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莹
6月30日21时40分,5020立方米每秒大流量洪水顺利通过黄河下游卡口河段,标志着黄河下游卡口河段过洪能力得到提升,黄河下游防洪调度空间进一步打开。
在此期间,黄委水文局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黄河流域水文应急监测总队(以下简称应急监测队)第一时间赶赴下游卡口河段,开展了无人机航空摄影实测路面地形、遥控船水下地形测量、新设临时水尺、水位观测、无人机雷达测流、遥控船ADCP测流、无人机调查河道漫滩情况等工作,准确快速掌握第一手水文资料,为此次实战演练调度决策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赴一线,水文尖兵查勘水情
6月22日,黄委水文局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应急监测队奔赴黄河下游卡口河段开展应急监测。
为何选择黄河下游卡口河段?
黄河卡口河段,即黄河河道由宽骤然变窄的河段,此段河道平滩流量最小。当大流量洪水经过时,沙漏状的河段极易发生漫滩现象,是制约防洪调度的瓶颈,吸引着众多治黄人关注的目光。每年,黄委水文局会在这里安排汛前、汛后两次河道统测,分析洪水过后河道冲淤变化。资料显示,黄河下游卡口河段从小浪底水库运用前的流量超过1800立方米每秒就会发生漫滩,到4350立方米每秒安然无恙,再到今年5000立方米每秒,过流能力节节攀升,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提供了更大调度空间。
23日8时30分,分别来自水文局机关、勘察测绘局、科技公司等单位的16名应急监测队成员,携带GPS、无人机、ADCP、无人船、雷达测速仪等仪器设备,奔赴下游陈楼至雷口河段,详细查勘河道及断面高程,预估演练期间河道过流能力。
14时30分,赶赴观测河段的队员开始实地河道查勘,他们打开奥维互动地图,及时展开会商,制定监测方案,部署下一步河道、水情监测工作,并选定此次应急监测范围上下游为陈楼至雷口断面各外延300米,左右包含黄河大堤,总面积约98.4平方千米。
24日晨,应急监测队开始在陈楼、雷口等部分重要断面加设水尺桩,以便观测水位。看似简单的设立水尺,也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木材要粗细合适,太粗难以打入,太细容易弯折。选好合适木材后,将底端削剪成圆锥状,上端修平,并在木桩合适位置钉好带有读数的水尺板,采用橡胶锤将木桩打在选好的观测点。
穿着救生衣、挽起裤脚站在水边的队员们配合默契,一锤锤重重砸在木桩上,不多时,一根临时水尺就设好了。随后再采用水准仪准确读取临时水尺零点高程,就可以推算出断面水位。
6月24日至7月2日,应急监测队多次实地查勘陈楼、龙湾、赵堌堆、孙口、影唐、梁集、大田楼、雷口等八个断面情况。约24千米长的河道,队员们每隔1.5千米选取一个观测点,足迹遍布每一条通往河岸边的田间小道,密切关注洪水漫滩及生产堤偎水、溃口等情况,随时记录水位流量变化、河道水位与滩唇高差,不断跟进洪水进程,动态分析预估黄河下游卡口河段过流能力,确保大流量洪水安然通过卡口河段。
水陆空,全面掌握河道地形
6月25日,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7点30分,应急监测队水下地形测量小组带着测深仪和GPS赶往雷口断面。
8时,一艘冲锋舟在雷口断面上游平缓处入水。测验人员在船侧固定好测深仪,探头进入水面以下30厘米,GPS源源不断地向电脑提供冲锋舟所处位置数据。随着冲锋舟的行驶,测深仪每秒自动测出水深并传输到软件内,电脑上黄色的断面线慢慢覆盖了一条红线,放大视图一看,“2.65、2.04、1.98……”原来这条红线是一个个水深数据沿着船行路线汇聚而成。同时,为了获得更为详尽的地形资料,冲锋舟在两个断面之间呈“Z”字形穿梭,大大增加了测验密度。
“测这个水下地形,危险系数最大的就数过浮桥了。”24千米的测验河段上共有5座浮桥,每一次经过浮桥,大家都非常忐忑。
“因为几个浮桥目前刚开始拆除,留出可供行驶的空间非常窄,同时水流湍急,周围还有浮桶、缆绳、桥墩等障碍物,冲锋舟一定要小心,绝对不能碰到其他地方,这对驾驶员要求非常高。”黄河流域水文应急监测总队总队长张留柱、副总队长郭党伍,黄委水文局测验处新技术科科长宋海松等人提前等候在第一个浮桥边,提前查看、规划行船路线,并通知测验人员穿过浮桥后拐向桥墩左边。他们始终站在无遮无挡的桥边眺望行船,直到看着小小的冲锋舟安全平稳地通过浮桥河段,才松了一口气。
