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末民初孙锦标辑录的《通俗常言疏证》收录了许多同义词,这些同义词主要来源于释义、文献、通俗用法以及不同词目等。此书同义词的辑录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以词条内部为主体;二是名词性同义词占绝大多数。同时,由于同义词内部的词义表现形式不同,这些同义词在类型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通俗常言疏证》;同义词;俗语词
一、引言
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熟语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时期,《通俗常言疏证》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是清末民国初期孙锦标历经十余年辑录通俗常言语词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别具特色的综合性熟语辞书,辑录了载于典籍和各地流行于人们口头的熟语单位5978条,在熟语辞书编纂中以资料丰富而著称”[1](P1)。温端政、周荐在《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中指出,“从20世纪初叶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等因素,俗语的收集和综合性俗语辞书的编纂工作进展缓慢,成绩不大,只有两部书值得一提,一部是《俗语典》,另一部是《通俗常言疏证》”,它们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两部有价值的俗语类著作。他们的出现,不仅填补了20世纪上半叶汉语俗语辞书编纂的空白,而且也在汉语俗语研究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2](P278)。关于《通俗常言疏证》,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目前对该书同义词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主要对该书中涉及到的同义词,从辑录和收释特点的角度进行论述。
二、《通俗常言疏证》同义词来源类型
黄伯荣、廖序东曾对同义词进行了如下界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相关语义组成的语义场叫作同义义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作同义词。”[3](P226-227)该定义指出了同义词的意义具有相同或相近性,而且必须处于同义语义场内。也有学者指出:“语言中意义相同的词就叫作同义词。”[4](P144)本文所討论的同义词,主要是指《通俗常言疏证》中词条内部所涵盖的同义词以及不同词条之间构成的同义词,其意义相同或相近。《通俗常言疏证》以撷取文献词语立目的编排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诸多同义词,就同义词的来源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源于释义
在《通俗常言疏证》所辑录的词条中,存在很多同义词。有些同义词是作者在对词目解释中出现的。有的是释义在前,同义词在其后出现。例如:
(1)阶隒子 《新方言》:“《书·顾命》:‘夹雨阶戺。浙西谓堂廉曰‘阶檐戺。音如咍。”又《说文》:“隒,崖也。”读若俨。段注:“今俗语谓边曰‘隒,当是此字。”按,今人曰“阶边”,或曰“阶檐子”,或曰“阶隒子”是也。(卷六《宫室》)[5]①
(2)篾片 《荷花荡》剧:“篾片从今做不成。”凡媚人者,谓之“篾片”,或作“密骗”。(卷一二《流品》)
(3)痛痛 《新方言》:“《尔雅》:‘恫,痛也。‘瘝,痛也。瘝,亦作矜。《方言》:‘?、怃、矜、悼、怜,哀也。今凡谓爱怜小儿者,通言曰‘疼。江南运河而东曰‘肉痛;扬州、安庆曰‘瘝,读如‘贯。”按,贯音惯。今人凡爱怜小儿者,或曰“痛痛”,或曰“惯惯”是也。(卷一七《年齿》)
例(1)中的“阶隒子”与“阶边”“阶檐子”、例(2)中的“篾片”与“密骗”、例(3)中的“痛痛”与“惯惯”,分别构成同义关系。
有的是对词目进行直接释义,释义中指出其同义词。例如:
(4)即日 《史记·项羽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按即日,当日也。(卷三《时日》)
(5)偏房 《古今笔记》:“《列女传》:‘赵衰妻颂曰:“身虽尊贵,不妒偏房。”谓妾也。”(卷八《家族》)
(6)如夫人 《左传》:“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今亦称人之妾也。(卷八《家族》)
