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顺
摘要: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并存的省份,土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土家族吊脚楼就完美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给研究贵州土家族文化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和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们所居住的房屋很多都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而传承了几千年的木式建筑慢慢被楼房替代,土家族吊脚楼尤为严重,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所剩无几,我们正面临着这么精湛的建筑工艺失传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被遗忘的境遇。所以需要未雨绸缪,树立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意识,从多个方面进行保护与传承,例如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从而更好地保护好贵州土家族的吊脚楼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保护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28-01
一、前言
贵州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遵义的部分地区。土家族人世世代代都是生活在这片武陵山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特殊的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而土家族吊脚楼作为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着精湛的建筑技艺,而其也分几种形式出现,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拥有一个吊脚式的房屋出现,这主要是对土家族人民生活环境的一种体现。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些居民别具一格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吊脚楼就在这独特的文化中诞生,它独特在于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桩相支撑。聪明的土家族人利用木板或者竹编建造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用来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土家族吊脚楼不仅仅只是对一个居住环境的反映,它更包含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态观念,也有他们对家庭伦理、民族信仰的一种特殊展示。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研究
土家族吊脚楼是传承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是土家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所发展出的一个独特居住形式,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吊脚楼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而产生。历史的更替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它越来越完善,更加适合一个山地民族的居住,并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根据笔者对土家族村寨的走访调查和研究,了解到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受到贵州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影响最为显著,在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下,往往会创造出独特的文化。贵州土家族聚居地主要为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遵义的部分地区,这片区域地形复杂,高山低谷,是喀斯特地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人民就得靠山吃山,生产生活都是在山上进行。在气候的影响下,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土家族人民利用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建造适合这里居住的建筑。吊脚楼的修建完全适应这里州地无三里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树林茂密的山区中,多滋生毒虫走兽,吊腳楼伸出的厢房远离地面,对居住在厢房的人们起到保护作用,更能隔绝因湿热的地面产生的毒瘴。
二是贵州土家族吊脚楼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土家族从古至今都属于少数民族范畴,从汉朝开始汉族就慢慢演变成中国的主要民族。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也不例外,同样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同样也受到贵州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对土家族吊脚楼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从房屋的整体构造和细节的处理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例如,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土家族吊脚楼同样吸取了宫廷建筑的构造,有了中间堂屋,屋顶上装饰上了汉族宫廷的向天飞檐。各种雕花装饰。在选址上更加尊崇坐北朝南,风水八卦。①
三是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得益于牛耕文化的发展。
土家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土家族吊脚楼的形式构造。贵州的土家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只能靠山吃山严牛耕文化的出现,促进了土家族农业文化的发展,使用牛耕作本身就是比较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耕作方式让土家族人民只能世代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独特的土家族文化,也使土家族吊脚楼这种特殊的建筑得以在这些地方发展壮大。
三、土家族吊脚楼在当代传承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贵州近些年的发展非常快,现代化工业的进程也影响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土家族文化在这股现代化的潮流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并且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土家族吊脚楼在这种改变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于对生态植被的保护,树木的砍伐也受到限制,没有木材对吊脚楼来说就遏制了建造的源头。
现在人们更加喜欢利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楼房,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也不受贵K地无三里平性也理条件的限制了。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因为屋主常年的不居住,年久失修,甚至是遭受人为的破坏,这些原因都会使土家族吊脚楼面临消失的危险。
土家族吊脚楼修建的工艺技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正在逐渐消失。随着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和熟练掌握这些工艺的人们就随之减少。什么卜宅、择吉日、装饰等重要的建造过程也随之流失。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更加喜欢西式的小洋楼,不愿意再修建这种费时费力的吊脚楼,会这一门技艺的工匠都慢慢的者去了,变成了现在这样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很多居住的村民思想观念较死板,认为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落后的代表,要随大流,小洋楼才是时代的象征,使得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不完善,这给吊脚楼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多方面的原因让这个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千年的建筑面临消失,所以土家族吊脚楼亟待传承和发展。
四、对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措施
从上面一系列的阐述中,我们认识到对贵州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我们不能让优秀的文化消失断代,也不能让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失传。随着近些年来贵州的不断发展,使得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多改变。随着社会的变迁,即使面临一些问题,但我们应该全面的对土家族吊脚楼进行研究性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保护:
1.政府的支持政策,可以对土家族吊脚楼进行保护。各级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条例和法律法规,对土家族吊脚楼进行具体的保护,利用政府的力量对现存的有价值的吊脚楼进行保护,使它不会受到人为的破坏。
2.土家族吊脚楼除了受到人为的破坏之外,还有年代的侵蚀,我们得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进行保护。把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当做文物来进行保护,对破损的地方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定期检测,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对拥有土家族吊脚楼的人做好思想教育,加入到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当中。帮助他们对拥有的吊脚楼进行维护,并且登记造册,由拥有者负责管理。
3.了解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的工匠逐渐减少,会直接导致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的失传,所以我们可以对拥有这门技艺的人进行保护和经济资助,肯定他们的贡献,努力发展本土文化让土家族吊脚楼融入进去。对传承人和本土文化的保护都是对土家族吊脚楼的最大保护,转变人们的思想,加入到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行动当中去。⑧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和保护,整个社会都需要行动起来,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对于我们研究土家族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义务保护优秀的文化不被历史遗忘,让丰富的土家族吊脚楼文化源远流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项目“贵州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PSSY-DXS18046。
注释:
①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2008.
②赵忠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构件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③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08(0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