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
不敢入睡的宝宝:怪兽会来咱家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女士一家三口在家自我隔离了两个月。能每天24小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那种温馨感基本抵消了对疫情的恐惧。但是没过多久,叶女士就发现4岁的女儿晴晴是个胆小鬼,而且胆小得离谱。
在家闲着没事,只好天天看电视里循环播放有关疫情的新闻。晴晴虽然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但是她看爸爸妈妈皱眉叹息,她也跟着紧张。
一天,电视里报道各地支援武汉的新闻,其中一个故事十分感人:一位内蒙古的女医生奉命支援武汉,临行给孩子留言:“妈妈去武汉打怪兽去了,消灭了怪兽就回来。”叶女士和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旁的晴晴看得格外认真。
晚上该睡觉了,晴晴洗漱完却缠着妈妈不放:“妈妈别走,晴晴害怕!”
“怕什么?有什么好怕的?爸妈都在家呢!”叶女士安慰道。
晴晴死死抱住妈妈的胳膊:“晴晴怕怪兽!妈妈你说,怪兽会来咱家吗?会不会吃掉我?”
叶女士笑了:“什么怪兽?动画片里的?那些都是假的,世界上没有怪兽。”
晴晴疑惑地看了妈妈一眼:“妈妈骗人!医生阿姨去武汉打怪兽了。是真的!”
叶女士无言以对,只好陪女儿入睡,以为多陪陪她就没事了。
可是接下来几天,晴晴寸步不离地跟着妈妈,妈妈上厕所她也要站在旁边,早已培养好的独自睡觉习惯也前功尽弃了。
叶女士的耐心很快被磨光了。她在微信里不厌其烦地问我:“我真的不明白晴晴的小脑瓜里每天都在瞎琢磨些什么!我和丈夫每天24小时贴身陪伴,她居然胆子还那么小。她会不会是得了恐惧症?”
宝宝恐惧的根源:集体潜意识和创伤经历
我告诉叶女士,幼儿胆子小,经常怕这怕那,其实是恐惧心理的外在表现。恐惧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家长不必紧张。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发现,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都出现过强烈的恐惧反应。
叶女士不解:“可是,孩子的恐惧心理从何而来呢?”
我告诉她,幼儿之所以胆子小,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集体潜意识
人类天生对比自身强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現象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的本质就是恐惧。因此,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是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情绪。
我说:“人类在原始时期,对世界的认知处于较低层次,要面对自然灾害,又要面对各种猛兽,于是在内心建立起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说穿了就是恐惧。不过,恐惧并不丢人,它可以提醒我们规避风险,自我保护。甚至可以说,人类得以繁衍壮大,成为万物灵长,要感谢恐惧这种集体潜意识。”
叶女士问:“这种潜意识是储存在基因里的吗?”
我说:“没错,人生来具备恐惧意识:怕光、怕黑、怕陌生的声音、怕陌生的小动物、怕饥饿……对孩子而言,一切未知的事物和陌生的环境,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会因为不知如何应对而产生恐惧心理。换言之,孩子的成长就是克服恐惧的过程。比如孩子学走路,从刚开始的怕摔倒,到习惯摔倒,到最后掌握平衡,等到孩子行走如飞的时候,早把当初的恐惧扔到九霄云外了。这便是成长。”
第二,创伤经历
人类不同于动物,其意识和行为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还要受社会环境、语言文化的影响。有些幼儿有不寻常的恐惧反应,大多是有过不同程度的创伤经历。
比如,孩子在看电视节目时,剧中人物惊恐的眼神、狰狞的表情、突然出现的惊险镜头等都会让孩子敏锐地捕捉到危险的信号,并由此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孩子小时候被某种动物惊吓过,可能终生恐惧这种动物。有的家长吓唬孩子:“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动物园喂老虎!”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叶女士问:“我家晴晴的恐惧心理属于哪一种?”
我回答:“兼而有之。首先,人类皆有的恐惧潜意识,晴晴不可能没有。其次,环境因素不可小觑。晴晴每天陪你看电视里的疫情报道,尽管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大事,但电视节目营造出的大难临头气氛,她肯定能准确地感知,加上你和丈夫的恐惧反应,晴晴知道自己正身处莫名的危险之中,所以,她每天24小时黏着你。当晴晴听电视里的医生阿姨说‘妈妈去武汉打怪兽了,她可能立刻把疫情和灾难题材的动画片联系了起来,断定有吃人的怪兽正袭击武汉。她不知道自己离武汉有多远,以为怪兽来袭就像动画片中的切换镜头那样容易,所以她怕得要死。”
叶女士发来两个大笑的表情:“听您这样解释,我也感觉挺可怕的!看来,我错怪晴晴了。真正要怪的是我没给她解释清楚。”
最好的安慰是对孩子说: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叶女士问:“我该怎样缓解晴晴的恐惧心理呢?”
我告诉她,晴晴向她表达恐惧,是想得到她的安慰。最佳安慰包括以下三项内容,缺一不可:
第一,积极倾听
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家长往往急于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似乎孩子的恐惧在家长眼里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这样的安慰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的恐惧雪上加霜。
积极的倾听需要家长全身心地投入,不止用耳朵,更是用心倾听,专注地体会孩子的感受,不时用表情和动作向孩子表示理解。有些恐惧,说出来就减弱了一半,所以倾听就是安慰。
第二,无条件地接纳
孩子的想象力比家长丰富,同时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往往害怕一些不值得害怕的事物,比如一个玩具大猩猩,一只电动蜘蛛。对此,家长不要蔑视,而应该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说:“别怕,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孩子心中的不安,让孩子体会到跟家长待在一起是安全的。
第三,正确引导
家长应该带孩子在生活中多观察,让孩子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明白一些科学常识。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赞赏孩子勇敢的表现。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时,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当孩子不那么害怕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画出让自己不安的东西,或者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可怕事物,越具体越好。
叶女士问:“不是越接触可怕事物越害怕吗?为什么要画出来和说出来?”
我回答:“看惊悚电影的时候,你觉得看到恶魔的那一刻可怕,还是在此之前,听到恶魔一步步靠近的脚步声时可怕?”
“脚步声更可怕!”
我笑道:“对,恐惧是因为无知,而脑补总是往坏处想。这是人类的思维定式。相比之下,清晰的东西往往没那么可怕。”
一次线上咨询顺利结束了。相信晴晴能和全国人民一起,很快从疫情的恐惧中走出来。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