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家转型创作儿童文学现象微探

2020-08-14 10:13王雨婷
出版参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选题策划儿童文学转型

王雨婷

摘 要:近年来,在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这样一种文学现象:不少文学作家纷纷转型,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这类作品已经蔚为可观,其中不少作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业界极大关注,甚至一度成为了童书高品质的代名词。本文将在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梳理概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种创作产生的原因及其优点与问题,以期对童书编辑在今后的选题策划上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学作家 转型 儿童文学 选题策划

“文学作家”虽然目前并无确切定义,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一种区别于“儿童文学作家”的表述。所谓成人文学作家,指的是主要创作成人文学的写作者,他们的作品受众主要是成年人,而非少年儿童。纵观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我们发现其实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文学作家参与儿童文学创作这种现象便很普遍。当时,叶圣陶、冰心、巴金、老舍、张天翼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创作了许多儿童小说,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当代,也有很多的文学名家都是将儿童文学作为文学路上的敲门砖,如贾平凹、铁凝、王安忆、莫言等。1997年前后,明天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曾先后推出“金犀牛”丛书、“金太阳”丛书和“鸽子树”丛书,这些丛书就是专门约请成人文学名家加盟儿童文学创作,如王安忆、张炜、毕淑敏、池莉、方方、林白、铁凝、刘毅然、迟子建、王小鹰、竹林等名家都参与了写作。[1]

一、成人文学作家转型创作童书的现状概述

近年来,文学作家转型创作的现象已是非常普遍。明天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了“我们小时候”丛书,一批成人文学作家如王安忆、苏童、迟子建、毕飞宇、阎连科、张炜等集体亮相。2014年,赵丽宏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儿童文学作品《童年河》,2015年又在该社推出了他的《渔童》。201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华人女作家虹影的“神奇少年桑桑系列”,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奇幻作品《米米朵拉》。擅长藏地书写的著名作家杨志军2017年在天天出版社推出了《海底隧道》,2018年和2019年又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了《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我们驶向大海》等多部儿童文学力作。此外,阿来的《三只虫草》、徐则臣的《青云谷童话》、叶广芩的《耗子大爷起晚了》、肖复兴的《红脸儿》等作品都是成人文学作家转型的代表作。

在所有转型作家中,张炜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2012年他的“半岛哈里哈气”系列在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随后,张炜又分别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明天出版社推出了《少年与海》和《寻找鱼王》。2016年和2018年,明天出版社又推出了张炜的《童年的马》和《初春的海》两部作品。此外,山东教育出版社在2016年推出了“张炜少年读本”五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17年推出了“张炜致童年”(10卷等)。他与众多转型作家一起,构成了儿童文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让人欣喜的是,这些作品不少出现在了各类童书推介榜单和大奖名单上,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获得了读者的青睐,迅速打开了童书市场。如赵丽宏的自传体性质的小说《童年河》入选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目录”;张炜的《寻找鱼王》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第十二届优秀作品奖;马原的《湾格花原》入选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杨志军的《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获得了2018年京东文学奖年度童书奖;裘山山的《雪山上的达娃》获得第十五届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这些名家的加入壮大了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创作队伍,贡献了很多精品力作,总体来说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二、文学作家转型创作童书的原因探析

追根溯源,成人文学作家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并非一件稀罕事,尤其是在当下童书创作一片繁华的时代背景下,更多成人文学作家进行创作转型也是情理之中,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趋势。究其转型原因,确实存在“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童书出版走过了黄金十年,现在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其中,儿童文学作为童书出版中的主要细分门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应该正视的是,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依旧困境重重:一方面,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创作容易跟风,策划出版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忽略出版物的价值导向和艺术追求,尤其是因为过于迎合儿童的浅阅读和趣味阅读,作品普遍呈现出低幼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有近4亿儿童形成的庞大童书市场,而我國虽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很多,但是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屈指可数,多年来活跃在读者视线范围内的作家依然是一些老作家,新生代作家整体势头比较疲软,作家队伍力量薄弱。

在这样的形势下,儿童文学高质量的精品创作亟需更多优质的作家资源,而成人文学作家的介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成人文学作家凭借其创作经验的积累,更凭借其对可能的儿童文学题材、创作模式的‘陌生和‘无视,令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在时代社会的观察与感应,在思想文化的积淀与萃取,在审美及艺术风格方面的造诣与探索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成就,让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与他们的成人文学作品同样的高度、广度与深度。”[2]

2.文学作家以丰厚积淀回望童年

一些成人文学作家的转型创作是出于出版社或者社会的号召。譬如杨志军,他创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源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的约稿函。此前,他虽然创作过《骆驼》和《海底隧道》等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在创作之初的定位其实是成人文学作品,只是作品完成后获得了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成了名副其实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硕果让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意识到他的创作有一种烂漫的纯真,有一双澄澈的童眸,能像孩子一样理解事物,于是便向他写了约稿信,就这样诱发了杨志军第一部自觉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诞生。军旅作家裘山山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雪山上的达娃》也源于明天出版社编辑的约稿。虽然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偏严肃的军人作家,不太可能写儿童文学,但是在听了编辑的理由后,她便动了心进行了转型创作。

此外,还有的作家转型写儿童文学作品,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譬如马原是因为孩子到了听童话的年纪,于是创作了《湾格花原》送给孩子。虹影当上母亲之后经常给女儿讲故事,她将这些故事写下来,最终成就了《奥当女孩》。国内悬疑推理作家徐然在给五岁的女儿讲睡前故事时,即兴创作了一部情节曲折又激荡人心的青蛙王国的史诗童话《大泽传奇》。

