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生涯发展理念的个性化、全面性、互动性、发展性和终身性等五大特征从不同方面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因此,从生涯发展理念的视角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重点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主动规划、就业能力等方面为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供切实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生涯发展理念;大学生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党的十八大“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特别强调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对此,政策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之一,生涯发展理念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和就业指导人员的关注,从生涯发展理念的角度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生涯发展理念
自建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创新创业”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人才输出单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从“管理模式”逐步转化到“服务模式”;就业指导内容从“单一型”就业信息指导到“综合型”全面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方式也从毕业前阶段性的“就业指导”到全程化的“生涯辅导”,生涯发展理念逐步走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生涯发展理念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职业指导理论的提出、职业指导学派的创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形成和职业生涯规划工具的发展。生涯发展理念最初由“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他创立了特质因素理论,倡导在了解自我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做出两组事实的真实推理,最终达到人职匹配。随后,美国学者威廉姆逊进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创立了职业指导六步法:分析、整理、诊断、预测、咨询、追踪,形成了“明尼苏达辅导学派”;罗杰斯以“人性善”和“人的本质潜能的可信赖性”为依据,创立了“当事人中心”的非指导学派。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他将个体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他提出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都可以经历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小循环”。为充分发挥职业发展理论的作用,学者们开始从自我优势探索、职业定位与选择、职业信息评估、职业规划决策等方面研究具有实践价值的测评工具,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评、MBTI人格类型测评、SWOT态势分析法和PLACE分析法等。
二、生涯发展理念的特点
与传统就业理念不同,生涯发展理念具有五大突出特点:个体性、全面性、互动性、发展性和终身性,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视角,能够充分调动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前认知自我、主动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就业能力持续提升,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个体性指的是生涯发展理念更注重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指导的有效性,以激发个体职业兴趣、探索职业目标为指导宗旨。以激发主动性为出发点,调动大学生个体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大一统”的缺点,能够在保障全体性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的元素,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全面性指生涯发展理念不仅关注大学生求职就业技巧的提升,同时注重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探索其人格特质、提升就业心理素质,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政策学角度帮助其全面了解就业政策,从法律角度提升其就业法律意识等。
互动性指的是生涯发展理念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指导,而是就业指导部门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而大学生则以探索职业兴趣为出发点主动参与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在互动指导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能够实现从“被指导者”角色向“主动探索者”角色转变。
发展性是指就业指导打破“静态”工作状态,把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动态”指导大学生就业。与传统高校就业指导模式重点关注毕业生就业结果不同,职业生涯理念的发展性更加关注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学生相关就业能力的提升,在帮助大学生发现其已具备的显性能力基础上,深度挖掘、激发、培养其隐性能力。
终身性是指就业指导以促进大学生终身发展为逻辑起点,涵盖职业探索、职业建立、职业发展、职业退出等整个职业生涯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终身性是促进个体发展长期性的基础,也是职业生涯发展性的外在表现。以促进终身发展为基础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够将就业问题从“就业的点”扩充到“发展的面”,进而提升大学生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驱力,引导他们主动提升就业能力。
三、生涯发展理念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生涯发展理念的个体性、全面性、互动性、发展性和终身性等特点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拓出新的视角,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前规划职业目标,为大学生就业主体注入内驱力。
(一)生涯发展理念激发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
生涯发展理念实現了就业指导工作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管理”是自上而下的,以管理者就业工作安排为出发点,以完成就业工作任务为目标,毕业生被动参与就业工作;“服务”是自下而上的,以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毕业生满意就业为目标,毕业生主动参与就业工作。由此可见,传统就业指导理念存在“只见工作不见人”的现象,不注重了解学生就业的思想动态,信息沟通方式以“单向输送”为主。而生涯发展理念则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在大学阶段与就业指导机构双向互动、全面沟通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自我认知、探索职业兴趣、分析就业形势、规划职业前景等,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因此,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主体和就业指导机构开创了取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主体能够结合个人实际探寻职业发展路线;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能够结合就业主体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生涯发展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生涯发展理念注重环境分析包括组织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如被广泛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就是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出相对优化的职业选择。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存在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之前的矛盾,如求职者只关注个人目标而忽视社会需求则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反之仅迎合社会需求而忽略个人目标却会导致职业的较低“满意度”和较高“流失率”。因此,注重环境分析的生涯发展理念可以帮助毕业生充分分析择业时所面临的优势和不足,权衡个人目标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逐步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相融合。
(三)生涯发展理念有利于大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不同于传统就业指导理念,生涯发展理念最大的特征是“全程化”——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职业启蒙——职业探索——职业体验——就业指导,充分解决了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职业素质欠缺、职业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较低等问题。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知自我职业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素质之间的匹配度,进而确立职业目标,以达到人职匹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通过相关生涯发展理论及生涯规划工具的介绍,让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逐步了解生涯发展理念并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避免毕业期才关注就業问题的短期行为。
由此可见,生涯发展理念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实现指导到服务、静态到动态、结果到过程的全面转变,大学生就业群体也能够逐步实现被动参与到主动规划、注重求职技巧到就业能力的转变,从而实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良性互动,获得“有业就”到“就好业”的跨越式提升,全面保障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泰西勒,张怡真.高等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变化的条件与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03):13-44+187-188.
[2] 陈静,蒋维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科学的择业观——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02):120.
[3] 尹兆华,王丽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9):43-45.
[4] 刘丽红.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精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44-45.
[5] 丁贤.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7):94-95.
作者简介:李娜(1982- ),女,河南安阳人,讲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