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正原史话

2020-08-17 06:58王来生
金秋 2020年7期
关键词:渭河秀才遗址

文/王来生

奉正原主体位于西安北郊泾渭河北岸的高陵区。西起泾阳县永乐镇半个城村,横越高陵区的姬家、崇皇、耿镇、张卜4个街道办事处,东迄临潼区任留乡原头村,全长约22.5公里。奉正原顶宽约1.5公里,平均海拔约390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古称“黄壤陆海”,盛产粮果。原区有古村落102处,农户15489户,人口61775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

奉正原之名唐代史料已有记载,不过别名也不少,诸如降驾原、白蟒原、晋陀原、隅原、南原等。据传,汉高祖刘邦的妾妃薄姬妊娠为吕后所妒,出宫而去,在秦汉官邸内(今奉正原崇皇寺)崖畔的柏树底下一窑洞(后人称蟠龙洞)里生汉文帝刘恒。又传唐明皇李隆基两幸崇皇寺,观览佛寺盛景。明《高陵县志》载,“奉正原又名降驾原者,旧传汉文帝诞于此原崇皇地(或曰诞于毗沙镇);又传唐明皇两幸于此寺。”关于白蟒原名字的由来,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一说是在渭河北岸有一条白蟒不甘心屈居于骊山老母殿的女娲娘娘之下,要与女娲娘娘比高低。老母殿每升高一尺,白蟒就升高一丈。女娲娘娘担心白蟒一旦超过自己,得势后祸患无穷。于是找来当时还是农民工的真龙天子刘邦,让其除掉白蟒。刘邦奉命来到渭河北岸,拔剑将白蟒从中斩为两段,剑落处就是今天的白龙沟。从此,白蟒化作一道土原,人称白蟒原。关于奉正原名字的由来,传说古时有一秀才叫白奉正,上京赶考路过泾河时,救了泾河小龙女,成了泾河龙王的乘龙快婿。不久,白秀才得了9个儿子,但这9个龙子在人间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稍不满意,便发大水淹没八百里秦川。玉皇大帝知道后,派员将这9条孽龙押赴终南山南五台处死,也将白秀才就地斩首,头放在西安北郊龙首原,身子放在泾渭河北岸,后化作一道土原,以阻挡泾渭二水北侵。因白秀才叫奉正,故称奉正原。

奉正原从古到今名气不小。明《高陵县志》载:“奉正原在县南十里。自泾阳来,过县,达临潼,延及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能北徙者此也。”高陵之名不是因哪位帝王陵在高陵,而是因奉正原而得名。《高陵县地名志》载:“高陵之名始见于周代,境内有奉正原,横亘于南,原体高隆,壮若土山(土山曰陵),故名高陵。”奉正原上的古文化遗存使其名声远扬。据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表明,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聚集地,而且很可能是“中国”的雏形和中华文明起源地。如高陵马南村仰韶文化遗址、毗沙村仰韶文化遗址、米家崖龙山文化遗址等,特别是2008年和2017年地处奉正原高陵杨官寨考古公布新发现(分别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其遗址位于庙底沟文化分布的腹心地带,聚落规模巨大,还建造有大型环壕、中央池苑等遗迹,加之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揭示了杨官寨遗址为当时社会大型都邑,将西安的建城史、建都史提前至5500多年前。

奉正原紧贴泾渭河北岸,原高水急,是古长安北边一道天然屏障,戍守长安的军事要地。早在周时赧王在此原筑寨屯兵,今有赧王寨遗存。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李忠臣屯兵奉正原东渭桥,以防仆固怀恩等进犯长安。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刘德信入援京师,大战朱泚于见子陵,进屯东渭桥就食漕粮。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李晟平朱泚之乱,亦屯兵于此。后封为西平郡王,葬于奉正原之上,坟前立有“三绝碑”。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黄巢称大齐皇帝,巢将朱温屯兵于此原。在奉正原的鹿台戍,元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思齐在此筑城戍守。明洪武二年,徐达克同州,趋长安,兵出鹿台,元守将张思道,望风披靡,弃城而逃。1933年5月31日拂晓,我红二团在刘志丹、王世泰的率领之下,攀登奉正原崖顶,用绳索从崖上下到崖下的把守渭桥渡口的民团老巢穴,将正在窑洞里熟睡的这股武装匪徒一举歼灭,夺下渡口,渡过渭河,进军终南山。1949年5月中旬,国民党胡宗南集团妄图以奉正原、咸阳原、泾渭河为马蹄形防御线固守西安。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攀原涉水,突破防线,击败敌军,解放了西安。

猜你喜欢
渭河秀才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故乡
故乡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趣读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
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