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素菊教授体针结合脐针治疗癃闭验案一则

2020-08-16 15:37田丽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5期

田丽

【摘要】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种疾病。导师邵素菊教授认为癃闭引起原因众多,病机复杂,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膀胱气化不利有密切关系。治疗时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节脏腑功能,因人因病因时施治,临床获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癃闭;体针:脐针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利,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为“闭”[1],因其发病初期以小便短少,点滴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继则闭塞不通,故合称“癃闭”。在西医中多见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急慢性尿潴留、少尿及无尿症等疾病。其发生常与久病体弱、情志不畅、外伤劳损、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2]。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手术后患者。由于排尿困难导致的疼痛和焦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状况。邵素菊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医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临证注重整体治疗,善于辨证取穴、施术,尤其对癃闭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笔者长期跟师邵教授于门珍,现将其临证治疗癃闭验案予以介绍

患者,女,61岁,初诊时间:2018年10月22日。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排尿不畅,排尿时疼痛,因症状较轻未予重视,未做任何治疗,之后时作时止。2019年5月份症状加重,排尿困难,疼痛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即到某医院就诊,尿动力检查提示下尿路梗阻,膀胱镜检示膀胱颈口抬高,诊断为:1.膀胱颈口抬高2.间质性膀胱炎3.膀胱颈口息肉。给予灌肠治疗(药物不详)及经尿道膀胱颈口切开术、膀胱颈口息肉电灼术、膀胱注水扩张术等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肝素钠配合膀胱灌注。术后排尿疼痛感缓解,排尿困难情况改善。但术后不久病情反复,不分昼夜排尿困难,痛苦难忍,即到某中医院就诊,连续服用中药1月余,效不佳。即配合针刺治疗1月余,效果仍不明显。近日病情加重,再次就诊某医院,令其二次膀胱口扩张术,患者及家属担心二次手术有后遗症,拒绝手术。经人介绍,前来导师门诊就诊。刻诊:患者痛苦面容,烦躁易怒,自诉排尿困难,白天夜晚均欲排而不得出,小腹憋胀,排尿时疼痛。平素饮水多,纳可,夜晚腹胀,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多梦,便秘,2~3天排1次,舌红,苔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益脾肾,理气通闭;

处方取穴:①肾俞(双)、腰阳关、膀胱俞(双),次髎(双)、中髎(双);

②气海、关元、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太冲(双);脐针:离位、坎位、巽位、艮位、兑位。

操作:两组穴位交替进行针刺治疗。先令患者俯卧,针刺第1组穴位;再令患者仰卧位,针刺第2组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肾俞取0.35×25mm毫针,直刺0.8寸;腰阳关、膀胱俞、次髎、中髎选用0.35×40mm无菌毫针,直刺1.2寸。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选用0.35×40mm无菌毫针,直刺1.3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其中关元穴令针感向下传导前阴。脐针以脐蕊为中心,选用0.35×25mm毫针,向上方(离位)、向下方(坎位)、向右上、向右下(艮位)、向左(兑位)横刺,共五针(图一)。两组穴位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

次日复诊患者述:治疗1次后,效果明显,排尿基本正常,排尿时疼痛减轻,患者情绪明显好转,睡眠正常。按上法继续治疗。五诊时,患者情绪低落,述白天小便正常,夜晚又出现排尿困难。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心理疏导,继续治疗,共治疗10次,排尿困难未再出现,疗效满意。嘱患者疗程间休息3天,多饮水,并注意情志和生活调护。

2018年11月5日复诊:患者自诉白天排尿已正常,每次均可排空尿液,夜晚排尿情况有所好转,但排尿时轻微疼痛,且有排不尽之感觉。大便正常,睡眠改善。取穴上方减中髎,其余按上方继续治疗。第二疗程结束时,患者病情稳定,小便基本正常,令其休息3天,改为隔日治疗1次。前后共针刺30次。患者夜晚亦可正常排尿,排尿时无疼痛不适感,睡眠正常,大便正常。经随访3月,患者情况良好,无复发。

按语:癃闭的发生多因久病体弱,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无法鼓舞膀胱气化;或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化无权;或外伤劳损,气血瘀滞,膀胱气化受损;或饮食不节,脾胃失运,中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等。其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肺、脾、肝均密切相关。癃闭若失治误治,临床即会产生变证,如《景岳全书·癃闭》曰:“此最危最急症也……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故对癃闭的正确治疗尤为重要。

根据本例患者病情、病程,邵素菊教授认为该患者年越60岁,天癸已竭,肾精衰少,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膀胱开阖无权,则排尿困难;加之病程日久,历经手术,更伤正气,使脏腑亏虚,功能失调。故治疗当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肾俞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肾脏之气输注之处,《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病癃闭,邪伤肾也”,故针肾俞有益肾助阳,利水通便之功;腰阳关为督脉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关于一身之阳气,可祛寒除湿,温补肾阳,二穴合用共奏补肾助阳,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之效;膀胱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其内应膀胱,为膀胱之气转输之处,为治疗膀胱疾患之要穴,针之有通利膀胱之功;次髎、中髎位于骶部,解剖内应膀胱,亦为足太阳经之腧穴,可调补肾气,疏利膀胱;气海、关元位处任脉,气海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主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可益气助阳,温补肾精;关元为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处,且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培元固本,益肾固精;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故针之健脾和胃,疏调气机,固护一身之正气;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属水,《杂病穴法歌》“小便不通阴陵泉”,《通玄指要赋》亦说“阴陵开通于水道”,故可健脾渗湿,益肾固精;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胃,理肝肾,调气血,助气化;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脉气盛大,可疏调肝气。诸穴伍用可补益脾肾,疏调气机,通利水道,促进膀胱之气化。

脐针乃运用脐洛书全息理论(图二、图三)[2],使用脐内八卦进针法。水火既济,山泽通气为治疗大法。脐内八卦对应人体的脏腑[4], 离位、坎位、艮位、兑位对应脏腑分别为心、肾、胃、肺。离位为心,主火;坎位乃肾,主水;艮位对胃,主土,应自然界之山;兑位为肺,主金,对自然界之泽。因患者排尿困难,又不易入睡,便秘,故离坎合用,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阳乃和;艮兑相伍,山泽通气,气机乃畅。患者排尿困难日久,情绪低落,易烦躁,而癃闭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故朝右上肝所在的方向巽位“打枪”,可疏调肝气,调节患者全身气机。五针合用可调益心肾,疏肝理肺,通调水道,促进膀胱气化,小便乃通。

针对本例患者病情,邵素菊教授将体针结合脐针治疗,先背腰后胸腹两面针刺,阴阳互济,使其疗效大大提高,故针刺1次后症状即有明显改善,虽在治疗过程中因患者情绪紧张及其它因素导致病情反复,但在3个疗程的連续治疗下,患者小便已可正常排出。邵教授强调单靠治疗,不注意生活调护,也达不到预期目的,故嘱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勿过度劳累,调畅情志,多饮水,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及生冷食物,有助于疗效巩固。

参考文献

1.癃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19):178

2.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88

3.齐永.脐针疗法、脐全息与脐诊法[J].中国针灸,2004,24(10):732-737

4.齐永.论脐针疗法中的方位补泻[J].中国针灸,2006,26(5):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