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摘 要] 实行公费师范生教育,是高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专多能的教师,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对于公费师范生如何培养,很多地方高校并未有具体方案或处在探索之中。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高校应当发挥学科优势和公费师范生政策优势,按照“卓越”教师标准对公费师范生进行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区域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带头人。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96-02
2014年、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中要求,各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深化教师培养综合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鉴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对于卓越教师培养,应当优先考虑培养对象为公费师范生,通过采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地方高校在师范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风向标作用。
一、实行公费师范生“卓越培养”的内涵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能力不强、高校教师教育内容和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教育实践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为此,2007年,教育部在其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探索。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其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将统一称为“公费师范生”。直属大学的做法对各省高校师范生教育起了引导作用。2015年以后,许多省份如山东、河南、广东等地的地方高校也陆续招收公费师范生。
卓越,即出色、杰出、不平凡等;卓越教师即指出色或杰出的教师。卓越教师计划是由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国家特别优秀教师的重大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卓越培养模式,是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文件的基础上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对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提高对教师教育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教师教育发展新路径,促进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整体改革和创新。
二、公费师范生“卓越培养”的模式
关于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地方普通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课程体系、校地合作、师资队伍、教育实践、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构建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将全部课程分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课程设置上注重相应比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1)地方高校首先要注意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改变原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式”的课程结构,开设新式模块化、可操作性强的教师教育课程。(2)地方高校还要注意把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人才培养标准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沟通学科联系,设置跨学科专业课程。(3)注意加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优化,按照现行中小学教育要求,加大设置新型的实践类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力度,如在课程中加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中小学课程改革及信息技术的新成果等内容。
(二)建立“校—政—校”三方合作共赢机制
地方高校与所在地方政府、当地中小学建立“权力分明、各取优势、合作共赢”的长期机制。这方面主要通过几种途径实现:(1)争取公费师范定向培养的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在师资需求与招生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2)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和市县区教研室、教科所建立教科研合作关系,将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养规格在教师教育培养环节中得到反馈,加强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促进教师培养过程优化。(3)在省市级规范化中小学建立一批协同培养基地,三方可邀请一线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共同进行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方面建设的探讨;高校教师还要注意发挥教育理论研究优势,深入中小学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对中小学校发展规划、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相关指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校与地方共建优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资源体系
建立新时代高校导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双导师”制,探索高校名师、地方名师学习、交流的新途径。地方高校除了通过制定人才招聘和管理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选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之外,还应多聘请中小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优秀教师加入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当中;同时高校要鼓励教师深入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实地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制定政策,定期安排教师教育类教师参加国内专项培训、国外访学进修等项目,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开展规范化的以突出“实践导向”为目标的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应当建立教育见习—微格练习—模拟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六位一体”分年级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分段设定,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提供全面训练,确保实践教学有鲜明成效。高校要加强建立高质量的稳定的实践基地,健全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的制度。建立合理的教育实践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提出明确要求。高校还要加强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指导,有利于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师范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
(五)加强卓越教师“素养”养成教育
地方高校要注重对师范生进行卓越教师“素养”气质的培养,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校园建设,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激发师范生对学校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进而激励他们树立长期从教的信念;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主动邀请地方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做讲座、开论坛,对师范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师范生感受名师的人生追求和教师的职业精神,引导师范生塑造人格魅力。同时,高校要注意和校外、国外接轨,构建开放、灵活、自主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开展“跨国(境)、跨校、跨学科”的交流形式,按照全额资助、部分资助、自费学习分类资助办法,每年资助一定比例的实验班优秀学生到海外、校外交流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发展潜质,丰富师范生学习经历。
三、地方高校的保障措施
地方高校应当积极鼓励相关师范专业实行公费师范生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加大对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专项建设投资,支持师范专业所在院系制定卓越教师计划的改革方案(实验班培养方案),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诸如专业分流、学业导师、班主任遴选、实验室、教室资源开放等系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鼓励相关院系在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保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高校应成立“公费师范生卓越培养计划”专家指导组,负责实施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指导、实施、协调与管理,学院负责实施培养工作。
此外,地方高校还应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以培养未来乡村中小学专家型教师为目标,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奖励机制(比如设立学生奖励项目、教師奖励项目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公费师范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培养卓越公费师范生为示范,引领地方高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整体发展和提高,全面提升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桂.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取向与价值内涵[J].教师教育学报,2015(3).
[3]冯传书.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课程体系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8(4).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