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永红 郑宏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2017年党的十九大也提到“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这场疫情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让我们看到中国为之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难度。
(一) 新冠肺炎疫情的極强传染性再次印证人类相互依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入发展期,世界逐渐真正发展成为地球村。新冠肺炎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下,我们明显地看到全球命运休戚与共。
2019年12月1日,中国首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半年来,全球大多数地区和国家都出现了大量的确诊比例,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无一幸免。截止到2020年6月17日,全球已有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达212,累计确诊8249208人。在疫情面前,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孤岛。疫情之所以能在全球流行,一个原因是这次的新冠疫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另一个原因是今天的世界人员、货物之间的高度的流转性。尽管疫情发生后,各国采取了限制人员和货物流转的举措,但新冠肺炎仍然在全球肆虐,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体依然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整体。
(二) 面对新冠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作出高效应对举措
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与全球各地专家、政府和合作伙伴密切协作,充实病毒知识,跟踪其传播,并建议各国和个人如何采取措施。在世卫组织应对COVID-19疫情时间线中,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12月31日,中国武汉市卫健委报告了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组肺炎病例,最终确认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第二天,2020年1月1日,世卫组织就在其组织的三个层级(总部、区域总部和国家一级)组建事故管理支持小组,世卫组织进入了抗疫紧急状态。之后,世卫组织发表关于病毒的出版物《疾病爆发新闻》、发布一整套综合性技术指导、召集突发事件委员会开会、召集关于COVID-19疫情的研究与创新论坛、派官员到各国考察、启动了COVID-19团结应对基金等等。世界卫生组织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落实渠道和实践路线。
(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世界经济需要人类共克时艰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一直低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扩散,全球主要股指均下跌。疫情发生后,各国采取了入境管制、旅行禁令、停工停产等举措,全球的生产贸易活动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月2日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2.4%,为2009年以来新低。3月份以来,我们看到疫情在北美、南美和印度进一步蔓延,而6月以来,中国的疫情又出现了反弹。经济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会降至2%以下。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世界制造业供应链的枢纽,2019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约为30.9%。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推算,中国制造业生产每较少100亿美元,世界其他各国的生产或销售就被拉低67亿美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2020年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低迷的世界经济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合作起来,共克时艰。
习近平主席鲜明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白皮书也指出“各国应为人类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一)中国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抗击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其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疫情面前,中国积极开展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与信息交流等。中国于2020年1月11-12日,第一时间就向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分享了COVID-19的基因序列,这对其他国家开发特定诊断工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2月11-12日,世卫组织召集关于COVID-19的研究与创新论坛,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和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作了介绍性发言。中国还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捐款,毫无保留地与国际社会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专门建立了新冠肺炎疫情网上知识中心和国际合作专家库,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0多场技术交流视频会议,与国际社会开展疫苗和药品研发合作。
(二)中国积极支持国际社会其他国家抗击疫情
到2020年2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强调,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习主席在3月12日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话时讲到,中方愿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经验,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正在向出现疫情扩散,一些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截至4月19日,中国已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向15个国家派出17批医疗专家组。应有关国家要求,中国已派出专家、捐赠检测试剂和医疗物资等协助抗击疫情。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自己的努力。
尽管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很有必要,中国也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我们通过这次新冠疫情仍然能够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众多的挑战需要克服。
(一) 政治上,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仍存在
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之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充分显示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生怕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优势超过了对新冠疫情的担心。在中国抗击疫情时,西方一些国家指责中国政府侵犯人权、专制;把新冠肺炎疫情叫做“中国病毒”;指责中国的抗疫成果是造假……从美国的种种表现看来,美国仍视社会主义的中国为洪水猛兽,仍然用西方的价值观念衡量中国。这种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之下,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无法实现,而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会大打折扣。
(二) 安全上,傳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同壕战“疫”的战友,人类本应积极联合起来,共同战胜这一非传统安全。但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仅美国一直在指责中国,甩锅中国,而且美国军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擅自进入中国南沙岛礁12海里内。2020年6月9日是中菲两国建交45周年的纪念日,菲律宾国防部长当天率领军事将领、记者一同登上和中国有主权争议中业岛,公开为下一步的扩建工作进行剪彩。在印度国内疫情大爆发,中国北京疫情出现反弹的6月15日,印方部队严重违反双方共识,越线非法活动,并对中方人员进行挑衅、攻击。这些涉及到领土主权的安全威胁和疫情的威胁共同交织,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更加难上加难。
(三) 经济上,逆全球化现象政策大量涌现
特朗普是全球化坚定的反对者,受疫情影响,在一个时期内中国延误了全球产业链的供应。这为一些发达国家从中国撤资或将企业搬离中国提供了借口。出于比如说4月9日,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提出一项让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回流美国的建议,他说要为这些从中国迁回美国的企业给予100%直接报销,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 美国强制要求诸如呼吸机等产业回流,形成“现地生产、本地消费”新模式。特朗普甚至提出要与中国经济脱钩。同时我们看到美国依然大打贸易战,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华为的打压。理性判断,中美之间经济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但中美之间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脱钩和科技脱钩。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四) 文化上,文明隔阂和文化优越论甚嚣尘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要求我们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认可文明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但遗憾的是,疫情发生后,在中国进行武汉封城、人员隔离等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指责中国侵犯人权、侵犯自由、政府专制等等。而中国民众认为西方的指责是无稽之谈。由此,我们看到中西在文化上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自由上,西方的自由是一种对抗国家、社会可能的恶的权利,而中国更强调自由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在人权领域,我们认为生命权也是人权,封城是保护人权的基本举措,而西方认为我们封城是践踏人权;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被指责为集权、专制,而我们认为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来集中,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我们不惧怕有差异,有差异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表现,这非常正常,我们可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但一些国家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中国,进而指责中国,对他文明不具备包容性。
尽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有必要,中国也为此积极努力,但我们看到构建的路上仍存在着大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