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芳
摘 要:构建校企协同的人才发展机制,可将高职教育培养规格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降低企业培训周期和成本,使高职教育顺应社会需求,更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结合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多是针对于具体的结合方式比如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尚未从培养发展机制层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本文阐述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领先的几个国家的人才发展机制,从人才发展机制层面,基于校企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协同人才发展机制的多条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职人才发展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人才 发展机制 通信技术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6(b)-0254-03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資源。人才的发展决定了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制指的是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及社会其他部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工所应起到的作用以及达到的效果。人才发展机制关乎国家的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导致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衔接不够通畅,加紧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目前国内外的人才发展机制比较
德国倡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政府主导制定《职业教育条例》,条例规定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框架,指明了职业领域对技术工人必须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要求。在此条例的规范下,德国的企业联合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学校负责普通文化课和专业课程教育,企业制定招生计划,进行专业培训。企业在整个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德国还通过颁布《职业教育法》对考试进行明确规定,规范了考试的组织和实施。考试实施由行业协会组织,组织成立由雇主和职业学校教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委员会再根据《职业教育条例》设计考试任务和评定标准,并给出考评成绩。纵观德国双元制,在政府的法律的规范下,企业与学校各自履行自己的分工,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由于这个培训过程在条例的规范下实施,学习者所达到的职业能力是被整个行业承认的。这其中的企业参与度占到50%以上,除了缘于其独特的教育条例外,企业也从中获利,培养了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缩短了入岗的实习时间。
美英澳三国的职业教育,打破了以学校为本的办学模式,建立了多重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美国早在1994年通过了“从学校到职场机会法案”,规定了教学活动包括校内教学、企业教学(实践)以及学校到企业的连接,保障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益。
在上述几个职业教育发展成熟的国家,通过立法、项目引导等机制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学校培训服务社会的机能,企业获得了极大的收益。
2 我国当前人才发展机制研究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院校为教学主体,部分行业企业辅助的办学方式。职业院校负责制定招生规格、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考核标准等要素,并以此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是主要教学场所,理论课程和大部分实践课程在学校进行,授课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企业辅助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对培养内容进行方向性的建议。部分行业所属院校如邮电部门院校、电力部门、水利、交通、航运等部门院校,长期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帮助下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通过模拟生产场景,提供生产条件,配置生产过程中所需设备,巧妙设计实践环节,将岗位技能融入其中。此种机制能满足部分行业企业需求,其余的未有行业依托的院校在此方面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自2010年国家在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后,企业逐步融入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各地的职业院校在政府以及企业支持下,不断尝试探索校企结合之路,摸索出适合于不同行业的教学模式。目前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工学交替制、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制等多种方式。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职教行业观念、目标的统一。在观念上,充分理解校企结合的内涵,体会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相融合,服务于行业产业的意识;目标是希望实现行之有效的校企结合的教育教学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上面所提到的工学交替制、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制等,均为校企合作研究的突出成果。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各种校企结合方式,希望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来促进教育发展。在其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现有的办学机制使得职业教育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以通信行业为例,在通信行业,网络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学的更新难以跟进行业发展,往往是新的技术、新的设备已经大规模启用,职业院校的教学上依旧教授老的技术。这一方面是师资问题,现有的师资不具备教学能力;又由于师资不足、能力有限导致课程开发没有跟进,实践环境建设没有跟进,本是需要大批技术人员投入到新网络建设中的重要阶段,却不能培养适合的人员来满足需求,使得行业技术人员缺口巨大,高职院校没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
第二,未形成统一的职业考核标准,使得培养出的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较快,内陆及西部地区发展较慢;与之对应的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建设投入大,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与行业跟进紧密,因此在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极大的差异,考核标准不尽相同。相同专业,相同课程,未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得行业企业在选用技术人员时需要再次统一培训。此外,职业资格认证未有统一的标准,以通信行业为例,现有的资格认证中,认可度较高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Huawei Certification(认证)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NC职业资格认证,亦同时存在其他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众多认证在行业内并未统一,行业企业在员工聘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资格认证作为参考,难以统一考量人才质量。这种状况在其他行业广泛存在。
第三,职业教育未有面向社会人员的招生渠道。职业教育的招生面向普通高考、职业技能高考、“3+2”转段考生,以保证职业教育的生源素质。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人员,或者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受过同等层次教育想转学其他专业,或者由于行业更新换代需要跟进学习的社会人士,这些人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而因为现有的招生制度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未对工业发展形成助力。
3 针对我国现状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政府主导,以通信业内企业为主体、重点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质,推进校企深度结合
政府通过立法将企业联合会纳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肯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对于积极参与的企业提供利益保障,并指明企业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在教育环节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由企业联合会组织成立职业教育合作小组,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招生、培养、考核等环节,参与到实训环境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制定深入合作机制,完善国家职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3.2 制定以行业协会主导、以高职院校辅助的通信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
科技往往由行业来引导的,行业对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触觉最为敏锐,对于从业人员需求信息也是相对准确的。由行业企业主导,根据科技发展,通过分析行业内人才需求下降的方向,趋于饱和的方向以及需要补充的方向等,给出行业内未来3~5年各个方向的人才需求预测。此举能够使得教育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缩短毕业生到岗实习的时间,减少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衔接周期,更迅速地投身于行业发展建设中,使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一改过去教育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局面,并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为行业发展形成助力之势。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正是因此而存在。以行业协会主导制定出来的通信人才预测机制,可以培养通信行业所需要的人员,帮助各个企业降低培训成本,缩短员工的岗前培训,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使校企能够协同发展。
3.3 构建统一的职业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
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职业认证考核小组,组织建立全国统一认证考核标准。小组成员来自行业协会和高等职业院校,以行业协会为主,高等职业院校为辅。由小组成员商讨,确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考核标准,并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职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证全国范围内实现行业内职业院校教学标准、考核标准的统一性,实现同一专业、同一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致性。小组同时负责组织制定职业资格统一认证机制,通过统一认证,实现行业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统一,改善各企业单独进行认证、相互认可度低的局面,促进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若考核内容涉及多个企业,可灵活处理。职业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双统一机制可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架设了方便适用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规格之间的桥梁,构建了培养-聘用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发展。
构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广阔便利的通信专业人才知识更新渠道,促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人们,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尊重(社交)需求后,社会人会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毕业生工作起步,趋于稳定之后,自然会产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具体体现在现有专业的提高及跨专业的发展需求上,因此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当前社会上的学习方式很多,有私人工作室、继续教育企业等。这些教育机构和教育方式,大多受到场地、设施等的限制,硬件条件严重不足,师资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整体的办学规模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在紧跟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硬件资源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施、专业的仪器设备等,结合优质的师资资源,为社会上的有深造需求的人员提供一个再学习渠道。此种渠道绝非仅以培训班形式开展,将其通过立法,纳入到职业教育的范畴,从招生形式、培养规格等方面具体规范,设立零入学门槛,由企业与高职院校教师联合授课,严格考核标准,为社会在职人士提供知识技术更新的新渠道,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与企业的结合特性,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欲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协同发展,还需要从人才发展机制入手,从机制层面深入剖析校企结合模式层面存在的瓶颈问题,给出适用于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发展的解决办法,跨出我国人才发展改革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郑淑玲.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借鉴意义[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4):44-46,53.
[2] 张慧霞.美_英_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经验及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1, 32(19):81-85.
[3] 陈娜.美国適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对中国的启示[J]. 科技与经济,2015,28(6):79-84 .
[4] 李兆敏.高职院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机制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2):123-124,126 .
[5] 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2):3-21 .
[6] 邸晓星,徐中.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1):37-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