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塔哇村礼物的馈与赠

2020-08-14 21:53卓玛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

摘要:《礼物的流动》一书是关于中国北方一个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报告。受其启发,概述塔哇村的礼物馈赠以及它的功能价值。

关键词:塔哇;礼;馈与赠;社会意义

拉卜楞地区,拉卜楞原名“扎西奇”,意为“吉祥右旋之泉”,以地有泉呈右旋状而得名。扎西奇地方,原为甘加部落“冬窝子”,清初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所据,并在其地兴建了恢宏的亲王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青海蒙古族和硕特固始汗四世孙和硕前首旗河南亲王察罕丹津,为维护他们在安多地区的统治,迎来嘉木样一世,修建了拉卜楞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扎西奇寺建“拉章”即嘉木样府邸。久之,这个寺院的名称逐渐的成为拉卜楞整个地区的名称并沿用至今。拉卜楞“塔哇”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镇,拉卜楞“塔哇”,其意即是“寺院周围的村庄”。因为它就是围绕寺院而建立的村庄,所以,拉卜楞寺对它周边地区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在政治、文化上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礼物的流动》的背景介绍及内容简介

《礼物的流动》一书是社会学家阎云翔将近用八年的时间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关于下岬村中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作者认为系统的研究中国农村中的礼物交换是很有必要的。礼物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当中,而在中国社会中尤其重要,因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由流动的、个体中心的社会网络,所以礼物的馈赠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礼物的交换变得越来越工具性和功利化了,因而礼物的交换对我国理解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有着很大的帮助。还有中西方学者对礼物的研究有着很多争论,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礼物馈赠趋向于功利性与私人网络的一面,而忽略了社会互动的文化意义。因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作者曾经生活过七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对与礼物的交换有关的习俗进行了经验性考察,并以此来检验已有的理论与概念。

本文是通过九个章节来论述中国北方的一个农村(下岬村)的礼物交换过程和网络培育。第二章对作者实际的田野点的社会变迁与历史文化的概述。第三章描述了本社区的礼物交换体系,对礼物进行了独特的分类。第四五章作者探讨了礼物的馈赠和人际网络建设之间的连锁关系。在第六七八章中分析了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关系结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等方面的问题。

二、塔哇村的礼物馈赠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社会描述为是以“己”为中心的,“已”在每种情景中总是最为重要的考虑。中国自古自以来都是以“礼”为中心的国家,不管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于一个理念之下,那就是“礼尚往来”,礼物的交换馈赠存在与所有社会,中国人对礼往来的重要性具有极强的意识。作者把礼物分为仪式性和非仪式性。仪式性的场合诸如:生育庆典、婚礼、盖房、丧礼。非仪式性的:拜年、亲戚间的互访等等。那么在塔哇村这样一个小小的社交网络何尝不是在表达性的礼物馈赠活动与工具性的礼物馈赠长期共存的理念下互相交往呢。下面我就介绍塔哇村的礼物交换活动的情况:

(一)仪式性场合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在塔哇村主要介绍四种仪式性的礼物交换场合,它们都包含了礼单的书写和主家的招待的一次大型宴席。它主要是按人生礼仪的顺序开始的,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很重视这些仪式活动。

1.诞生礼

按照“塔哇”的风俗,妇女在怀孕期间有许多禁忌:不直接与远道而来的客人見面,不吃他们带来的食物,忌讳参加各种众人集聚之活动。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之内不许别人进入。此后,早已知道的亲戚好友们前来探望并祝福,所带来的礼物一般是“仓拉”,还有婴儿的衣服和毛毯、奶瓶等婴儿所需要的物品。不过现在慢慢的大家都以礼金代替所要送的礼物。在孩子刚满月时,主家会在外面或者在家办酒席,邀请所有送礼的客人。

2.成人礼

成人礼就是指男女青年到了成熟的年龄,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是自诞生礼仪后进入人生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重要的转折的时期。拉卜楞寺周边地区“塔哇”的姑娘们会在17岁时举行成人礼仪,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举行,正月初三的早晨天刚亮时,就带着一位未上头的小姑娘作为助手便出门拜访亲戚。初访的第一家必须是要事先商量好的,得是一家全家都健全的、条件也比较好的亲戚家。去这位亲戚家时,上头的姑娘不能空着手去,要带着一个用哈达围起来的“仓拉”,而这一家也要一大早的要做好迎接姑娘的准备,要准备各种当地的特色美食如酥油奶茶、蕨蔴米饭、手抓羊肉等。临走前会给姑娘送各种礼品,如钱币、绸缎、藏袍料子等,从第一家出来之后,就在一天之内依次顺序拜访完所有的亲朋好友。村里的亲朋好友们也会在自家门口或者村里的街边拿着要送的礼品等着这位姑娘的到来,并给予祝福给这位姑娘。未上头的助手会用一个小本子记录村里人所赠送的礼物,方便以后回礼。

