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御史”左光斗:热血染青史,丹心驭剑琴

2020-08-17 16:14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琴印章纪念馆

曾勋

安 徽枞阳县横埠镇横山村,矗立着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建筑前面的广场上,一枚镶铜一立方米的正方体六面印章十分吸引眼球。走近辨认,六面印文分别是:左光斗印、月当大斗、紫薇太微间人、丁未大魁、古遗直氏、抗疏传经。其中前三面是朱文(阳刻),后三面是白文(阴刻)。

当地村民颇为自豪说:“我们明朝老乡、有‘铁骨御史之称的左光斗早就该有纪念馆了,2019年12月10日左光斗纪念馆开馆,算是填补了我们心里的一个空缺。”何谓文化?世俗的传承与期许也是文化。

左光斗带给历史的、带给现实的、带给枞阳的,超越了一名古代廉吏的范畴,他的人、事、品格与精神,已然成风化俗,蜕变为一个关于斗争、正义的文化符号。

印章背后的铁骨人生

左光斗纪念馆广场上的巨型印章,是根据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左光斗印章按比例放大后制成,上面的印文,涵盖了左光斗非凡而悲壮的一生。左光斗纪念馆,也正是依印文分为六个展馆。

印章第一面“左光斗印”四字,遒劲坚韧,折射出印章主人的铮铮铁骨。

第二面“月当大斗”与左光斗生辰有关。左光斗曾孙左宰所作的《左忠毅公年谱》记载:“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乙亥九月初九日丑时,公生于桐城东乡之居第。”据说,当时明月徘徊于北斗七星间,左光斗在家谱中为“光”字辈,父亲左出颖便为第五子取名“光斗”。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左光斗考中进士,此年为干支纪年中的丁未年,所以印章第三面曰“丁未大魁”。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情对他影响深远。7年前,23岁的左光斗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按旧俗,当时弟子谒见房师,得带一封红柬。但是,当左光斗将红柬呈给老师陈大绶时,不但被拒绝了,还遭到一顿痛骂。

陈大绶说,你现在还是学生,怎么就染上了官场这套臭毛病呢?从今天开始,你就要节俭行事,今日行事之俭就是明日居官之清。左光斗满脸羞愧地退出去了。恩师的教诲让他一生铭记。

“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除了在恩师那里汲取人生教训,左光斗还熟读《左传》等儒家经典,从中寻找做人为官的要义。孔子说:“叔向有古人正直的遗风。治理国家制定刑法,不包庇自己管理刑狱的弟弟叔鱼……”左光斗印的第四面印文“古遗直氏”就是为了警示自己,要做叔向那样正直无私的人。担任御史时,左光斗回到京城就职,巡视中城,无视达官显贵求情庇护,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枚,假官一百余人,震动京师。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左光斗,九岁时随父田间劳作,父亲命他即兴作文,他深知农民疾苦,说“播厥百谷,王道之始也”。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左光斗领直隶屯田事。带领大家屯田,改变了明朝末年因战乱造成的 “高者为茂草,洼者为沮洳”的荒凉景象。一天,东林重臣邹元标路过天津卫,看到四周禾苗青青,不禁感慨说:“三十年前,京都人不知稻草为何物。现在遍地是水稻,这都是左光斗的功劳啊。”

东乡人尚武重文,性格耿直,嫉恶如仇。枞阳县作协主席谢思球介绍说,左光斗的斗争精神,正是受到乡风影响,面对人间不平事,他敢于亮剑斗争。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49岁的左光斗升授大理寺左寺丞。当时,杨涟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大力支持。在朝中,他与杨涟都以清正刚直著称,时人并称“杨左”。左光斗印第五面的“抗疏传经”显然是追仿先贤之意,四字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势总不遂心。匡衡与刘向两人都敢于在朝堂上直谏,弹劾宦官,左光斗借此寓意个人理想。

宦官集团疯狂反扑,诬告左光斗受贿。在狱中,左光斗先是惨遭炮烙等各种酷刑,“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他不惧痛苦的煎熬,仍秉持忠君报国的责任担当与大义凛然的气概,用鲜血泪痕陈墨相杂挥就十二份血书。“但男赤心为国”“我死杖下矣,性命归朝廷”,可谓“一字一泣”。

