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绎杰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新诠释
首先,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爱国主义精神新诠释。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到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设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建病毒防治研究专家队伍;全国各地派遣医疗队和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小到社会组织、个人,建筑工人也与时间赛跑,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用于武汉当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人民群众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投入到疫情防控战中,将爱国热情转化為疫情的具体实践。
其次,各行各业在抗击疫情中勇于担当、逆行而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新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是中华儿女将自己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党员干部率先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始终与人民同心、同甘、同苦。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心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党中央制定科学的防控举措,以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动员社会各成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专家、医生、护士、建筑工人、宣传员、服务员等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眼前,共同筑起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墙。
最后,人民群众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的爱国主义精神新诠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群无论周围环境有多艰苦都义无反顾坚持在自己岗位的身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间就是生命,发挥吃苦耐劳精神是疫情救治所需。仅仅十天时间,一座火神山医院建成,这是人们夜以继日的工作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再次让世界感叹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二、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是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培育大学生优良传统美德的重要教育资源。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当前,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具体的传统美德,融入人们防疫的实际行动中。爱国思想更具时代性,爱国方式更具多样性。在新冠肺炎疫情抗战中,逆行者白衣天使,敢于担当的志愿者,加班加点的物资生产工人和科研前线的工作者都展示着担当精神,在防疫前线团结一致,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成功典例。疫情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爱国主义情怀根与源的当代传承,是培育大学生优良传统美德的重要教育资源。
二是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帮助大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时代教科书。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战中,许多医护人员、志愿者舍弃自己的小家,为大家做贡献,奔赴疫战前线,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用爱呵护国家的安宁。这是人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功典例。
三是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爱国热情。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具体的统一,利用疫情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事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本质教育,坚定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政治认同系统由强调情感层面的自然认同、行为层面的强化认同和价值层面的理解认同构成。”[4]在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要让党旗在疫情前线高高飘扬,动员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起好带头模范。
三、疫情防控中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资源的培育路径
首先,高校要通过相关思想政治课程,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在课堂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理解疫情期间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毛泽东曾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6
其次,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中的爱国精神。错误的思潮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其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公众号、贴吧等网路平台加强疫情中爱国事迹的宣传,弘扬正能量,向大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辨别错误言论。
最后,学校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意识。高校可组织学生加入社乡疫情防控中,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改变传统模式,充分使用疫情期间的爱国教育题材,开展专题活动,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大学生参与到自己家乡的疫情防控中。大学生要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力所能及的为国家做贡献。疫情防控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时代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以实际行动投身疫情防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一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3]孔德勇.政治认同的逻辑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詹小美,康立芳.集体记忆到政治认同的演进机制[J].哲学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