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触人心 余音留思忖
——电视时评《长江评论》舆论引导力分析

2020-08-17 10:00郭小容尹华正
新闻前哨 2020年7期
关键词:共情湖北长江

◎郭小容 尹华正

评论是媒体的灵魂。优秀的新闻评论,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判断和历史好恶。尤其是在民族遭遇逆境与困难之时,以酬国之志、为民之情书写评论,更能感人至深、流传甚远。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身处疫情风暴眼——武汉,从至暗到重生,以亲历者的视角,媒体人的思辨,推出120 多篇电视时评《长江评论》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网络累计点击超过4 亿次。 本文结合《长江评论》在疫情不同阶段的作品,从以事实为据传达价值主张、以共情之心构建信仰支撑、以文化气质提升引导魅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为新时代电视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提供参考思路。

不可否认,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时,前景不明,信息芜杂,公众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心态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多疑、脆弱的情绪。 此时,人们渴盼获得更多及时而真实的信息,也渴望有见地、有力量的价值主张为战胜疫情提供足够的正向能量。 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和舆论背景,从1 月22 日起,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在《众志成城抗疫情》特别报道中,推出系列《长江评论》,结合当天或者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动向进行评论。 作为一档电视时评专栏,《长江评论》还对以文字为“硬核”的评论开展可视化处理,辅以视觉上的“软包”,以光影触动人心,令言语余音尤长。

一、以事实为据传达价值主张

在商业领域, 价值主张是指对客户真实需求的深入描述。 套用这一概念,疫情期间,媒体的客户——广大受众最真实的需求会是什么呢?研究清楚这一点,并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以包含数据、热闻、故事的事实为依据,针对公众情绪和心理需求做出适度引导, 是彰显主流媒体价值主张的关键前提。

1.病毒初袭 传达信心如黄金的价值主张

在庚子鼠年新年来临的前3 天,“新冠肺炎病毒” 这6个字,很多武汉人还说不完整,人们看到的只是挤破头的发热门诊和每天增长的确诊病例数。 迷茫、惊愕、恐惧是普遍的公众心态。 此时,谣言四起,各种观点南辕北辙,要知道,失序的舆论必然是给疫情传播火上浇油。 1 月22 日,湖北广电在卫视黄金新闻时段播发《长江评论:并肩前行 迎难而上》,从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作为“逆行者”乘高铁赶赴武汉说起,娓娓讲述武汉抗“疫”第一线医生“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水果摊主给急诊室送来的“感谢信”;很多人退掉出行车票,取消年饭预定的微末之举。通过这些真实的热点新闻、 身边故事, 向公众传达出勇毅者护佑生命、普通人献出绵力的正向引导,并旗帜鲜明地提出“面对生命健康的威胁,我们必须万众一心”的核心观点。 在缓解社会不安情绪的同时,提振公众勇敢面对疫情的信心,也传递出每一个人都与这场战“疫”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控制疫情做出一份努力的价值主张。

2.疫情好转 传达感恩与反哺的价值主张。

3 月中旬,湖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历一场大病的湖北渴望复苏。 3 月19 日,全国首趟从湖北始发的返岗专列,从荆州开往广州。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在送行时意味深长地说:“请求全国各地、全社会善待湖北人民。 ”这句话,是呼吁,更是为付出了太多的湖北人打气。 善待湖北,不仅体现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关键之战,更体现在给“最困难”时期的湖北“搭把手”、“拉一把”。《长江评论:最艰难时期 “搭把手”尤可贵》,从全国各地善待湖北务工人员的现实中,提炼湖北对全国人民雪中送炭的感恩、 全国对湖北顾全大局的感恩这一内在情感逻辑, 深刻体现了感恩与反哺并行交织、相互作用的价值主张。