例(4)中的“即日”与“当日”、例(5)中的“偏房”与“妾”、例(6)中的“如夫人”与“妾”,分别构成同义关系。
有的是指出不同地区所指称的同一事物。例如:
(7)催节 吴自牧《梦粱录》:“议亲送定之后,遇节序,以冠花彩段酒果遗送,谓之‘追节。行聘谓之‘下财礼。”按,“追节”,今江北或谓之“催节”。(卷一一《妇女》)
(8)老太 《金陵杂志》:“已出门之妇人,或年已半百,而佣于人家专司炊爨之事,谓之‘老太。”按现称南京中年妇人,当曰“太太”。若称为“老太”,则怒而不应。江北则以“老太”为尊称,即称母亦曰“老太”也。(卷一一《妇女》)
例(7)中的“催节”与“追节”、例(8)中的“老太”与“太太”,分别构成同义关系。这里的同义关系建立在特定时期不同地域的基础之上。
(二)源于文献
在《通俗常言疏证》中,很多同义词出自词条所辑录的文献内容之中,而且该类中的同义词大多是并列出现。例如:
(9)飘洋 《广东通志》:“出洋曰‘开洋,亦曰‘飘洋。”(卷五《水火》)
(10)必律八剌 《通俗编》:“《元曲选》孙仲章《勘头巾》剧:‘必律八剌。又李行道《灰阑记》剧作‘必力不剌。剌音辣。凡火烧物声,今俗谓之必律八剌。”(卷五《水火》)
(11)老娘 《通俗编》:“谓稳婆为‘老娘,见《倦游录》。谓妳婆为‘老娘,见杨诚斋《诗话》。或谓妻为‘老娘,不典。”(卷八《家族》)
(12)厨子 《梦粱录》:“厨子谓之‘博士、‘师公。”《通俗编》:“按厨子之别呼,谓之‘司供,《梦粱录》作‘师公,非。”(卷一二《流品》)
(13)骨牌 《正字通》:“牙牌,今戏具,谓之‘骨牌。”(卷三七《戏玩》)
例(9)中的“飘洋”与“出洋”“开洋”构成同义关系,泛指航运外出。例(10)中的“必律八剌”与“必力不剌”构成同义关系,二者为象声词。在例(11)中,“老娘”与“稳婆”、老娘”与“妳婆”分别构成两组同义关系。在《汉语大词典》中,“老娘”共有6个义项,其中,有3个义项都在该例中有所体现。其一为“收生婆的俗称”,该义项与“稳婆”的其中一个义项构成同义关系;其二为“乳母的别称”,该义项与“妳婆”义同,二者构成同义关系[6](第8卷,P619)。例(12)征引了两种文献:《梦粱录》和《通俗编》,其中,涉及到三个有关“厨子”的词语:“博士”“师公”和“司供”。据《通俗编》所载,“师公”并非指称“厨子”,“师公”应为“司供”之讹。《汉语大词典》“师公”条云:“①厨子。宋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凡分茶酒肆,卖下酒食品,厨子谓之量酒博士、师公。清袁枚《随园随笔·司宫之讹》:‘吴自牧《梦粱录》:杭人呼厨者曰师公。至今杭人犹然。”[6](第3卷,P717)《汉语大词典》对“司供”则没有立目。据此,我们认为,“厨子”是可以指称“师公”的,“司供”则有可能为方言;同时,此例中所说的“博士”实际上应是“量酒博士”。在例(13)中,“牙牌”与“骨牌”构成同义关系。在《汉语大词典》中,“牙牌”共有4个义项,其中,义项3指骨牌,一种赌具[6](第5卷,P278)。
在源于文献类型中,有两种情况较为特殊。一种是由于讹误而形成的同义词。例如:
(14)王八 《合纵记》剧:“老忘八,老贼头。”《七修类稿》:“今詈人曰‘王八,或云‘忘八之讹。言其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尽然也。”《陔余丛考》:“俗骂人曰‘王八,《五代史》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里人谓之‘贼王八。”(卷一二《流品》)
(15)礓礤子 《谈征》:“寺院阶级曰礓礤。”《字汇补》:“礓礤石,出《大内规制記》。”《武林旧事》:“诸小经纪,有卖礓礤子。”按礓礤音疆察。礓礤子,今人多讹为礓蹋子。(卷六《宫室》)
在例(14)中,“忘八”讹为“王八”,二者构成同义关系。在例(15)中,“礓礤子”讹为“礓蹋子”,二者构成同义关系。
还有一种是由于语音变化而形成的同义词。例如:
(16)头陀 青藤山人《路史》:“头陀,梵语也,原是‘杜多二字,转音为‘头陀。华言‘抖擞也,言三毒之尘,坌于心胸,须振迅而落之也。”(卷一五《释道》)
(17)南无 《法苑珠林》:“‘南无或作‘南摩,或作‘那谟,又或作‘纳慕、‘娜谟、‘那摸。”《通俗编》:“按,《穆天子传》‘膜拜而受,一言曰‘膜,两言即‘南无也。”(卷一五《释道》)
在例(16)中,“头陀”与“杜多”皆为梵文的译音,二者构成同义关系。在例(17)中,“南无”与“南摩”“那谟”“纳慕”“娜谟”“那摸”皆为梵文的译音,彼此构成同义关系。
(三)源于通俗用法
在《通俗常言疏证》中,有些同义词直接来源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通俗称谓。例如:
(18)炭鸡 《豹隐纪谈》载数九谚云:“九九八 十一,家家打炭墼。”《急就章》注:“墼者,抑泥土为之,令其坚激也。北方又有粪墼,南方又有炭墼。”按,“炭墼”即“炭鸡”也。初以为“炭墼”名“炭鸡”者,犹兽炭之说也。后知墼音激,读去声则音若计,读平声则音若鸡。俗云“炭鸡”,不知当读“炭墼”为“炭鸡”也。(卷五《水火》)
(19)灰拨六秃 《通俗编·俚语集对》:“灰勃六秃,泥拌千鳅。”按“灰勃六秃”,今人多云“灰拨六秃”。(卷五《水火》)
