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雨洲,张燕通信作者,王鹏,邵红英,于崧,张翼飞,李佳欣,郭玉林,刘睿,于立红,周园园,倪珍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农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91;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土木水利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91)
目前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很少,大学生农业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农学教育领域的具体细化,使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培养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应该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农学生”人才培养问题,引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促使“农学生”的良好发展。
对于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科学素养从表面上来讲是知识、文化、能读能写等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其一就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其二就是指“养成正确的处事待人的态度”。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农业科学素养,主要就是将科学素养概念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农业专业知识,学习领悟农业实践操作技巧,产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为日后农业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存在农业科学素养方面的问题,不能积极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农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很少的一些学生不重视农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各种技能的掌握。而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正确的树立起来,需要更多的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农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理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和农业科研前沿;在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参加农业创新实验和农业创新项目;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形成条理,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动和比赛。以期为利于高校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构建和优化。
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农业科学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新技术的学习活动中,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学习力度,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有关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应该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交流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在理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和农业科研前沿;在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参加农业创新实验和农业创新项目;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形成条理,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动和比赛。以期为利于高校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构建和优化。在此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规划,整合农业科学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知识和新技术知识等等,形成对农业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各种技能,为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素养夯实基础[1]。
要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高校应该注重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和外校交流的机会,在教师人才的支持下提升农业科学素养培养的专业化程度。首先,高校应该配置思政课程,针对专业性的人才开展思政教育,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发展“四有”好老师的原则,不仅要掌握关于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与新技术等等,还要有优秀的思想态度,促使各方面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其次,应该对教师进行各种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到农业生产基地、新技术示范基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中参观,让教师也不断地学习,要求“仰望星空时,要脚踏实地”充分做到与时俱进的宗旨,不仅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还能确保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更有效的培养[2]。
由于目前在培养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方面存在观念意识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融入课程思政,重点不仅是为学生讲解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按照核心素养的培养特点与发展规律,制定完善的农业科学素养教育计划与方案,提升整体的教育工作水平。
为了确保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农业科学素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构建完善的工作方案与计划,利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素养。具体的建议为:
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关课程思政基础内容的保障措施,积极研究开发相关课程与教材,并采用有效的基础保障措施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知识、农业科学技能,为后续学习农业知识提供帮助和兴趣。首先,应该做好课程与教材完美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发工作。要求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按照农业科技的新发展情况,创建具有特色性、先进性的教材和课程,将最新的农业科技、农业科学知识等引入到教材与课程中,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农业科学方面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农业科学素养等提供帮助[3]。其次,建设实践操作基地。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素养期间,应该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选择农业区域为学生建设实践操作基地,使得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科学知识转化成为生产力的过程、因素等等。目前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理论学习能力高、实践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按照学生的实践发展需求,创建农田实践基地、牧场实践基地、花圃实践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氛围。在此期间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参与到实践操作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能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促使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良好发展与进步。
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培养的工作中,教师应该遵循创新性的教育原则,创建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针对办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4]农业科学素养。首先,创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对于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而言,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特点,如若单纯开展理论教学工作,很容易导致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出现问题,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重点创新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发实践操作课程,带领学生到农村区域、企业中实习,制定农业科学的毕业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农业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学习观念,成为农业科技的推广、传播者。其次,积极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在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素养期间,应该积极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不再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评价,而是要在传统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设置过程中、实践操作的评价模式,评估学生的农业科学知识学习情况、农业科学技术学习情况等等,全面分析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发展态势,一旦发现在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存在问题,就必须要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5]。
高校在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工作中,应该积极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准确开展人才的定位工作,创建特色性的专业,开展特色化职业教育工作。首先,准确做出人才定位。从实际情况来讲,社会需求直接决定人才定位,所以在人才定位期间就应该全面分析社会的农业科学人才需求情况,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情况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农业科学生产技能、农业科学转化技能等等,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农业专业素养与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农业生产技能、服务技能的优秀人才,使得学生掌握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经验,满足社会对农业科学人才的需求。其次,创建特色化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按照农业科技的发展情况、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情况等等,打造与时俱进的特色专业,在准确定位人才的同时凸显专业特色,促使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良好发展。在创建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应该将农产品生产方面、环境管理方面、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方面的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还可以按照当地区域的实际情况凸显专业特色,借助特色性的专业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素养。最后,重点开展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工作。具体的特色化职业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与职业相关的企业、农村区域之间相互合作,将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素养作为基础,开展农业科技的实践操作教育活动,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凸显出农业科学素养的职业教育特色[6]。
高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想有效促使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良好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提升学生的农业科学素养。首先,在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全面分析农业科学知识,自主搜集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的过程知识、农业科技的研发资料等等,在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农业科学精神[7]。在此期间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农业科技研究的企业中参观,了解农业科技的研究过程与最新的进展,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观念意识。其次,在科技能力培养的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到实践操作基地、农村区域中开展农业科技实践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掌握农业科技的实践操作应用手段,促使学生农业科技的能力全面提升。在此期间,还可以为大学生设置“开发农业科技”的实践操作项目,提出关于实践的内容、实践、具体要求、规定等等,安排专业的教师做出指导,积极引进先进的基础设施,在有效培养学生农业科技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发展[8]。在学生参与农业科技的实践操作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定期开展检查工作、督促工作、总结工作等等,一旦发现学生在农业科技实践操作期间存在问题,就要针对性指导。最后,可以借助地方性的农业科技活动,开展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比赛活动、科技素养比赛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全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促使学生能力的良好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主要目的在于培育解决三农问题的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该强调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9]。首先,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区域中自主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利用实践操作活动形式锻炼学生的技能,在此期间也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到农村生产的劳苦,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自觉学习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投身于农村生产活动中,为解决我国存在的三农问题提供帮助。其次,在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服务农村、促使农村发展的工作中。在专业学习方面,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勇敢面对学习与工作的挑战,自主探索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推广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与心理素养,端正学生的心态,使其在艰苦的农业环境中可以努力完成自身的任务,积极参与到农业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活动中,满足当前的农业科学素养发展需求[10]。
综上所述,目前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开展访谈交流,调查大学生对农业科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情况,与学生深入交流有关农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农业实践技巧的掌握,以及农业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农业核心素养框架。。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按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学生农业科学素养发展需求,教师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与计划,还要主动融入课程思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实践操作的教育活动,利用理论与实践操作联合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正确农业科学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