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新课程的改革核心目标,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课程结构也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转变。学习方式更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评价考试制度也采取评价多元化、综合化、动态化、多样化。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化学教学?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教学探索。
一、重视备课环节,活用教材。
对于新教材的调整,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在备课时,要严格对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好好把关,明确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讲到何种深度,更不要随意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的难度。巧妙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环节、学习路径,把握好学习的易難程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教材”,教师的创造力受教科书的限制,新课程则提倡“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成为了我接触新课程后,最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新旧知识相结合,取长补短。
新课程改革后,新、旧教材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这对补上知识点的短板很有用。旧教材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如在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有关氧气的性质中,教材的介绍比较简单,而旧的教材安排比较有条理,更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借用了旧教材,设计了有关“氧气的性质”的教学。
通过实物观察,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常温下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通过相关化学实验,又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和鉴别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方法等等,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本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证明,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科书的内容,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得到了开阔,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改变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一)、采取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落后”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教学实践中,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结合起来,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便于探究的才探究,需要探究的就探究”。
通过以上实例,充分说明要“及时”“恰当”地展开探究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随时带学生进入“探究之旅”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如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我增加了铝片分别与浓、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由于铝片投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的现象,学生自然会产生铝片是否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的疑问,从而为研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创设了问题情景。
(2)通过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亚铁化合物与铁化合物的相互转换”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提问:“为什么削了皮的苹果放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变成黄色呢?”这一问,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的波澜。
(3)通过化学题例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先配平一个简单的但又不十分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如S+HNO3(浓)→H2SO4+NO2+H2O,学生用初级的观察法配平感到十分困难,此时介绍化合价升降法,必然会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
(4)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录像后,提出自然界硫的转化问题,使学生在生动的视听景象中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力量的同时,并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仍处于“被动” 的学习状态,所以,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才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的发挥。
(三)、开展问题探究是搞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提出了问题,明确“探究”目的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而开展问题探究的方法主要有:
(1)设计实验,促进探究。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选定和操作,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例如,在前述的浓硫酸与铝反应的实验中,有的学生根据无明显的现象,认为浓硫酸与铝不反应;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发生了反应,只是现象不明显。为了解决浓硫酸与铝是否反应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如将铝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其质量是否变化;将铝片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是否有铜析出;将铝片再投入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氢气产生。学生选择了将铝片再投入稀硫酸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无氢气产生,从而得出浓硫酸与金属铝发生反应的结论。接着学生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浓硫酸与金属铝怎样反应的?浓硫酸表现了什么性质?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将浓硫酸与铝加热,用品红溶液检验,证实有SO2产生,最终探究出浓硫酸中硫元素表现了氧化性的结论。
(2)分析推理,深化探究。
例如,在前述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学生采用的观察法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反应式中的H、O的原子个数无法确定,因此造成了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有什么守恒关系是可以利用的?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很容易就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存在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即存在“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这一重要的规律,学生将此规律应用于配平上,则较顺利地完成了方程式的配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从而顺利掌握这一配平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查、讨论、资料收集、阅读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四)、归纳总结、拓展应用是巩固“探究性”教学成果的重要步骤。
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等获得新知识后,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1)引导学生将探究中获得的新知进行小结
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和重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简约化。如有关盐类的水解的规律,可用“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等短语进行概括。
(2)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进行小结
要让学生通过小结逐渐掌握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类比分析、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假设推断、实验验证等方法,培养在科学探究中团结合作的意识。
最后,还可以安排适当数量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四、给学生的课后预留充分自由思考的空间
新教材对知识的学习采用“实验”、“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学与问”、“讨论”等板块和学生交流。我充分利用这些栏目,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利用课后学习、动手实验补充课堂的不足。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益。在推进新课程的行程中,给学生的课后预留充分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思考在科学的空间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