(20)抬轿 《游览志余》:“成衣曰‘戳短枪,抬轿曰‘扱楼儿。”今人则云“扛楼子”也。(卷一二《流品》)
(21)烧卖 《闽杂记》:“馒头皮薄口开者,为吾乡之烧卖也。闽人则呼‘开口馒头,亦曰‘开口茧。”按,“烧卖”或呼“烧买”。(卷三六《饮食》)
(22)包儿 《燕翼诒谋录》:“宋仁宗生日,赐群臣包子。”今俗谓之“包子”或谓之“包儿”。(卷三六《饮食》)
(23)拈头 宋清《博经》:“什一而取,谓之乞头。”按今人谓之“拈头”,或云“抽头”是也。(卷三四《货财》)
在例(18)中,“炭墼”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圆柱状燃料。制法似土墼,故名。”[6](第7卷,P51)它与“炭鸡”构成同义关系,其中“炭鸡”相对通俗。在例(19)中,“灰拨六秃”指的是颜色呈灰色,与“灰勃六秃”义同,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皆未收录,今常用作“灰不溜丢”“灰不溜秋”。在例(20)中,“抬轿”与“扱楼儿”“扛楼子”义同,其中“扛楼子”更为通俗,上述三个词语《汉语大词典》皆未收录。在例(21)中,据《闽杂记》记载,“烧卖”即是“开口馒头”,与“烧买”义同,二者构成同义关系,《汉语大词典》未收“烧买”。在例(22)中,“包子”与“包儿”构成同义关系,为食品的一种,《汉语大词典》未收“包儿”。在例(23)中,“拈头”与“乞头”“抽头”构成同义关系,指聚赌抽取头钱,《汉语大词典》收录有“乞头”和“抽头”,“拈头”则未收录。
(四)源于不同词目
在《通俗常言疏证》中,有些同义词源于该书所立的不同词目,不同词目间形成同义关系。例如:
(24)岳丈 《通俗编》引古事云:“晋乐广乃卫玠妻父。所谓岳丈,或当云乐丈耳。”(卷十《亲戚》)
(25)丈人 见上“令岳”。《通俗编》:“妻父见《渊鉴》,妇翁见《后汉书》,外舅见《尔雅》,岳公、丈人俱见《神仙传》。《鸡肋篇》独称妻父曰丈人自柳宗元呼杨詹事为丈人始。”按,此说非也。丈人之称,始于南北朝,非始于唐也。考裴松之《三国志》“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注云“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则见南北朝已称丈人也。(卷十《亲戚》)
(26)泰山 《释常谈》:“唐开元时,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其婿郑鉴,本九品,骤迁至五品。时人语曰:‘此泰山之力也。因此以妻父为泰山。”(卷十《亲戚》)
例(24)中的“岳丈”、例(25)中的“丈人”和例(26)中的“泰山”,构成同义关系,皆指岳父,其中“丈人”更为常用。这三个词《汉语大词典》皆收录。
(27)丈母 《通俗编》:“外姑,见《尔雅》,俗称丈母。”《猗觉寮杂记》:“柳子厚有祭丈母文。”(卷十《亲戚》)
(28)丈母娘 《儿孙福》剧:“他家的太夫人,就是当今皇上的丈母娘。”(卷十《亲戚》)
(29)泰水 《通俗编》:“泰水,谓丈母也。见《神仙传》。”(卷十《亲戚》)
例(27)中的“丈母”、例(28)中的“丈母娘”、例(29)中的“泰水”,构成同义关系,皆指岳母,其中“丈母娘”更为常用。这三个词《汉语大词典》皆收录。
(30)使女 元·杨显之《秋夜雨》剧:“他是夫人,我是使女。”(卷一一《妇女》)
(31)梅香 又,“我那里是他家梅香。”按,“梅香”亦使女之称。(卷一一《妇女》)
例(30)中的“使女”、例(31)中的“梅香”,构成同义关系,同指婢女。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皆收录。
(32)私科子 洪容斋《俗考》:“鸡雉所乳曰窠,即科也。《晏子春秋》:‘杀科雉者,不出三月。盖言官妓出科,私妓不出科,如乳雉也。”《谈征》:“私娼谓之‘私科子。”(卷一一《妇女》)
(33)半开门 《凤求凰》剧:“如今半开门的女子,倒多似我们。那些嫖客,都走小路了。”《荡寇志》九五回:“又做了几年半开门的买卖,结交些不三不四的人。”(卷一一《妇女》)
例(32)中的“私科子”、例(33)中的“半开门”,构成同义关系,皆指私娼。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皆收录。
(34)青皮 施鸿保《闽杂记》:“地方恶少,游手觅食,讹索诈骗,官法惩之不悛者,称为‘地辊。吾乡谓之‘聊荡,言无聊赖、好游荡也。亦曰‘滥聊,则尤甚之词。江南人谓之‘泼皮,亦曰‘赖皮。江西人谓之‘棍子,亦曰‘老表。广东人谓之‘滥仔,亦曰‘泥腿。盖皆古人所称‘破落户也。闽中上诸府,谓之‘打溜,亦曰‘搭流。下诸府谓之‘闯棍,亦曰‘匪仔。兴化人谓之‘狼狗,言凶如狼,贱如狗也。惟福州人谓之‘野仙,亦曰‘田罗汉脚,其义乃不可解。”按,吾乡曰“苦家”,亦曰“痞赖”。芜湖等处曰“青皮”,上海曰“流氓”,江西亦曰“赤膊鬼”。(卷一二《流品》)
(35)流氓 见上。(卷一二《流品》)
(36)地棍 同上。(卷一二《流品》)
例(34)中的“青皮”、例(35)中的“流氓”和例(36)中的“地棍”,构成同义关系,皆指不务正业、劣迹斑斑的无赖之人。这三个词《汉语大词典》皆收录。
