧产城社区发展新模式。
产城社区规划与发展不科学就会导致社区建设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忽视居民的居住、消费等有关人们的生活发展问题,不少城市新区缺乏能集聚人口的产业,造成大片土地闲置,甚至以房地产为主要支撑,“地产泡沫”问题严重,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区域功能单一,职住分离明显,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文社会环境,从而产城分离成为社区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产城融合下公共服务配置是以公平、效率为目标导向,实现数量匹配、结构匹配和质量匹配的价值内涵,达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有效分配、有效利用的结果。产业是驱动力,公共服务是保障,智慧产城社区因缺失生产和生活服务基础就会造成产业“贫血”。有的社区虽然有生活服务设施,但无法满足人才更高层次的需求,建设品质欠佳,生活适宜舒适度不够。
由于产城社区前期开发体制与建设后的城市管理体制以及涉及城市各个领域的制度并没有协同运作,比如社区管理的经费不足、社区工作任务繁重而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低下,这将导致社区管理职能配置不足,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脱节,社会治理缺失。
有些产城社区在建设之处就未能对空间组织进行合理规划,片面追求高端化,建设尺度过大,忽视了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对特定空间的需求,空间组织杂乱,不利于吸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项目的进入,不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另一方面,产城社区的建设未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特色空间,从而影响了人气的聚集。
石忆邵[3](2016)认为产城融合的产业具有系统性、异质性、层次性、递进性、综合性。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便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某些智慧产城社区建设惟经济利益的取向,强调发展重化工业,未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城市资源枯竭。此外,过快的城市化未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破坏了传统城市遗传。
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有大批农民会融入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改革的滞后和要素市场的扭曲,加上高端化的城市化进程,即在规划建设方面片面强调国际一流,从基础设施到公共建筑,一味按高标准建设,热衷于地标性建筑。在产业发展方面,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盲目发展高技术产业;注重大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服务业企业的发展。这使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面临买不起房、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子女上不了学等问题;农村人口城市化压力大,城镇化的高门槛将大量劳动力拒之门外,降低劳动力吸纳能力。
产城社区具有多领域的招商和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体现了园区、企业和人的良好互动。首先,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凝聚力”,产城社区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绿色智慧的管理模式能吸引企业入驻,充分发挥多领域的招商功能;其次,产城社区以“产—城—人”结合为理念,为优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最后,产城社区是产业聚集地,统筹协调资源与空间配置,尤其土地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完善。
第一,急功近利和最大效益获取的理念,往往会忽视在长远效益方面的投入力度。这是很多智慧社区容易出现的问题,公司以追求盈利为目的,忽视了社会效应,尤其容易忽视智能化建设和环保建设,可能会破坏城市环境。
第二,自身相对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使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力度不够或建设进程不到位。尤其是在产城社区发展初期,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无法建成社区智慧管理模式,招商能力不足。
第三,开发区边界是相对固定的,这可能会导致开发区审视问题的视野受到局限。2006年出台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提出“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规模”[4],固定的开发规模会使视野受限,不利于长远规划发展。
第一,政府的背景和政府赋予的强势授权。政府的政策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实施,产城社区一旦发展起来,会发挥极大的产业聚集功能,对当地和周边经济有极大促进作用,所以产城社区从一开始就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第二,与政府相辅相承地共同担纲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参与并严格执行政府的统一规划。与政府共担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减少园区的建设成本;严格执行政府统一规划不仅有利于政府管理,更有利于园区及时获得相关政策信息,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第三,生态经济的理念日益成熟。我国由“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增加了环境要求,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和环保理念得到了重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得到推广,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5]这将为产城社区旧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引进提供导向作用。
工业、商业、农业、住宅等不同性质用地的产出不同,这往往导致扶持政策的偏移,由此造成不同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其次,产城社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职能的效力是一种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模式,职能的的相对削弱使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如治安、教育、医疗、邮政等)的配套相对迟缓。
根据调查发现,国内对“智慧园区”项目年投入逐年增加,每年新启动项目也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产业园区、服务园区、物流园区,打着智慧与智能的噱头层出不穷,但是真正的智慧产城社区少之又少。随着都市圈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群作用日渐突出,区域间壁垒正逐步打破,产城社区作为承接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图一 智慧产城社区运营模式
园区的智慧体现在管理与服务上,对于园区,可无缝连接设施、资源、服务、信息,以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如空间与设施智控、低碳节能与数据驱动运营等;对于企业,提供非核心业务综合外包和关键创新资源对接,如移动验房、线上敏捷采购、工商注册、产业资源对接等服务,为企业创建高效成长的经营资源和环境;对于人才,整合园区本地和周边配套资源,线下服务线上化,让人才乐享园区工作和生活,如人才保障房、园区城市候机楼、本地优惠美食、本地圈层社交和智能家居等。产城社区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活力的、有温度的、暖心的家园。在这里,创业、教育、办公、娱乐、休闲,每一个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一个梦想都能得到呵护。
政府拥有公共用地和各项基础设施的产权,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发展智慧产城社区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政府要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支持企业的工作,简政放权,改进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完善产城社区发展的政策土壤;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重视政府导向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科研与开发)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6]所以产城社区的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
作为新型智慧产城社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在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要选择发展前景好、绿色低碳的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引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剔除层次低或污染严重的企业,以此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不少地区的园区、新城区发展建设过于依赖房地产业开发,比如行政办公楼建设和居民楼建设,仅仅关注工业或商住等单一功能,没有注重实体产业经济的支撑,割裂了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忽视了人的需求和社区的选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7]所以产城社区应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严格、科学地规划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并严格控制,使园区具有适应多种变化的“弹性”,最好使每地块的开发在规划之初就独具特色园区,还要强化产业园区功能分区与产业用地之间的兼容性。
产城社区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做好服务。改进城市建设配套系统,包括金融设施、体育设施、商务设施等;改进城市建设辅助系统,如能源管理系统、交通治理系统、防灾系统、城市智能系统、空气、水质、气象等综合治理及监控等;改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如道路建设、城市总体环境建设等。
2018年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通过对全球7个国家15个城市7200名员工和577名雇主的调研发现,生活满意度是决定人才留下或离开一个城市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生产安全,收入排在第三位,之后是“与亲友的距离”、“职业和工作机会”①。由此看出,高端人才更注重的是“生活满意度”,要想吸引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为吸引高端人才,产城社区更应包括高品质的人文环境、优质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信息服务、人才集聚效应等功能。
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要满足进城人口在就业和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和教育、文化、医疗、安全、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所以在追求一流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体现出产城社区城市化特有的人文关怀,降低城市化门槛,大型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发展,让广大人民享受由产城融合带来的城市文明的结果。
产城融合重在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状态,随着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是产城融合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以人本需求为导向,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吸引企业家及从业人员“用脚投票”,即“以城兴产”的模式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才工作、家庭、生活、休闲娱乐以等各方面融合性和关联性,营造良好宜居宜业氛围,提升人口生活便利性,以此增强人口吸引力和和居民居留意愿。营造和宣扬社区文化,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电视、社区宣传栏等宣扬社区文化,通过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活动策划、城市品牌塑造等活动,打造积极创新、勇于进取的社区文化形象。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主人,要让每个人都参与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大家共同的“家”。
注释:
① 美通社头条:新兴特大城市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五大因素中,收入仅居第三位,www.k.sina.com.cn,访问时间,2019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