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杰
摘 要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街道是儿童日常生活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提升街道易行性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基础。本文根据2017年广州市现状数据,选取居住密度、道路连通性、设施可达性和混合用地四个变量分析广州街道易行性,研究发现:①易行性较高的街道分布在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九龙镇以南地区、番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②街道易行性与儿童人口分布在空间上不匹配,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未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为儿童营造更美好的城市,提出道路建设由“量”到“质”、儿童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和规划用地布局更加合理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广州;街道;易行性;儿童友好型城市
引言
易行是指以步行主导的城市空间,近年来全球很多城市相继推出“街道设计导则”,对街区尺度的步行系统提出设计指引。学者认为城市空间易行性是 “连续、安全、便捷、舒适”的评价体系[1],选取居住密度、连通性、混合用地变量进行研究分析[2],有学者研究发现步行便捷性与步行者满意度最为相关,道路连通性、公共设施易达性、土地混合利用是影响居住区步行友好的关键因素[3]。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步行空间是能够满足儿童活动需求、确保儿童在城市空间中的权利和利益[4]。已有研究在研究主体上,主要集中于成人和老年人[5]的街道易行性研究,缺乏对儿童的关注;在研究尺度上,多集中与住区个案和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缺乏对全市及街道空间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对广州街道易行性进行研究,并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分析,在城市街道空间友好层面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1 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文献综述,采取专家访谈的方式,选取了居住密度、道路连通性、设施可达性及用地混合度四个表征变量研究街道易行性。数据以广州的街道行政区为单位,2017年广州共166个街道,街道与儿童日常活动的空间尺度较为接近,中小学设施与儿童街道出行最为密切。对于每一个街道,四个变量的数据标准化后(Z标准化)求和,即为易行性,分数越高代表街道空间越适宜步行,计算公式为:
街道易行性=Z(居住密度)+Z(道路连通性)+Z(设施可达性)+Z(混合用地)
2 广州街道的易行性及其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分析
2.1 广州街道易行性的特征
通过计算得到全市各个街道易行性的值,并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可视化后广州各个街道的易行性分布,主城区的易行性普遍较高,易行性最高的街道分布在老城区(越秀区和荔湾东北部),易行性最低的街道分布在南沙、花都和从化外围地区。
2.2 广州街道易行性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分析
2017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中儿童人口数量约255万人,各街道儿童数量分布如,在儿童人口数量方面,中心城区(番禺、白云、天河、海珠、黄埔、越秀、荔湾)儿童人口约占全市73%,番禺区与白云区儿童人口最多超过30万人;在儿童人口密度上,中心城区儿童人口密度远高于外围地区,其中天河区、越秀区儿童人口密度最高。
将街道易行性分为高易行性区、中易行性区和低易行性区,结合的儿童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总体而言,高易行性地区面积比较小,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其常住儿童数量较少仅占13.33%;低易行性地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其常住儿童数量占27.28%。这说明广州的城市道路建设主要与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等相关,而未根据儿童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因地制宜,未充分考虑儿童出行的需求。
3 对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启示
3.1 廣州街道道路建设由“量”到“质”,让儿童有路可走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制定非机动车和公共交制度,确保儿童能够独立出行,使他们能够平等、安全地享受城市所有服务和便捷。基于广州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并已发布《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提倡道路设计从“面向车”到“面向人”再到“面向儿童”,尝试从儿童的生理尺度和感官体验来营造街道空间景观,塑造特色街道。在老城区已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城市更新、社区微改造等,优化儿童街道出行环境。
3.2 儿童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让儿童有地可去
城市应为儿童提供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使他们能够在此城镇、锻炼生活技能和相互接触。中小学、公园、活动中心等是儿童主要的出行目的地,基于“广州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儿童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同时,基于“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到市级具有国际性,提升城市品牌;区级做到特色性,做到“一区一品”;街道做到均等性,让服务能够做到全市儿童全覆盖;社区做到保障性,最基础最便捷地保障儿童基本的权利。尤其是外围地区应补足儿童服务设施短板,满足儿童健康成长需求,设施服务符合儿童人口分布特征,提高街道空间的便利性。
3.3 规划用地布局更加合理,让儿童有地可玩
规划合理的街区、住区尺度,提高用地的混合度,提倡商住混合,提升街区的活力,能够让儿童更加安全的出行。保障可供儿童游玩的公园、广场用地和服务儿童的设施用地,并远离受污染、风险易发的区域。新建地区在用地计划中保护和确保不同规模在类型和主要用途方面的有效供给、合理分配,做到多功能协调,严格落实儿童服务设施用地。老城区在社区微改造中提供儿童可娱乐活动的空间和设施,增加儿童生活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林龙,易斌.城市步行系统评价体系研究及广州实例[J].城市公共交通,2018(6):36-40.
[2] 孙羿,凌嘉勤.城市空间易行性及其对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启示:以香港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20,35(1):47-52.
[3] 彭雷,李保峰.基于步行友好视角的城市居住区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建筑师,2018(6):74-80.
[4] 靳珂.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步行空间评价体系及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5] 游宁龙,李文越.老年友好视角下旧城区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评价与优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5(6):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