(37)捉刀 《世说》:“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使者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今以代人作文者,谓之“捉刀”。(卷二九《文事》)
(38)枪手 《梦笔生花》载鲍煜《枪手》文,亦谓代人作文者。(卷二九《文事》)
例(37)中的“捉刀”、例(38)中的“枪手”,构成同义关系,皆指“代人作文者”。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皆收录,不过,“捉刀”条未将“代人作文者”单独立为义项,当补。
三、《通俗常言疏证》同义词的辑录特点
《通俗常言疏证》辑录了为数众多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全部以立目方式进行编排,分布在全书四十卷中。该书以溯源为主的编撰方式,客观上为我们展现了同义词的不同来源,同时,这些同义词在辑录上还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以词条内部为主体
《通俗常言疏证》中所辑录的同义词主要来自单一词条内部,即在文献记载或作者释义过程中,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指称进行罗列。此书不仅辑录了大量文献,同时还搜集了与该词目相关的诸多俗语词。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该书俗语词的总量,为俗语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也为方言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词条内部出现的同义词,很多都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如例(17)中的“南无”“南摩”“那谟”已收录,“纳慕”“娜谟”“那摸”则未收录。我们认为,这些具有同义关系的词应予以增补。
(二)名词性同义词占绝大多数
从词性上看,《通俗常言疏证》所辑录的同义词绝大部数是名词性的。这可能跟作者主要是基于民间常见的事物进行考释有一定关系。此书共分四十卷,其卷目依次是天地、天文、时日、地理、水火、宫室、朝署、家族、交际、亲戚、妇女、流品、鬼神、仙佛、释道、智愚、善恶、狱讼、头面、身体、言语、心意、贫富、人事、文事、武备、祸福、医病、死丧、货财、服饰、饮食、戏玩、什物、植物、动物。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按照语义分类所体现出的名词化取向。在众多具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中,名词性俗语词构成的同义语义场居多,这也体现出作者辑录词语的一种倾向,即以名词性词语辑录为主。
四、结语
在《通俗常言疏证》所辑录的众多词语中,以立目为标准、基于同义关系构成的同义词所占比例很低,相对而言,在立目词条内部出现的同义词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由于同义词内部的词义表现方式并不一致,这些同义词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如例(19)中的“灰拨六秃”与“灰勃六秃”,它们在词汇意义、语法功能和语用色彩上具有一致性,属于完全同义词。例(28)中的“丈母娘”与例(29)中的“泰水”,二者在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上一致,而语用色彩有所区别,前者具有口语色彩,后者则具有书面语色彩,属于不完全同义词。例(13)中的“骨牌”和“牙牌”,后者的一个义项与前者形成了对应关系,属于义项对应同义词。我们主要是基于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考虑,将上述词语纳入同义类聚进行考察。需要指出的是,《通俗常言疏证》中的很多同义词目前尚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入,我们认为,这些词语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应酌情予以增补,以体现其广泛收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袁耀辉.《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2]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9.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孫锦标.通俗常言疏证[M].邓宗禹标点.北京:中华书局,2000.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