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 周丽华 王平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124-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1],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发展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深厚的影响,对提高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掌握生存与竞争本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丰富他们的内心、净化他们的灵魂、塑造他们的品格,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突出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3]。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具有优良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精神秉承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为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应当贯穿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的始终。但是,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存在着被忽视、被弱化的倾向。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无法满足社会对德才兼备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功能。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均显得薄弱,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文化助力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高尚的道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感,而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需要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审美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对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深远。
(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当前,现代西方流行文化借着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以迅猛之势占据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占据了这些国家青少年的头脑。而对传统文化,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青年人对之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崇高的理想追求、高雅的艺术品位、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甚至受到一部分青年人的冷遇嘲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要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两面性。“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辩证的文化观,加强学习传统经典的引导,采取批判继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摒弃消极的成分,警惕和避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
多年来,各高级各类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愈加重视,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类:(1)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体育、德育、美术、礼仪、舞台人生等;(2)精心组织与创新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获得思想上的升华,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等;(3)利用报刊、杂志、校内外网站、宣传栏、公告栏等媒体平台,对学校举办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进行多渠道宣传,充分营造高雅健康的文化和舆论氛围。其中各类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最直接且效果最为显著。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业余活动,在活动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育人理念
1.多角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普及范围最广,涉及层面最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重温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深受传统文化滋养,个人素养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提升。
2.培育具有學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各高校精彩纷呈的“体育节”“艺术节”“话剧节”“戏剧节”“书画比赛”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经典诵读”“民族服装走秀”“传统文化特色表演”等增进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接触,熟悉和认可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之心,促使传统文化得以复兴。
学生的文化素质在继承与创新中得到了升华,各高校的整体文化艺术层次得以渐次提升,同时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3.品牌创新工程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进程。“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市级“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传统项目特色学校”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将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充分展示在师生面前的同时,也引导着更多的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高校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愈来愈广泛。
4.追根溯源,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多节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高校利用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进行的各式主题活动,将家国情怀、感恩教育、忠恕思想融入人心,学生的认知感、责任感、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已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选树道德模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扩大文化育人的影响
多校连续多年推动的“道德讲堂”“廉政讲堂”活动,推送出古往今来众多道德典范;开展的“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和个人”“扶贫助困接力团”“十佳好人”“无偿献血奉献奖”“省级优秀大学生”等评选活动,挖掘出一批批高校模范事迹和个人;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四德工程”,让众多教书育人善行义举上榜;培育、选树和宣传的一批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加大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引导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各级“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的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并将之汇聚成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随着近几年高校与主流媒体间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加强,各校的亮点工作被及时分享,好人好事不断刷屏,身边人人善举深刻影响着新一代大学生,高校文化育人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将社会传统文化项目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作用
各高校与当地博物馆、国际SOS儿童村、名人纪念馆、民俗文化馆等校外德育基地共同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把传承文明、发扬精髓的职业教育理念、爱国爱家爱人民的家国情怀融到对大学生的学校文化教育活动中,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基地”“省级特色教育学校”相继落户高校,文化育人教育覆盖范围愈发广泛。
在国庆、元旦、春节等举国同庆的日子,各高校与校外文化团体合作举办的联谊活动、高校“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等充分挖掘了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组织编排展演了一大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新旧文化交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我的中国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筑梦工程,将社会文化与校际红色基因汇聚一堂,在各地的陆续接力揭开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和发展的新篇章。
(四)传统文化教育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堂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合理;增强开学军事训练实效、动员学生服兵役等,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敬老爱老、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社会公益活动覆盖面更加宽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态度激励着大学生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而前赴后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成为人生的更高境界;重直观、重体验的综合思维方式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斥学生头脑,利国利民利他思想在大学生心目中扎根,文化育人理念得以更广泛的深入。
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理念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课堂教育、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程等方式进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了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高校文化育人理念得以更加深入的贯彻与践行。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力,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在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了較为全面贯彻与落实,现代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优渥的条件。
各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业已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力度已逐渐加大,精选教材,将传统文化与考试课程区别开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浸润校园,成为真正的兴趣课,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