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芳,周实,周淑晶
(佳木斯大学 药学院化学化工系,黑龙江 佳木斯)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要素和思政理念。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面对有热情、有思想、有冲劲、个性鲜明的2000 后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教师在课堂主阵地必须牢牢抓住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和作用,自觉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用心落实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做好课程思政,《分析化学》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提高个人素养,夯实知识储备,增强专业能力,系统梳理教材,查找、探讨和挖掘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思政理念显性与隐性融合渗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担当,指引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实践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培养理念与教学目标。在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力争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育人效果总振幅做大做强。
《分析化学》是一门注重“量”和“度”、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能够具备根据具体分析对象和样品性质设计分析方案的能力[2]。在《分析化学》教材中,较多的公式(推导、讨论、计算)、理论、分析方法等,对于刚刚完成无机化学课程学习的化学专业学生来说,认知和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因此,在课程第一章绪论中,如何向同学们介绍《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兴趣的关键点,此章也是激活思政要素的关键章节。
讲授绪论时,通过几个实例(配合课件及视频的展示),介绍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目前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由于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眼睛”。为什么分析化学的地位如此重要?因为分析化学能够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等信息[3]。如分析化学应用于环境监测(雾霾天气,绿色环保)、兴奋剂监测(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公平公正)、武器及新型材料研制(军事、战争与国家安全)、新药研制与分析(人民健康保障)、食品安全与监控(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甚至太空遥感监测(科技前沿)等等。在这部分内容讲授中融入实际案例,循循善诱、层层拨开分析化学“格物之大端”的神秘面纱,学生对分析化学这门科学及课程有了初步的印象和认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的用处大、应用广,学习课程的兴趣自然就浓了。
此外,在分析化学发展历史讲授中,教师介绍我国古代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的发展历程,其中人们对于金属、盐类和石油的鉴别就是定性分析;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晚年失眠、记忆力下降,对其头发进行荧光分析的结果表明铅、汞、砷等元素含量很高,此为定量分析,等等。分析化学发展到今天,由于理论上和分析测试手段的逐渐成熟,学科交叉融合已成趋势,on-line、realtime、in-vivo 原位分析、无损分析等新方法应运而生。在分析化学简史介绍过程中,同学们对我国古代积累实用化学工艺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国家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其科学态度和理性思维、不畏艰难肯吃苦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由此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尽管《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工类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但是在课堂中渗透和融入思政要素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现在的2000 后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爱国热情,理想信念比较坚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情感外显张扬、敢作敢当、富有正义感。但是也普遍存在抗挫能力和耐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实践磨炼、易情绪化、主动性不强、依赖心理过重、对未来着陆点迷茫等问题和现象。因此,他们更在意“平等”对话交流,在意社会和环境的认同,更愿意得到专业教师的鼓励和指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专业教师的知识底蕴、思想理念、科研思想,甚至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上下足功夫: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深刻领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关注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等,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及提炼思政要素,精心准备授课教案、精良制作教学课件、规范设计板书、合理安排作业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下到功夫:教学方法得当(如PBL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法等)、思政渗透适时、教学互动频繁、教学方式多样化(如启发探究式、分组讨论式等),全程贯彻OBE 理念;在课间及课下时间教师要下好功夫:及时沟通反馈、合理设计调查问卷、随时答疑解惑,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动态。思政要素的适时融入必需恰当,在哪个知识点的导入、讲授、拓展、应用、习题中去渗透、什么时段渗透、渗透到什么深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好时间点和度,才能让课程思政达到更好的效果,才能像盐溶于水一般,润物无声,但却助苗更好成长。
当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引导、鼓励、肯定和帮助下,较好地掌握《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同时实践技能大大提升,他们的热情被激发、兴趣被点燃,越来越多的被认可会让专业课学习过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成为学生信任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背后,离不开学工部门和辅导员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共振,把振幅做大做强。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承担着国家繁荣腾飞的重任,背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他们风华正茂、活力无限。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补无缝衔接[4],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优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
如《分析化学》课堂中在讲授氧化还原滴定法,对于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其中生活污水、地表水等采用高锰酸钾法测试,工业废水和污染严重的水体采用重铬酸钾法测试。学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采集松花江水、化工厂排出的废水及生活用水进行实验室测试。通过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继而从自身做起,利用学习的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此外,由于每个大学生的特点不同、性格各异,能力也有差别,教师通过课上和课下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将他(她)们分配至不同的创新实践小组,利用他们每个人的长板,开展课题研究,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
再如,在第六章配位滴定法中,乙二胺四乙酸的讲解中,“EDTA 作为一种广泛的有机配位滴定剂,具有广泛的配位性,长板居多,但短板不容无视和忽视,如何利用好EDTA 的长板发挥其配位最大效能;又如何解决其广泛配位性及与深色离子生成更深颜色的配合物的不宜于滴定的短板,变短为长,不断创新?”这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思政要素的渗透。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判断择优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素质培养方面,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充分发挥长板效能,变短为长、完善自我和不断创新的意识理念。课程主题在讲授结尾,提出每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又该如何变短为长,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让人生更丰富多彩呢?由此,课程思政的主题得到升华,由EDTA 引出的思政理念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专业实验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则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考研、就业及创业奠定基础。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教师紧密联系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规范学生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下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资料,对照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设计分析化学实验,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步骤、阐明实验原理,并按计划完成实验。如学生设计“松花江水的COD 值测定”“葡萄籽中的钙含量分析”等,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本领,提升了学生的分析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解决生活生产中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了分析化学的实用价值和课程意义。通过实验操作的规范和技能的提升,为其参加我院每年主办的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年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均有化学专业学生获奖。有收获则动力更足,学生在之后的其他专业课学习、科研训练、复习考研、就业创业中更有自信。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分析化学》课程掌握的知识和本领,积极申报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通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查阅中英文文献、小组讨论、框架建立、项目书撰写、修改)、项目答辩、项目开展、数据处理、结题报告整理、撰写论文并投稿、结题答辩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成文和答辩技能,加强了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深入挖掘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和专业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本领和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为实现《分析化学》课程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好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一个拓展方向,它更好地诠释了《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综上,《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非常丰富,实现思政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这需要教师花功夫、下气力去挖掘、去利用、去实践,利用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作用,实现课程思政的最佳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为社会的进步培养合格人才是每一位高校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外界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师对“学生体系”做正功,体系就具有正能量,对国家和社会的反哺效能就越高,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更有力。高校教师必须利用好专业课堂主渠道,思政要素显性融入和隐性渗透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