3 疫后重振 传达应急谋远的价值主张。

3 月23 号,湖北省经信厅公布了一个数据: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为85%,员工到岗率为60.3%,并且这两个数字还在加快增长。 媒体敏锐捕捉到这个数据中包含的传播价值,以《长江评论:把重启当作一次“系统”升级》为题,预见性地关注到重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突破的关键,提炼出疫后经济复苏必须遵循的“动、忙、活”的逻辑链条。 即首先要让龙头企业“动”起来,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条“忙”起来,以此带动上下游协同复工,最终实现全盘皆“活”。 评论指出,企业是经济重启中的核心重点,还从历史的维度进行了关照, 列举了西班牙流感后推动世界通信业大发展,SARS 疫情后阿里巴巴、淘宝一路崛起的事实,传达了应急与谋远的价值主张,体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辩证思想。 值得肯定的是,这篇评论提出的关于重启与升级的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3 月底到4 月初在浙江考察时提出的要疫后经济重振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契合,这也是“长江评论”政治站位高和思想有深度的一个具体体现。

二、以共情之心构建信仰支撑

在一个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时代,一篇好的评论文章,不能仅靠逻辑征服人,还要靠感情打动人,“感性说服”与“理性说服”并驾齐驱,才会有令人信服的效果 。 面对汹涌的疫情,复杂的社会心态,评论更是需要以共情之心,构建加固公众的信仰支撑。[1]

1.在“后浪奔涌”中共情 构建青春中国的信仰支撑

2020 年,最大的00 后20 岁,最大的90 后,30 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让这批年轻人一夜长大。 数据显示:全国驰援湖北的医疗队当中,90 后、00 后人数达到12000 人左右,接近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一场战“疫”,成了无数90后、00 后的“成长礼”。习近平总书记3 月10 号视察武汉时指出,90 后、00 后一代已经成长为抗“疫”的主力军,并为他们深情点赞。 长江评论也一直在关注这一群体,2 月20日播发《长江评论:他们的样子,就是中国未来的样子》,3月16 日播发《长江评论:昨日少年团,今日兄弟》、3 月17日播发《长江评论:火线上的“成长礼”》 。 为激发观众的“共情之心”, 评论都以以极为感性的表达切入, 比如在2月20 日的长江评论中,以声画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一群90后在战“疫”中的生活剖面:90 后男护士的手,因为汗水长时间浸泡而发白;90 后女医生让“病毒快快投降”的微博;90 后健身教练的电动车上, 装满了送给社区居民蔬菜;90后警察身为新手老爸,因为值守一线几个月见不到孩子的牵挂……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辅以质朴真挚的语言,勾勒出震撼人心的90 后群像。 评论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评价: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人们回望这段时光,“90 后”守护与抗“疫”的故事一定会成为令人感佩的历史书写;而这一代“90 后”在和后辈追忆青春岁月时,今天的选择也必将是他们珍藏永久的生命体验。 90 后的中国,来了!

《长江评论》对于90 后群体的持续关注,在社会引发积极反响。 武汉很多中小学校甚至将这一系列的《长江评论》 作为学生作文的范式进行推广。 评论不止于针砭、歌颂,更在于激励,而要实现更有效的激励,激发“共情心”无疑是凝心聚力的最有效方式。

2.在“硬核驰援”中共情 构建大爱中国的信仰支撑

在这场人民战争中,来自全国各地及军队的医务人员踏着除夕的钟声星夜驰援,先后共计4.26 万名医护人员来到湖北,为生命而战。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驰援物资都“硬核驰援”湖北。 2 月25 日播发的《长江评论:看!这就是驰援的硬核力量》, 抓住战场内有感于战场外的援手、战场外有感于战场内的坚守这一共情点,提出看似硬核,实则温情,越是硬核,越是温情的论断,其指向的精神实质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坚定信仰。

3.在“救治故事”中共情 构建人民至上的信仰支撑

3 月5 日晚, 上海援鄂医生刘凯陪着新冠肺炎患者看夕阳的照片在长江云首发,并很快全网刷屏。 刷屏,意味着这张照片本身已经拥有足够的张力, 已然形成舆论共情点。 对于评论来说,简单重复已形成共情点信息,其穿透力显然不够。 在3 月6 日的播发的《长江评论:一抹夕阳 满屏阳光》,巧妙地深挖出与这张照片的“共情点”相关联的更多信息,评论写道:细细想来,阳光一定是大自然的恩赐吗? 方舱里的暖暖人情,是阳光;病房里的阵阵歌声,是阳光;还有这位“凯哥”敏锐的发现这一刻的美好一起与患者分享让阳光照进他的心里,也是一种阳光。 今天,一串超长的“0”,也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湖北的各个角落。 3 月5 号,湖北除武汉以外,所有16 个市州新增确诊为“0”。 虽然这个圆不是太阳, 但对于坚韧磨砺了近两个月的湖北来说,它比太阳还好看。 其实,世上哪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希望,是时刻都不能丢的。