“测验任务比较重,我们的队员确实也很辛苦,为了节省他们的体力和时间,我们决定直接把午饭送到船上。”车上,郭党伍小心翼翼地护着几份为测验人员准备的盒饭和汤,追随着冲锋舟向上游而去。
水下地形测量如火如荼,航测组的无人机也兢兢业业获取整个测区影像数据。
玉米刚刚冒头的田地里,一架两翼的无人机缓缓升起,很快就不见了踪影。飞鹭无人机平均每架次可飞行40至50分钟,大约拍摄10平方千米面积的地形图。航测组将监测范围大致分为10部分,选取不同地点分片进行航飞,大约两到三天完成全部航摄任务。
拍摄得到的图片、数据经过处理,合成清晰明了的地形图,与水下地形数据结合,就能摸清河道真实容量,河道里能盛下多少水,各级水位下水面范围多大,是否上滩漫溢等情况就清晰可见了。“我们之所以要在大流量洪水到来之前抓紧时间拿到这份原始数据,就是为了能够提前分析下游卡口河段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险、漫滩,才能提前有所防范,有的放矢。”郭党伍拿出第一天连夜写好的《黄河陈楼—雷口断面相应河道应急监测实施方案》,认真讲解每一步,“后期我们还会继续用无人机航拍漫滩情况,结合实地查勘结果,再与前期分析情况相比较,看预期与实际是否吻合,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准确度。”
6月26日下午,黄河水文科技公司的遥控船水下自动测量系统也赶到测区,加入了水下测量工作。水面、陆地、天空,应急监测队三军齐发,全面掌握黄河陈楼—雷口河段相应河道地形地貌信息,为此次实战演练取得阶段性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受检验,应急监测支撑有力
为了全力测报好这次大洪水流量过程,应急监测队决定采用无人机雷达测流系统,辅以华微4号走航式ADCP无人测量船,对未架设固定测验设施断面开展流量监测工作。
于是,在孙口断面附近,一场无人机与无人船的比测检验拉开帷幕。
“十”字形四翼无人机,采用与RG-30(非接触式雷达在线监测系统)同样的原理,通过雷达信号测得水面流速,进而得出河道流量。测验之前,需要导入水下地形测量小组给出的水深数据,并设置好飞行路线,10分钟之内,无人机便可快速完成测流。与此同时,下方河面上柠檬黄色的无人船搭载着ADCP,劈波斩浪向着河对岸疾行而去。
“通过这次比测试验,我们可以得出无人机和无人船测验的长处和短板,知道日后新仪器的改进方向,在条件适宜的河段就可以抛开船只和吊箱,真正做到无人、远程流量自动监测。”在孙口水文断面完成比测试验后,测流小组携带着无人机雷达测流系统和无人船奔赴陈楼、雷口等重要断面,分别展开流量监测工作。
8天栉风沐雨,192个小时连续奋战,应急监测队队员们战斗正酣,忘记了阖家团圆的端午假期,赶在7月1日前交上了一份圆满的成绩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献上了最真挚的贺礼。
6月30日21时40分,在应急监测队和孙口水文站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下,成功报出孙口断面502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没有发生漫滩情况,与实战演练调度方案预测的500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几近吻合,宣告了此次实战演练的阶段性胜利。
这是一次真切的实战,面对滚滚洪流,新仪器新技术轮番上阵,黄河水文测验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测得到、测得准、测得轻松不再是梦想;这是一次难得的磨炼,应急监测队年复一年的应急演练,终于有了能够大展身手的舞台,历经此次实战演练,应急监测队队员们必将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击鼓催征穩驭舟,应急监测逆浪行。未来一段时间,黄河下游还将维持大流量、高水位过程,应急监测队金甲未卸、枕戈待旦,随时做好迎战准备,全力为实战演练防洪调度等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水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