后来,“桐城三祖”之一的方苞在《左忠毅公逸事》中,记述了左光斗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的学生史可法偷偷潜入监狱,抱着左光斗的膝盖低声哭泣。鲜血封住了左光斗的眼睛,他看不清眼前的人,却辨出了史可法的声音。左光斗用指头拨开眼皮,目光如炬,愤怒地说:“没用的奴才!国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未来要靠你们年轻人,你还不快出去,不要等奸贼们找借口陷害你!”说着就要拎刑具抽向史可法。史可法更是泪如泉涌,叹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二十四日戌时,在诬陷与酷刑折磨的巨大身心煎熬中,左光斗走了。据说,当晚京城夜空中有如白练的云团,穿过紫微垣星宿,遮蔽了北斗七星中的天枢等五颗星。因而,印章的最后一面“紫薇太微间人”,是对这一天文现象的描述。但更多研究者认为,这几个字更可能是寓意左光斗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捍卫道统和正义。

桐城老家,父亲左出颖听闻左光斗惨死狱中的噩耗,只是“泣下数行而已”。第二年,左光斗昭雪,赠封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命重葬,赐国礼祭葬,葬于今桐城市吕亭乡松鹤山。左出颖才痛哭,突然豁然大笑说:“吾今可以死矣!”

硬漢也有柔情时

龙眠山,属大别山余脉,位于鲁谼山西南。《安庆府志》称:“桐城龙眠山,擅江北名山之秀。”山分两脉,绵亘跌宕,蜿蜒若卧龙。39岁时,左光斗曾于龙眠山读书,他的书房叫“寒知阁”。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这是左光斗为寒知阁题写的对联。武能叱咤风云,行侠仗义;文则花鸟怡性,诗书致知。

小时候,左出颖就经常叮嘱左光斗:既要有汉代范滂等人那样“澄清天下之志”,又须具备宋朝范仲淹、富弼等大臣那样精忠清廉的民本思想和敢于担当的气概。因而,剑代表着左光斗的刚直气节,但受家风熏陶,又生在文章之府、诗人之窟的桐城,左光斗不乏读书人的柔情和志趣。

“寂寞称山居,云深欲染除。闲情惟种树,乐处好观鱼。”从左光斗的诗中,可以找到他的读书人情怀。

在左光斗纪念馆里,除了陈列有和左光斗相关的龙颖剑和六面印仿制品外,还有一盏七弦琴。“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物器,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

左光斗古琴有着些许特别之处,由琴的腹刻“桐城左光斗造”,可知这对于左光斗意义非凡。“这并不是说这琴是左光斗自己造的,而是他找匠人做的,一般来说腹刻都落琴所有者的名字。”左光斗文化研究者、左光斗纪念馆展陈组组长武庆生向记者介绍说,查看他的诗文,提及古琴的并不是很多,这证明他几乎无暇弹琴。古琴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标配,在左光斗这里虽然也寄托了他对纯粹文人生活的一种向往,但更多是赋予他一种情怀,或者说“琴心”。

为了让这把古琴在纪念馆重现,纪念馆邀请了当代十大著名斫琴家之一、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单卫林进行复制。根据他的考证,此琴有宋琴特点,证明斫琴者制作水平很高;琴的团身、冠角都非常规整。

但有一个设计令人费解,靠近岳山(琴额上用以架弦的横木)的琴面没有低头,这损害了琴声的共鸣。单卫林认为“拥有这么好的造琴工艺的匠人,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极有可能是左光斗的个人要求。”武庆生说,“这把琴蕴含了左光斗好规矩、不低头的人格特点,是其精神、人格的传神之物。”

人如琴,琴如人。左光斗被削籍革职离京时,行李简陋萧条。回到老家大朱庄时,还是母亲借了十两碎银付了车费。当魏忠贤派车马押送左光斗回京时,父老乡亲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动容流泪。

后来,翰林院侍读学士黄道周为左光斗撰《神道碑》,他经常过往京东州县,询问官员及学生:“近二十年来,督学谁最清正廉洁?”都回答说是左光斗。

“清廉守正,淡泊物欲,这是从政者应有的意志。左光斗为官十八载,是一个铁面御史,清正刚直,任劳任怨、两袖清风。做到以上一点已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担当。”谢思球说,“左光斗这样的能臣、干臣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横山是左光斗出生、生活过的土地,他仿佛刚刚离开,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古琴印章纪念馆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印象·老舍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百年·百馆
参观海军纪念馆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印章
古琴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