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引进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走出去”,同时需更强调文化认同,更警惕文化安全。在新格局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信 教育对外开放 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育对外开放”。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强调,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在2019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教育现代化2035》中部署的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中指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尤为关键。
一、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世界,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就机遇而言,首先,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让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引进来”。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中国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文化资源,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在境内举办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教育对外开放中的文化交流是平等的交流,不是盲目崇拜国外的文化,也不是故步自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经验和成果,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开拓创新,具有时代性、兼容性和创新性。
其次,有利于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具有双向性,既有引进也有输出。”教育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也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化输出的过程包括我国招收留学生、援外培训、在国外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和项目等,输出教育资源、理念,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我国援助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支持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输送人才,这样的文化输出,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也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就挑战而言,首先,需更强调文化认同。由于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更多的外来文化被引入。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大学生接受的文化信息丰富而杂多。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部分大学生片面地认同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偏好、追求,甚至盲目崇拜。相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少了解和认识,理解片面、肤浅甚至排斥。应对文化认同的挑战,要广泛传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其次,需更警惕文化安全。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的安全风险也越发凸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多元文化互相碰撞,各种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交汇。文化安全的核心无疑是意识形态安全。对于高校来说,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的人数都不断增多,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无论在数量还是程度上都在提升。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性与战略地位,建好用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二、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文化素质、审美旨趣、道德修养多方面的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有利于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文化自信事关意识形态安全。“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坚定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成果的自信,而且是坚定文化主体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从更深的层面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也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除了要与意识形态偏见和限制做斗争,更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
第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高校坚定的文化自信教育。中华民族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文化强国的建设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由大到强,完成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文化强国意味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极大提升,大学生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群體,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建设文化强国,也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更要在实践中勇于创新。高校是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牢固基础。
三、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第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教育领域要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尤其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党的领导地位,健全党组织设置,加强党建队伍建设。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去主动了解、探究相关知识,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及时沟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和改进。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把立德树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应体现中国特色。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形成合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育人,在实践中感知、领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达到知行合一。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要在校园中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如今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丰富知识、了解信息、开拓眼界的重要渠道,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如学校学院网站、微博、微信等,将之作为宣传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同时注意甄别、清理网络平台中的不良信息,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要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校园环境应体现文化特色与文化底蕴,从一条路、一幢楼的命名,到图书馆、教学楼的环境营造,都直观地展现出校园文化。要丰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组织、参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类的实践活动,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建立联系,打造文化教育基地,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注重社會主义文化创新。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妄自尊大,应该是胸襟开阔、兼容并蓄。增强文化自信不仅应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并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性地发展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之地,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要为大学生文化创新提供平台与激励机制,如组织文化创新创作类的比赛,除了科技创新,也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新类的项目。要深入挖掘大学生文化创新的元素与潜能,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各类文化产业、文化周边等。
参考文献
[1] 蒋凯,张军凤.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3] 邵彦敏,白兮.以文化自信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5日.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基金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2017 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项目号: 17FYHYB006);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项目号:2018SJSZ4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钱梦旦(1989- ),女,江苏吴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