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精品塑像、壁画鉴赏

2020-08-17 01:27董朝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唐代鉴赏壁画

董朝霞

摘 要:天梯山石窟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武威市,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北凉窟开凿后,历经北魏、北周、北凉、隋、唐代、五代、西夏、宋、元、明、清各代,还一度影响了云冈、龙门两大石窟,以及河西走廊一带的诸多石窟,素有“石窟鼻祖”之称。因历代战乱和地质状况不佳,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地震)等原因,现存洞窟18窟。文章从观赏角度,围绕天梯山石窟现存的两幅北凉精品壁画和一尊唐代塑像进行鉴赏,为专家和游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北凉;唐代;精品塑像;壁画;鉴赏

天梯山石窟又叫凉州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有1600余年的历史。由一国之君沮渠蒙逊亲自主持开凿。北凉窟开凿之后,在北魏、北周等各朝都有开凿记录,到明代时天梯山石窟最为壮观宏大。1927年武威发生的八级大地震震毁了7窟,现仅存洞窟18窟。

1 天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60千米處。武威早因“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与西域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而天梯山石窟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魏书·释老传》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前凉时期,皇家专设译经场所,极力弘扬佛教。这为北凉开凿石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北凉王沮渠蒙逊统治时期,凉州佛教更加兴盛了。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既盛世佛道,乃穷海陆之财,弗吝金币,殚民生之力。”通俗地讲,就是沮渠蒙逊为了发展佛教,倾举国之力,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沮渠蒙逊还认为古时修建的寺院、佛塔、禅房等佛教建筑终非久固,只有在深山僻壤、水边崖迹雕凿的佛像才可以长久,由此,在水边崖迹开窟造像,并认为这是禅修观像的最佳之处。在凉州石窟开凿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以及建筑家、雕塑家、绘画家。尤其最著名的高僧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佛教中心的东移,又东下平城(当时北魏的首都),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开始了新的开凿生活,成为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人物。据史书记载,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余户至平城,其中僧侣就有3000多人。这实际上就是凉州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者和推动者。与此同时,西迁高昌的北凉流亡政权将凉州佛教又带入西域,对新疆石窟也有过一定的示范和启蒙作用。中国石窟界的泰斗宿白先生于1986年在《考古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的文章,他把新疆以东河西走廊上现存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手法称为“凉州模式”,并在1994年亲临天梯山石窟实地考察,确认天梯山石窟创立了“凉州模式”。

经过千百年沧桑之变,天梯山石窟现仅存18窟。石窟密密麻麻分布在悬崖峭壁间,分为上、中、下三层,最高处距地面约60米,洞窟内保存大小造像(包括浮雕)200余尊,壁画200多平方米。还残存北魏、隋唐、汉藏写经和唐初绢画等珍贵文物。1958年因石窟所在地要修建黄羊河水库,除第13窟外,把距地表几十米小窟内的40多尊塑像近百平方米壁画全部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保存。1999年天梯山石窟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天梯山石窟北凉精品壁画鉴赏

天梯山石窟北凉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具体,独具特色,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壁画内容基本相同,很有可能是由当时一些印度僧侣和工匠直接来到天梯山创作的。胁侍菩萨被雕凿于天梯山石窟第4窟中心塔柱龛外右侧壁上,身高0.86米,这是天梯山石窟中剥出的最完整、最优美、也最典型的北凉提瓶菩萨(图1)。此尊菩萨头顶的发髻用一根发带扎起,既不戴宝冠,也不插花饰。秀发贴鬓,脸面椭圆,双耳较大,戴又大又圆的耳环,在其眉骨及眼睑上均加白色点染,这显然采用的是天竺“凹凸”画法,使五官有很强的立体感。鼻梁高隆,鼻头圆大,鼻梁上点染白色。上唇线较长,人中部分特别突出,嘴角微翘,下唇线较短,只是在上唇线正中人中线的下方轻轻勾出,这样显得上唇长而厚,下唇短而薄,从而衬托出一种自然的笑意和妩媚之态。下颌部分由于面型较圆而显得硕大丰圆,再在下唇和下巴之间顺势添一条重弧线,从而给菩萨凭空增添了一层双下巴,更增添了菩萨的美感。其细腰宽肩,臀部丰圆突出,像是一位印度美女缓缓地从画中走来。

3 天梯山石窟唐代塑像鉴赏

在天梯山石窟迁走的塑像中,不乏有许多精品之作。第三窟中有一尊胁侍菩萨目前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保存情况也比较乐观(图2)。它出土于天梯山石窟的第三窟,菩萨的发髻高高束起,余发自然垂落在双肩,曲眉静目,神情安然庄重。左臂弯曲伸至胸前,右臂自然下垂。肌体微丰,身材比例匀称,衣裙贴体而流畅,身体微微向前倾斜。整个重心落在左脚上,给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感觉。特别是菩萨柔和、贤淑的气质反映了初唐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堪称“东方维纳斯”。这尊胁侍菩萨在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为可移动造像中的国宝级文物,她与天水麦积山石窟的“小阿难”、敦煌莫高窟的“东方微笑”并称为极具世界影响力的艺术造像。

4 天梯山石窟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一是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开凿对同时期周边或更远地区的石窟开凿都具有示范和启蒙作用,形成了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著名的“凉州模式”。天梯山石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石窟,它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二是天梯山石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重要象征。在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武威就名列其中。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唐初的大凉都先后在此建都,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隘,一度还成为北方的佛教文化中心。天梯山石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城市名片”,对提高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振兴甘肃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存壁画和塑像的鉴赏,可知天梯山石窟反映出佛教传入中国的清晰脉络和深刻烙印,它承袭了新疆龟兹、库车一带的造像传统,具有鲜明的印度特点,又最早融合了汉地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样式。为研究佛教的传播途径和发展路线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研究我国宗教史、民族史、美术史指明了方向。目前天梯山石窟正以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艺术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游人前来参观游览。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王其英.凉州历史文化散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

[3]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J].考古学报,1986(4):435-446.

[4]胡宗秘.凉州石窟[M].武威:武威市华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1.

[5]党菊红.武威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唐代鉴赏壁画
三观壁画
“反美”壁画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飞蛾”修复壁画忙
天涯海角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