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2020-08-16 17:49程佳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

程佳

摘要:大学阶段的思政教学必须承担培育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取向的关键任务,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实践方法论,形成稳固明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大学生群体的自由选择提供方向性指导,达成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价值观指导目标与人才培养任务。本文主要研究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与指导生活实践的特殊价值,指出了在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并总结归纳了转变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发展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培育策略

前言:

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发挥传授大学生社会道德规范、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使身心逐渐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符合现代文明社会准则的行为习惯,让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成为当代思政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与人文素养水平。任课教师必须在思政课堂上开展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基本文明习惯的示范性教学,向思想观念可塑性较强的大学生群体灌输体现时代精神、指明文明未来进步方向的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特性与社会实践指导价值分析

(一)基本内涵与特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全社会共同认可与遵行的核心价值观念与规范所构建的能够体现大学生在能力发展、职业目标选择等领域基本需要的价值判断体系,这一集体性价值理念承载着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追求与个人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大学生群体道德意识与敬业精神的来源。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内在思想认知的价值衡量规则与评价标准,以集体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与认知方式为基础,起源于社会大众共有的价值观念,但在某些方面与一般性的价值观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影响作用范围内对某一集体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活动有着具备支配性与排他性的引导作用[1]。我国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即是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进步需求的理性价值观判断标准,此类标准能够影响大学生群体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认知途径与思考分析方式,有着引领作为个体的大学生主动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索的特殊作用,科学合理的高水平思政教育能够加速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保证其向积极方面发展进化[2]。

(二)社会实践指导价值

大学生群体只有在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后才能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判断,从正确的途径分析探究身边所发生的事物的性质,没有价值观指导的大学生将无法找到评估事物本质的正确方法与可行路径。理解并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可对自身行为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作出正确无误的判断,在自我控制层面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主动施加自我约束,矫正在以往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的思维漏洞与违背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习惯,促进大学生群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道德意识的改变。核心价值观具备从思想意识层面调节大学生行为方式与学习模式的特殊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思政教学课堂环境中研究思政课程的拓展性学习内容[3]。

二、在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到比集体利益更高的地位上,以满足自我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实践动机与人生奋斗目标,忽视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不愿意在社会活动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未能掌握恰当的处理社会关系的方法,法治观念与爱国意识较为淡薄。为解决现阶段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走入歧途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重点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群体在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探索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追求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实现,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潮流,树立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融合的具备进步性的人生理想与职业发展目标,大学生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为他人的感受着想。高校思政教育应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共同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与课程内容之中,促使大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与学习、生活习惯,自主规范日常行为,增进思政教育的正能量,高效率地培育拥有正确价值取向和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4]。

(二)可行性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学生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正确态度,以转变大学生参与日常生活、课堂学习、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与精神面貌为目标,为达成以上育人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启发学生的道德觉悟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对所在集体与家庭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保证学生在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爱国精神等不同领域获得进步与提高。任课教师应当正确评析把握思政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培育塑造功能,促使大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根据国家和社会演变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与价值观培育方法,使思政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任课教师还可根据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与个人学习习惯选择有效的指导模式与意识形态传播灌输途径。

三、调整高校思政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养成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教学策略研究

(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践培育核心价值观

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添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环节,通过组织课外集体活动与小组探究深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感悟,采用一系列激励手段促使大学生做出切实贯彻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行动,强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修正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学习与记忆、忽视社会劳动实践与课上集体活动的错误,采用大学生易于接纳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科学技术手段,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避免学生的思考与行动受到既定教学计划与课程规划的限制与束缚,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爱好选择活动主题与贴近生活的动手实践方案。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高质量的思政课堂教學与实践活动必须以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督促大学生在参与各类实际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学过的课本理论知识,拓宽对核心价值观具体应用范围的理解,例如任课教师可鼓励大学生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参与帮助他人的社会志愿者活动,如清扫烈士公墓、帮助当地贫困户处理家务、帮助邮递员分拣邮件等有正面宣教意义的无偿社会服务,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从多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联系起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与核心价值观培育效率。

(二)组织课上集体自由研讨,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使大学生理解并认同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社会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保证大学生能够全面透彻地领会课堂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应当改变现有的课堂授课方法,以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主观求知欲和客观学习需求,通过师生在课上进行双向互动与信息交流营造融洽、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与探究氛围。任课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发掘思政课程内容的宣传教育意义与生活实践指导价值,结合核心价值观讲解基础性的学科知识与案例,并鼓励大学生进行有严密组织的课堂集体探究与讨论活动,强化课堂知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联系。任课教师应为大学生群体设置课上辩论、问题抢答、生活化情境游戏等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课上集体活动环节,在课前向大学生提出富有思辨意义的概括性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自由讨论深刻领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引发学生在思想情感层面的深度共鸣。

(三)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引进先进信息技术

任课教师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重构学科内容的讲解形式,挖掘教材中能够被用于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素材与事例,调整知识点的讲解顺序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搜集与课程内容有一定关联的艺术文化作品与音像素材,如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以描绘大庆石油工人奋斗历程为主题的纪录片或新闻材料,通过运用此类具备价值观引导效果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并体会到提高自我要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判断力,形成独特性与普遍性共存的价值理念,学生可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主动利用校本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课外与课上集体探究活动。

结论:

高校思政教师应当选择较为科学的价值观培育策略与现代化课堂教学方法,解决现存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性过强、脱离社会劳动实践的潜在问题,牢牢抓住塑造大学生群体道德意识与人生信仰的机会,针对高校大学生价值理念发展变化的现状和需求,实施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引导。使学生养成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价值观辨别能力,使之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和自身人生价值的独特看法与见解,基于核心价值观构建完整的个人思想认知体系与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振奋. 高校思政教学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7):195-196.

[2]王国栋,孙志英. 探究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3):73.

[3]李金山. 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養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23.

[4]邓亚中. 高校思政教学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11-12.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