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所谓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历来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实践论》,运用唯物论观点深入阐释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现代社会是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无论是青年人或老年人亦或是理论操作者与实践操作者,我们都有研习领悟《实践论》精神的责任。文章阐释了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丰富内涵,分析了《实践论》的理论品格: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提出了《实践论》的时代价值意蕴:指引了改革方向;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实践论》;内涵;重要性;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经典一句,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中。毛泽东则在《实践论》的阐发中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的有机融合。《实践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不迷失在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开启我们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论》的学习对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的决策、发展动力的挖掘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论的内涵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中心,《实践论》中实事求是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关行与知的争论不休。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人们得先对一个物质进行实践才能够得到有关这个物质的认识。你吃过西瓜才能知道这个水果是甜的,你得先做某件事才能得到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是我们的直接经验。而你没吃过西瓜,你去问吃过西瓜的人这个水果是什么味道而得到的答案是间接经验。两种做法都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基于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人欺凌的情况下写出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国后人民生活贫苦,需要发展经济富裕起来,这才有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实践会为认识提供新的课题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随着我们的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生产,我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越发新奇,这正是实践推动我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它。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變周围环境甚至影响世界,实践就是帮助我们认清事实的可靠依据。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义不容辞。“蜡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我们学到了知识就是为了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一件事是不是正确的,亲身力行就可以。俗话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缺少对事情亲自实践的精神,大家都人云亦云,都成了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辈们用无数的血泪经验告诉世人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作为一种能动的反映,也是能够对于实践有着影响作用的。如果认识是正确的就会推动实践的发展,就像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了解、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就会在整个社会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就会使这个社会和谐安宁、社会秩序良好健康发展、人们更加遵纪守法,懂得奉献。反之,错误的认识也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就像是社会当中的小部分小秉承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自私贪婪,就会做出违背职业道德,谋求一己私欲损害他人利益之事。可见,认识对于实践的作用是双向的,所以我们要接受正确价值的熏陶,才能做出有益之事。
二、实践论的重要性
《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阐释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论证了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毛泽东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凡是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人都在思考国家的未来。当时,有人认为要全盘西化,有人则认为枪杆子出王道,而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顽疾积累太深,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化才能救国,而实现这个的唯一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只有经过实践,我们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才能朝着目标方向去改进。因此,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工作不实干,我们就没法创造出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止物质财富,我们的精神财富同样也源于实践。
(一)《实践论》可以给当代教育提供创新性
当代教育为什么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吸收过去的精华,剔除以前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让看似枯燥无味的课本变得生动。教条主义是轻实践重理论,它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只知道生搬硬套。《实践论》对此进行了批判,给当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但不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够一帆风顺不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何况在当代大环境中,教育的弊端也令人反思,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存在的知行不一、知行脱离的现象,《实践论》为当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当代教育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育人的亲和力。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愿我们不做一个迂腐的读书人,死读书读死书是不提倡的。想知道哪种教育模式适用于哪群人只能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二)《实践论》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现代社会有时会呈现纸醉金迷的状态,里面诱惑甚多,稍不小心就可能跌入不复之地。知行不一也是现在很多人的一个特征,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儿明镜,我们清楚明白是非善恶却有时又与心底最深处的想法背道而驰。比方说我们知道助人为乐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我们学生知道学期末的复习考试最重要,但有些人却在考试周借着停课的名义不断地打游戏或者出去玩耍最终导致挂科现象的发生。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来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坚决不可以去触碰,这是底线同时也是良知。
(三)《实践论》有助于我们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每个人的现有学识都是建立在各位前辈们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2]我们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往往需要经历数次实验的失败。人的一生就是个不断学习不断产生疑问再不断解惑的过程,现代社会更新日新月异,如果不接受新知识,我们往往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一生有限而知识无限,《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告诉我们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去指导认知,反反复复,我们一辈子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更替旧的思维过时的想法。
三、实践论的现实意义
(一)指引了改革的方向
《实践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有着推动作用,它为全党学习马列主义树立了正确的学风、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指明了方向。《实践论》的启示,让更多的人拨开云雾见青天,思想心灵有了不一样的启迪,大部分人由于长期接受着传统文化的压迫而变得迂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多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让《实践论》的思想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广阔起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应用,使之与本国风土文化相适应。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革命理论是从许多成功革命实践和经验中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它犹如小帆、船舵指引着革命的方向,使革命实践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并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人是主体,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合经验,形成合乎论理的认识。人的意义是伟大的,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正确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即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初始过程,是直观的,感性的。开始的认识几乎都是片面的,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或者只能够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随着实践的开始,我们想要认识的事物经过我们多方面的探寻与查阅变得逐渐清晰,棱角不再模糊。无数前人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如《实践论》有助于党的基本路线的选择实现战略性意义。“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4]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实践就像判断真知的一把利剑,我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成长、从实践中反思自身、从实践中得到教训。如果没有实践,也许我们会故步自封,沉浸在肤浅的认知里还沾沾自喜;如果没有实践,我们的头脑也许会慢慢退化,遇事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其原理,我们会逐步失去独立思考与亲身探索的能力。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矛盾。《实践论》中的理论指导就是让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们遇到新问题,不应该生搬硬套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针对当下的时事问题提出新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32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4:44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杨哲坚(1997- ),女,江苏泰州人,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