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敏杰
每年春晚人们都希望看到精彩的小品,如果看到了就觉得很过瘾,如果看不到就会感到很遗憾。1984年春晚过后,人们津津乐道《吃面条》,2001年说《卖拐》,2002年说《卖车》,2006年则说《马大姐外传》。虽然人生如小品,但并非年年春晚的小品都有看头和说头,精彩的小品并未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态势。
春节是个比较特殊的娱乐时段,在这个时段,人们对娱乐的要求和评判就会比较苛刻,如果不是非常精彩的小品,就很难让人开怀大笑,记忆深刻。
翻看《辞海》的艺术分册,竟然找不到“小品”这个条目,快板书是曲艺,滑稽戏是戏曲,而小品似乎什么都不是。《说文解字》指出:小,物之微也;品,众庶也。由此可见,小品来自人生最多的微不足道,而且是大众庶民的口味。让艺术家耗费主要的精气神去开拓经营什么都不是的小品,好像不现实。赵本山小品走红之后就开始做电视剧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很正常。
其实,人生是一串链环,你只要死死地拿捏住其中的一个环环,一生的衣食住行就都有了。技艺这东西不看大小,只要务弄到精湛的地步,就会得到长久的名声并受益终身。所以,“刘老根”红火了一阵子后,人们最佩服和念想的不是演电视剧的赵本山,而是演小品的赵本山以及众多参与春晚小品的演员。所以,票证年代早已过去,人们却没有忘记《换大米》;二胎已经放开,人们还在常常说道《超生游击队》。
按照《辞源》的解释,小品的最初意思是指佛经的节本,佛经详者称为大品,略者称为小品。这个解释让人突发奇想:生活就像一座庙宇,人们在此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击打钟磬、念诵小品,于是大大小小的精彩就这么撞出来念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