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吸引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2020-08-18 14:42安泽会
广西农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协同满意度育人

安泽会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130118)

克拉克·科尔指出:“所有人中,毕业生最有资格对其所在大学的服务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但很不幸,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略”[1]。大学毕业生基本经历了完整的大学阶段学习,倾听毕业生的声音,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既有可信度又简单易行。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对2018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探索农业院校提升学生满意度的有效措施,增强农业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1 研究设计

1.1 测量工具

2018年,中国教育科学院“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课题组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6所高校进行了第二轮全国性满意度调查。问卷依据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及相关高等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思进行修订完善,分普通本科版与高职版。吉林农业大学作为样本高校,采用本科版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学校数据进行采集。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问卷主体,共61题,其中59道客观选择题(2道多选题)和2道开放题,由五个维度以及相应观察指标构成(表1),采用Likert七点量表评价。第二部分为样本个体信息调查。

表1 问卷的五个维度及相应观察指标

1.2 调查抽样

由于2018届毕业生面临实习与就业,为方便快捷,2018年5月16日~6月8日采用网络和手机移动端填报的方式完成问卷调查。按照学院人数比例进行抽样。每个学院抽取的学生数=全校抽取学生总数×(本院毕业年级学生数/毕业年级学生总数)。本次调查共抽取大四年级学生540名,回收有效问卷539份。其中生源结构男生260名,女生279名,城区206名、县城136名、乡镇78名、农村119名。

2 主要结果

2.1 总体情况

2.1.1 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为增强数据的客观性与可比性,本研究将满意度指数通过PLS模型进行运算,采用百分制表示[2]。数据显示(见表2),2018届吉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9.1分,低于全国本科教育学生总体满意度水平。从各维度指数看,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与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分别为65.3分、70.5分、68.6分,均低于全国水平。

表2 学生满意度各维度得分情况比较 (单位:分)

2.1.2 学生最满意和最不满意方面学生最满意的十个方面:餐饮服务、宿舍管理、贫困生资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公选课范围、校风、教师备课充分性、同学关系、环境安全、师生关系。

学生最不满意的十个方面:国际化资源、知名教授授课、协同育人、师生课外交流、教师学习情况反馈、参与科研、学术讲座、学生参与管理、教学方式吸引力、课程内容吸引力。

2.2 基本结论

2.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得到良好落实

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有效资助。《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高等教育共资助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比2017年增幅9.48%。受助学生规模扩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资助政策在高校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3]。特别是吉林省的农业院校,农村生源学生相对较多,在此基础上,高校更应把握好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未来趋势,实现资助体系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不仅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物质资助”,同时关注对学生的“精神资助”,发挥其育人功能,体现人性关怀,实现“扶困与扶志”“扶困与扶智”相结合。

2.2.2 “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确立并逐步落地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大学要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大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本次调查中,75%的学生认为“学生中心”教育理念在学校落实得好,78%的学生认为学校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方面实现得好。“学生中心”教育理念在本科教育中的核心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质为“教学生学”,即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其“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

2.2.3 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且仍有提升空2015

年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高等农业院校依据办学特色,紧抓机遇,纷纷从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探索、建设文化体系、加强师资保障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调查显示,76%的学生认为学校为鼓励学生创业提供了有效支持,7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好。当然,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仍需在关键环节上持续深入推进,一是根植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在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如何渗透?课程如何嵌入?实践如何对接?”;二是课程建设中对“如何设计分层课程目标”“如何分类开发多元课程”“如何嵌入专业教育”“如何整合资源开设跨学科课程”“如何推进情景式教学”等进行深入思考;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包括课程内容实践化、教学方法实践化、实践平台多元化等。

2.2.4 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园环境获得学生认可8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习场所能满足学习需求,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能满足活动需求。81%以及76%的学生分别认为学校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平台、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能满足学习需求。8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餐饮服务好、7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宿舍管理好、75%的学生认为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好。可见,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园环境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2.2.5 资源与环境、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是学生意见和建议的聚焦点在问卷主体的最后一道开放性试题中,学生对如何改进学校工作提出了三百余条建议,其中宿舍条件与管理、图书馆、饮食服务、校园环境、教学质量、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学生为本、课外活动、学生参与管理、加强学校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是学生提出意见与建议比较集中的方面。