希望常在,是因为有人在努力。 从看夕阳的共情,延伸到对于生命救治的共情,延伸到不放弃希望的共情,在与病毒争抢生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份共情,正是一个国家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仰注脚。

三、以文化气质提升引导魅力

相较于文字评论,电视评论的篇幅较为简短,文字的传情达意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表现手法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长江评论》以生动而不跳脱的画面,优美但不生涩的语言,增强评论的触达力、感染力,以视觉传播独有的文化气质,提升舆论引导力。

1.以生动不跳脱的画面 提升评论的触达力

画面无声定格的力量,提供想象的留白。 一名护士蹲在路边吃饭,不远处他的丈夫和孩子正看着她。 车牌上写着鄂C,这是发生在十堰郧西的一幕,恰巧被邻居拍下。 2月19 号《长江评论:告别爱的人 守护爱的人》,主动发掘并首发传播的这张照片成为战疫期间经典影像之一。 匆匆一饭,匆匆一别,一次奢侈的相聚,一段无法言说的隐忍。画面本就无声,而画面定格的这一幕,也真的没有任何对话和言语。 丈夫、孩子和妻子之间间隔的两米的距离,仿佛就是就是一段留白,这留白里,有牵挂、有思念、有担忧、有忍耐,更有坚强。 这个定格画面提供的留白,既给评论的展开备足了空间,又让受众的想象有处安放。

画面忠于记录的力量,提供情感的出口。 一场婚礼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因为妈妈需要坚守岗位,参加不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婚礼。1 月31 日播发的《长江评论:谢谢你,为我拼过命》摘取了妈妈对孩子远程表白的视频素材,特别是说到最后半句,妈妈情难自已,电视画面10 秒的声音留白,戳动泪点,直击心灵。 评论引用这一视频的原貌,忠于记录,给受众最真实的场景呈现,既是给评论打开情感出口,也是给受众留下情感出口。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辅助于画面手段的电视评论,这种情感震撼光靠文字,又岂能尽述?

2.以优美不生涩的语言 提升评论的共鸣力

无论何种形态,评论的主体都是由语言构成的。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评论如果没有适度的辞藻、节奏及用典,文章就会缺少一些气韵和神采。另外,优美而有不生涩的语句,更能激发文化共情,那些容易钻进内心的鲜活表达藏着一听便懂的文化基因,更易戳中内心隐秘的共鸣点。 《长江评论》创作中几乎篇篇留下这种“戳中”的力量。

如“即便平凡如石头一般,在彼此眼中也是互相仰望的星辰。 ”表达伉俪战士相互牵挂的深情。

“他们如一粒粒萤火微光,每一粒微光,映照在每一个家庭, 都是全部的光亮。 然而面对时代的召唤和祖国的需要,他们选择逆流而上,汇成星河。”表达舍小家为大家的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他们像大江大河里坚硬的礁石和沙砾,风平浪静的时候,他们默默伫立,以至于你觉得他们是如此的平凡无奇,但风起云涌,礁石便在急流中愈发坚挺;水落石出,沙砾便托举出江河奔腾的轨迹。”表达凡人英雄构筑了城市的精神基座。

没有辞藻华丽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掉书袋,最朴实的文字按照巧妙的遣词造句方式, 传递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亦是大众传播领域语言表达必须恪守的规则和寻求突破的方向。

注释:

[1]刘梓梁、王润泽:《中国百年新闻经典》,人民出版社2013 年10 月版

猜你喜欢
共情湖北长江
The rise of China-Chic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长江之头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