3.婚礼

“塔哇”藏族群众有嫁女和招婿两种婚姻方式,不论哪种婚姻方式,都会认为是在仪式中最主要的,村里的人都会很重视这个仪式,送给主人的礼金,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最突出的。礼物的价值或者金额反映了送收双方的亲密程度。在办婚礼宴席的现场会有两个专门收礼金的人,他们两个分别代表男方和女方的收礼代表,还会准备两个较薄的单子上记录所有送礼人的名字。在彩礼嫁妆方面,对方家长允亲后,就与媒人商定彩礼。在这当中,对方家长尽可能提出高额彩礼或者要求男方预做贵重的服装首饰。嫁妆,由女方按所收彩礼的多少以及自家的经济条件来准备。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会依照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有自己的实际的情况给主家送礼金。

4.寿辰仪式

村里老人年过八旬时才会为其举办“加顿”,即八十大寿。参与仪式者全体为老人祝寿献哈达、过寿老人为祝寿者一一赠送提前用上面附有吉祥八宝图案的瓷碗里面装好白糖、红枣,还有一斤大茶,以及参与者共享宴席等环节。主家对其经济的投入与诞生礼仪式相差无几。在该村寿辰仪式中的礼物馈赠通常有哈达、砖茶、礼金等。仪式结束以后,大多数老人会将仪式中所得的礼物分给已分家的儿女们。儿女们会将其中的哈达和砖茶等物在别的仪式性场合中赠与他人。这在一定范围之内发生着与“库拉圈”相似的礼物的循环流动。

5.丧礼

丧葬仪式是个体在世界上最后的仪式,是个人人生礼仪的终端。在藏文化中丧葬有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形式。在塔哇村,以前大多主要施行的是天葬。天葬作为藏区主流的丧葬形式,但是现在慢慢的演变火葬。上塔哇村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可分占卦、颇瓦、捆尸、送葬。该过程与藏区举行天葬仪式的其他地方大体相同。死者去世后,一般在第二天亡死者家属会接受人们的吊唁。此时无论是死者生前关系好的人或者不好的人都会前来吊唁,来吊唁的人们随之会带来酥油、馍馍、唁钱等物,以表安慰且助葬礼。自为死者举行丧葬仪式起,葬礼过程的一切事务都由该家庭在村落中的村民们一手负责,死者家属只可提意见和提供葬礼在整个仪式期间,死者家属会向村内外举行布施仪式。主要以提供一日三餐为主。当人们完成送葬回到死者家中,会给每个人赠与一两捏好的酥油和两个饼子,这在为表谢意的同时是对死者的积德。在丧葬仪式中可观察到,丧葬仪式中参与的社会关系范围比上述任何仪式中参与的范围要大。村落边界内外和死者有关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都会去吊唁,村落中家庭至少也要派一人去吊唁。与死者同村民必须要参与仪式。如若没有正当的理由而随意缺席,极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社会关系的断裂。

(二)非仪式性礼物馈赠的活动:

在大事场合中的仪式化送礼,以主人设宴、对客人的正式邀请及礼账记录为特征,所有这些特征在非仪式化送礼当中都不存在的,非仪式性的礼物馈赠属于日常生活常规的礼物交换活动,对于社会关系的维持而言,是属于小情方面的。

1.盖房

盖房仪式中的礼物流动主要是村民之间劳动力的互惠形式,虽然现在很多村里的人之间住进楼房里,但是这对村民之间也有一定的影响。盖房仪式主要是以立柱和放主梁、房顶盖土为主。它主要是以亲戚之间或好友之间非仪式性的礼物交换活动,主要是协助在建造房屋的过程。在房屋完全建成后,主家会选择良辰吉日为房屋的建成举行庆祝仪式。全村村民会以礼金、砖茶、馍馍、生活用品等做礼物前来参加仪式。除此之外,该仪式没有什么显著特色,主要以食物的分享为主。在此可从中得知房屋建造方式的转变对村民之间的进行劳动力的互惠与交流有着一定的影响。

2.探望病人

探望病人也是一種只有关系密切的亲戚和朋友之间的礼物馈赠,如果他们之间不去探病的话,可能会影响甚至破环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村里人会重视这种礼物的馈赠,给病人送的礼品是有利于病人康复的补品或者馍馍等。

三、礼物馈赠的功能价值

所谓礼尚往来,拉卜楞“塔哇”从古至今都一直遵循着这个规则,阎云翔认为:“礼物的馈赠是一种创造维持并强化各种社会关系的文化机制。”

村民们在礼物馈赠的场合中不断地通过礼物交换来增加与他人的联系和来往,以此来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这一点在这些仪式中都能体现出来。如果村里的有户村民为其举行这些仪式,村里的亲朋好友都会馈赠礼物和祝福,这位村民就要找相同的机会回赠礼物。村民们会通过交换礼物,以增加感情,巩固关系。中国文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人情的制约,礼物作为中国人际交往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夏河县志》[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2]贡保草.《拉卜楞“塔哇”的社会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阎云翔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雷俊霞.中国特色的礼物馈赠文化[J].科学时代.2014[6].

[5] 张林.从《礼物的流动》论彩礼的法律性质与功能价值[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作者简介:卓玛(1997-),女,藏,甘肃甘南,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
宗教资源开发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思考
和谐社会视角下发展休闲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园林坡面绿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试论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意义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关于基层群众合唱的社会意义及其现状研究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