2.3 存在问题

2.3.1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吸引力不足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内容与方法同样重要。调查显示,7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能够满足学习需求,但仅有67%的学生认为课程结构合理,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内容对自己吸引力大,66%的学生认为采用教学方式特别吸引自己的任课教师多,课堂教学中与师生研讨的机会多。73%的学生认为教师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6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65%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与自己进行课外交流的时间多。除学校的课程门类与小组学习效果两项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70%,可见学生对课程内容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满意度不高。

2.3.2 协同育人是本科教育的一块短板仅有不到

67%的学生认为学校与其他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方面落实得好,协同育人成为本科教育的一块短板。吉林农业院校在如何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方面仍需不断探索与实践。需构建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研究和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多维度一体化育人,实现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协同共建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

2.3.3 学生参与感及学生认同度偏低学生参与感偏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参与科研的机会少。调查显示,仅有不到65%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有组织的课题研究或学术讨论的机会多。二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少。不到6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63%的学生认为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畅通,67%的学生认为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能得到及时反馈。学生的认同度偏低表现在:一是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低于全国本科教育学生总体满意度水平,特别是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指数,仅有65.3分;二是从单项客观题的百分比来看,在“总的来看,你对学校满意吗?”一题中73%的学生表示满意,而在“你愿意推荐亲友上你们学校吗?”一题中仅有不到63%的学生表示愿意,可见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高,尚未从内心深处完全认同。

2.3.4 学生基础能力提升与好奇心品质培养任重道远通过学生对自己能力提升的认知来看(见表3),仅有16%的学生认为经过大学四年学习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1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外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本科教育对学生写作及外语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显不足,成为学生认知中的能力短板。特别是写作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写作能力退化”的论述在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语病不断、缺少逻辑成为很多学生写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此外,通过学生对自己品质提升的认知来看,仅1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好奇心有很大提升,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思。

表3 学生能力和品质提高情况

3 政策建议

3.1 创新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含金量”

课堂是本科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育人才。“一堂好课”的核心要素为“好课程、好手段、好老师”。“好课程”指的是教学内容,“好手段”指的是教学方法,“好老师”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反向设计的教学设计理念,即需求→(决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第二,由于教师的风格、性格、专长不同,也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并没有哪种教学方法一定优于另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样又能“学有所获”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需要不断尝试与寻求的。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应实行教师资格证和教师培训合格证“双证”上岗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应对课程体系及教学活动发生的变化。应构建“自我导向型”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从自我定位、自主设计、自我提升等方面着手,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改变有些大学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糊涂培养学生”的现象。

3.2 推进协同育人,培养新农科卓越农林人才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卓越农林计划2.0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支持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农业大学与涉农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流农林人才、建设一流农林专业、培育一流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双方要寻求合作契合点,倾听各自诉求、弥补各自不足,以联合培养人才为核心,共育英才,破解协同育人动力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合作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协同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双方可从协同共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科”专业,协同打造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新农科”学科,协同共建汇聚优势资源的“新农科”创新学院,协同培育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农科”人才,协同共建适应和引领现代农业教育和科技发展未来趋势的“新农科”师资,协同孵育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农科”成果等方面着手,探索新农科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3.3 尊重学生主体,提高学生参与感与认同度

扩大学生参与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学生参与科研。科研项目设置学生专项,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申请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早进实验室,早做科学研究;科研型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培养学生科研思维;针对特定教学内容推广研究性教学。二是学生参与管理。通过公开渠道让学生了解学校发生的重大事项,扩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保证学生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畅通,保证学生向学校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能得到及时反馈。值得关注的还有学生的认同度问题,学生满意度与认同度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表示满意的学生中,其满意水平与原因可能截然不同,只有高度满意才易获得学生认同。

3.4 补齐能力短板,强化大学生基础能力培养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2018年新生开学之际,清华大学宣布在本科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学生写作能力偏低问题,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写作提出明确要求,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开设一门课程就能提升,应将其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不同年纪学生建立分级课程教育,将写作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关注写作课程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问题。针对学生外语能力偏低问题,应从提高外语教学效果上着手,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如何在正规教育下保持甚至激发学生好奇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难题,值得每位教育者思考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特殊才能,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是推动一流成果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更是高等教育需要承担的使命。

猜你喜欢
协同满意度育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