还有一部分作家转型写作儿童文学,是因为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重的生命感悟后,开始回溯童年,对往事进行回忆与重述,认为儿童文学才能真正表达内心的纯粹,激发创作热情。例如周国平在《侯家路》中回忆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点滴往事,再现那段跌宕蜿蜒的心路历程。叶广芩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耗子大爷起晚了》,以颐和园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为背景,描写了她记忆中温情美好的童年时光,别有韵味。

正如杨志军在《我为什么写作儿童文学》中所言:“我想致力于建树,建树我的文学理想,建树‘人的精神底线和精神指标,我不仅想实现人的理想,还想做一个理想的人。然而当我小心翼翼试着表达的时候,我发现了成人世界的僵硬,他们跟我的性情和纯粹相去甚远,差不多听不懂我的话。我绝望于他们的世故、城府、庸俗、麻木、浑浊、油腻、心机、虚假、伪善,而他们给我的评价则是针锋相对的‘天真幼稚,也许还有‘可笑。我不肯丢弃我的天真和幼稚,回过头去寻找天真和幼稚的读者,于是便有了写作儿童文学的冲动。我相信儿童读者永远不会讥笑我的天真和幼稚,因为他们需要的恰恰就是天真和幼稚。”[3]这一转型动机也印证了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观点:伟大的文学最终都趋向于一种儿童文学。

三、文学作家转型创作童书的利弊分析

无论是主动转型还是被动介入,这些成人文学作家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打破儿童文学现有的格局。他们的加入对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乐观估计前景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转型创作存在的不足。

我们应当肯定的是,这些作家在进入儿童文学之后,从思想深度、艺术价值、叙事技巧、审美趣味、语言风格等方面,呈现出迥异的创作气象,其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深邃、笔力的厚实等,也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为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些新思路。这些作家可能在文学层面有着更多思考,在拓宽儿童文学的题材上有更多尝试:例如赵丽宏在《渔童》中涉及了“文革”和红卫兵,用孩子的视角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浩劫;徐然的《少年瑞》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灾荒年间,写出了那个特殊时期中国儿童的伤痕与苦难;柳建伟的《永远追随》通过两个少年红军再现长征途中那场残酷无情的湘江之战,见证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和无私;王晋康的《古蜀》对巴蜀文化进行了历史与当下的自然观照……这些作品用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或直面人生苦难,或追问国家历史,或体悟世间万物,或弘扬传统文化。与当下儿童文学低幼化趋势不同的是,这类作品更适合年龄偏大的青少年读者,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少年文学的缺失,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但我们也应当正视的是,这类作家的转型之作也并非部部成功。首先,有些作家进入儿童文学领域,只是迎合市场热度,被这块巨大的蛋糕所吸引,没有研究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儿童的心理,简单地认为儿童视角或者主角是儿童的作品就是儿童文学。其次,由于缺乏对当下儿童的深入了解和感悟,一些成人文学作家笔下的童年经验一般是较有年代感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脱节,给读者以疏离感,从而产生一定的阅读障碍。再者,多年的成人文学创作让不少作家笔力变得尖锐锋利,在世俗的打磨中丧失了宝贵的童心,因而难以把握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和审美需求,写出的作品缺乏童真童趣,难以张扬儿童心性。

四、转型创作的利弊对童书选题策划的启示

儿童文学是有着特殊创作规律的文种,创作时要充分考虑阅读对象的特征,将艺术价值、思想深度与童真童趣相结合。“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不是所有的成人文学名家都能写出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4]鉴于此,作为童书编辑,对于这类作者资源的开发也应该全面考量、综合评估。就目前比较成功的出版经验看,我们可获得如下启示。

首先,应该选择童心盎然的成人文学作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一个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基本条件。优秀的作家既要以成人的眼光去体味生活,挖掘作品的思想深度,又要主动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故事,用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性来感悟生命,获得成长。即使作品拥有再深邃的人生哲理、再崇高的思想境界、再高超的艺术品质,如果小读者不接受、不爱读,那也是徒劳。好的作品不是被束之高阁的,而是安放在床头被经常翻阅的,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磅礴的生命力。

其次,要选择能够抵御利润诱惑的作家。中国的童书市场非常庞大,所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尤其是每年的作家富豪榜上,童书作家整体上遥遥领先,成为最挣钱的作家类型。所以,在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作家们在转型创作中能否坚守初心、抵抗诱惑、拒绝浮躁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

最后,题材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若是成人文学作家书写的儿童文学也充斥着肤浅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读完只是让孩子会心一笑,而无法带来更深处的感动,那么这样的作品的出版意义就不大。成人文学作家应该发扬自身优势,从纵深处对儿童文学的题材进行开拓,直面少年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贴中国土地,甚至触及一些童年的痛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朱自强曾用“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一公式来阐释何为儿童文学。他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分隔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成人文学走向儿童文学,既是儿童文学发展的时代号召,也是作家自身创作发展的阶段性回望。目前来看,成人文学作家的转型创作,丰富了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学元素,在品质的提升、题材的开拓、主题的深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转型创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作家的创作思维需要慢慢转变,作品需要不断打磨。因此,如何把自身的文学视野、才情、修炼、理想,与童年的观念与美学结合起来,可能是成人文学作家写作儿童文学时应该思考的问题。[5]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真正需要的是那些既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同时又能准确把握儿童心理的成人文学作家,否则,再多名家的加入也无法从本质上提升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品质。

參考文献:

[1]李东华,谢迪南.中国名作家为何不愿写童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7-05-29.

[2]陈晖.重要的是具备儿童的立场与视角[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5-27.

[3]杨志军.我为什么写作儿童文学[BE/OL].(2019-02-13).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213/c404072-30642030.html.

[4][5]郑杨.成人文学作家写童书心够不够柔软?[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5-27.

猜你喜欢
选题策划儿童文学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转型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沣芝转型记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