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改”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模式研究

2020-08-16 13:54吉家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质量

吉家文

[摘           要]  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发,对高职现有课程进行质量评价模式,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包含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最终形成了课程质量效果的过程。采用横纵向综合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利用分析结果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制度,促使课程质量不断提升,提升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在国际职业教育界的影响力。

[关    键   词]  诊断;改进;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054-02

课程质量堪称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个关键部分对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是关乎到社会的发展。提高课程的质量并且对其做标准化的评价分析是高职院校的一大创新举措,也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就目前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而言,必须要完善该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社会不断发展,时代被强有力的力量推动着,随之也对教育萌生出了愈加多样化的需求。有关部门、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足积极地进行调整,不断完善课程的构建,健全课程质量的评价体系。如此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准确无误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状态作出评价,收获较为理想的课程质量。

一、现有课程质量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在高职院校陆续开展“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等项目建设,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得到不断提高和深入。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是五纵五横8字螺旋质量保证体系的中间环节,在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质量关系到整个质量体系的建设,而对课程质量开展课程评价,是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倘若从“诊断”的视角切入,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质量评价系统,如此才能够有助于发挥专业效用,从而引导授课教师要自我进行课程解析,及时对课程进行诊断,引导课程不断提升,激励师生不断进步。归其根本,课程质量评价的诊断、引领、改进等作用,对构建设课程“8”字质量改进螺旋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及存在以下问题。

(一)结果导向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中,这类型的课程评价中,有迹可循的典型方法莫过于泰勒的“目标模式”,其测评方法为评测、问卷、探究、观察等。明确教育目标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目标模式是课程评价领域之中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模式。这个模式结构较为紧凑、逻辑清晰、设置科学合理,操作也较为简单易懂。即便是年纪较大或者是不太熟悉新媒体系统操作的教师,也可以利用该模式设计出质量较好的课程评价。

通过现实的课程演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部分专家学者发现,这类型的评价模式缺点较大。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不能确定预定目标是否完全合理,只是将目光专注于预定目标,从而忽略了非预定目标,导致评价体系有失偏颇,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CIPP评价模式

在目标模式发展之后,随之衍生出CIPP评价模式,该项模式也克服了目标模式的缺点。该项模式也被称为决策导向型模式,其核心观点是开展评价的主旨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所以可以将该模式分成四个部分: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该评价模式的灵活性较强,满足课程质量评价的实际使用。由于教师上课,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宽广、课程深度也会随着应试难度变大而逐渐加深,所以在选择课程评价系统模式的时候,应该广泛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利用该项模式进行客观评价的时候,应当重视评价目标的合理性和收集信息的针对性。

在教学上对课程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是服务于更多的决策者,能够根据数据收集进行分析整合。但在评价过程中,决策者往往会受到管理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无法保证信息提取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准确性。这便需要大量搜集征集有關意见与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和意见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可能对后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作出更为科学客观的判断,进而做出决策。

(三)应答评价模式

为了促使评价模式能够发挥其真正效用,评价者必须关注所有相关人员、关注现实与潜在的种种问题。根据事实进行分析,就应该认识到,应答模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从问题的角度入手。在合理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分析应用定性分析法,注重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定性分析法最为致命的一项缺点,整体效益不高,评价者的综合素质较低。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该项评价模式的实际实施难度较大,较难形成一致的观点与行动,从而取得有效的评价结果。为了改善这一制度的弊端,还衍生出差距评价模式、发展评价模式等,课程质量评价存在些许不足。

二、构建高职专业课程质量评价模式的思路引导

高职院校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之中,开展内部质量评价与改进的核心任务有三部分内容。首要任务便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第二部分是树立现代化质量文化意识,最后一部分是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三部分体系相结合发展,直面课程发展凸显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出谋划策,规划了一系列相对应的诊改要求。

最后,综合各项分析因素和需求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力求于在构建常态化的专业课程上有所质量保证机制,并且应该运用更多的办法,并举多种混合状态的评价模式,从而才能够保证课程质量能够稳步提升,不断推陈出新。

(一)细化评价标准

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不尽相同,百花齐放。根据现时代的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也制定出一系列的专业的课程设计。可将高职院校的课程大致分为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实训课等。课程内容不同,它的课程质量评价模式也不同。

首先,理论类型的课程评价一般侧重于对知识结构是否完善的评价,同时还应训练批判性思维。其次,实践类课程应应侧重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完善,比如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实际解决能力。倘若在设计评价指标与实施评价模式之中,该两类课程采用的指标若是相同,则会有失课程的客观评价。所以,开展这两类课程评价应当按照不同的指标,这并不合适。所以,应该细化课程的评价标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兼顾课程竞赛相融合、课程证书相融合这两种课程评价方式。

(二)构建起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平台

针对教育部新出台的“诊改”通知,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时代特征及该校的教学特色搭建起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的平台。在最新的科技时代,创新发展课程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突出“诊改”的科学化管理,新评价模式提高了课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愈加充分合理地运用了课程质量评价的能力,创设了有力的数据平台有助于诊断和改进工作。高职院校应当敦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搜集相关的数据作为有力支撑,助推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管理部分提供一项更为庞大、科学的数据服务,才能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给教育行政部门的完善管理。

三、高职院校建立应用PDCA混合评价模式

就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看待,课程质量的多功能分析法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持续性决定和改进课程的过程。课程质量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完整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员投入参与,开展全过程管理与评价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引入革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借助全新的PDCA的循环原理,涵盖了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效果,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动态循环评价,从而获取科学、客观的有效评价结论。

首先,在课程设置的评价方面,要求具备较强的客观性与适应性,既能够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更应该要有相对应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由于近年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缺口较大,根据需求所制定出的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设置的技能性、专业性较强。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加强课程的开放性,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还可以开展座谈会与访谈会,通过面对面交流对课程进行客观诊断评价。

其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评价,教师应当注意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针对学生所需,开展相对应的教学课程,突出重点、构建完整的结构、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该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采用信函询证法、座谈访谈法和借助第三方评价等进行诊断。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智能手机APP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展线上线下课程实用性评价等活动的活动,利用云计算对新媒体统计数据、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与感想统计的统计数据等大数据分析,从中获得课程的效果,形成诊改报告。

最后,两个部分便是针对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效果的评价,这是课程质量得以实现的必经环节。高职院校应当结合智能校园建设,提高课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构建课程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课程信息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与管理,及时对课程实施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教师在课程管理方面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也为学校的诊断和改进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上述四部分内容的建设,借助PDCA循环模式所开展的课程质量评价,更加有助于构建一个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进行下一步计划的循环程序。从大循环中套用小循环,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

利用PDCA混合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课程目标设计的科学性,能够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诉求,也能够满足国家对不同职业的诉求。还能够引导课程内容设计更趋向于合理性,内容有所侧重、建立科学架构、助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最后,该项模式还能够满足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的可行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现如今的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提高。综上所述,专业课程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能够促进课程建设,能够吸进各方主动参加高质量的课程建设。评价小组也能够通过目前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意见或者建议,助推教师形成了质量分析报告,能够对教学成果与教育水平及时进行反馈,促使课程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冰.高职院校课程质量标准化评价分析:以《建筑构造》课程为例[J].中国标准化,2019(16):49-50.

[2]景云霞.基于“诊改”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模式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6):87-90.

[3]胡俊杰.高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10):48-53.

[4]周凌.高职专业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ISO9000标准[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8,6(1):79-83.

[5]刘淑伟.高职院校经管类课程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绩效管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J].改革与开放,2017(17):130-131.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质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