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组织系统法在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2020-08-14 09:48高日晨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1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学困生

摘 要:学困生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在学困生思想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发现苗头的意识不足、思想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全员帮扶机制不健全、学业预警后帮扶工作滞后等。运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搭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个人、家庭与社会、社会与个人、家庭与个人的联动机制,推动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循环闭合中得到加强,对于破解学困生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困生;思想教育;积极组织系统法

“积极的社会组织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生长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1]积极心理学鼓励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去考察,这种方法被称为积极组织系统法。学困生是指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困难或障碍,成绩明显低于常人,难以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2]在学困生思想教育中引入积极组织系统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教育转化工作就会取得实效。

一、当前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困生思想教育是世界性难题。多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想办法,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但由于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大、见效慢,故许多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动,还存在着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等现象,组织力量系统地进行研究探索的更少。概括起来,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现苗头的意识不足

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业预警机制,但也属于出了问题才关注的事后提醒,早发现、早介入的机制不够健全。为每一名学生量体裁衣,分类施教,责成专人跟踪观察,不间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尚有差距。这种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导致工作缺乏预判性,难以达到抓早抓小、发现苗头及早施治的目的。

(二)思想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许多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方法单一,尚未做到与时俱进、与事俱进、因人施策。不外乎采取严抓考勤、进而约谈,最后施以校规校纪,直至劝退或开除的“三步走”的策略加以应对。未能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从细微处入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因人施策,挖掘学生积极因素,激發自身潜能,提升症状自我修复能力,实现学生“自愈”。

(三)全员帮扶机制不健全

在教育工作者思想中普遍有种认识,解决学困生心理问题是心理学老师或心理咨询师的事情,自己并不熟悉心理学理论,也不是心理学教师,没有能力去帮助学困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片面认识直接影响全员育人机制的形成。

(四)学业预警后帮扶工作滞后

据了解,大多数高校对学困生的跟进帮扶工作做得不到位,特别是针对具体学生制定帮扶计划,按步骤采取帮扶措施尤为缺乏。作为系统工程,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激发其幸福感,增强学困生自我决定能力,挖掘其快乐潜质,实现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就更少了。

二、积极组织系统法在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组织系统法讲求整体性、整合性和统筹性,要求整合多方面力量,多角度全方位统筹,辩证施策。在学困生思想教育中,应该建立六个方面工作联动机制。

(一)建立学校与社会联动机制

学校和社会联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集合学校与社会资源,可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笔者在这方面做过有益探索,我们与社区、企业建立“联学联做”合作机制,按照项目运作的方式,邀请社区、企业相关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深入师生,开展专业拓展和帮扶活动;邀请成功人士、企业、社区人员做学困生的成长导师,引导学困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学校组织学困生定期到企业、社区,开展“联学联做”和实践活动,让学困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体验学校以外人际交往和具体工作,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度,享受社会活动的乐趣。学困生很快能认识自己的局限,看问题的视角逐渐发生变化,心理慢慢阳光起来,人际交往得到改善,学困状态得到改善,最后都顺利完成学业。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考究这一问题,最后的结果将截然不同(如表1)。

因此,把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学校之外,可以增加新鲜感,使学生获得尝试的冲动,促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教育就会取得好效果。当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内遇到瓶颈时,我们不妨换一下思路,把他们放到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让他们经风见雨,自觉感悟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自我决定意识与能力。这种合作教育的方式较学校单方面教育优势更加明显。

(二)建立学校与家庭联动机制

现代社会,尽管部分教育功能已经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去,但家庭的基本教育功能并没有湮灭,只是重点会随着孩子人生阶段的转换而发生转移。因此,家庭要纠正把孩子送到学校万事大吉的错误认识,自觉履行职能,主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尤其在学困孩子的思想教育上,应该倾注更多精力。家庭要继续发挥“第一课堂”作用,承担“情感联络”“暖心教育”等情感沟通工作;学校主要承担思想引领和学业教育的任务。家校联手建立共育机制,抓苗头性,早施策,教育才会有效果。如一名大三女生,原本学习成绩不错,但大二下学期,看到许多同学边学习边打工,可以挣钱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所以软磨硬泡,说服父亲为其投资租场地买设备,办起了礼仪公司。从此,该生一心扑在“事业”上,把学业抛到九霄云外,大二结束时就收到学业预警,进入学困。班主任、辅导员多次与其谈心,劝其回归正途。但她表示,自己业务很忙,无法兼顾,希望学校网开一面,依然如故。后来,家校联起手来,一道去做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最终使孩子回到了课堂,顺利毕业。这个案例我们不妨从学校教育和家校共育两个角度进行比较,效果如何一目了然(见表2)。

因此,当学生出现学困问题时,只要家校沟通到位,认识一致,双方联手,就可以收到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建立学校与个人联动机制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与学生只有进入联动系统,充分动起来,工作才有效果。因此,学校要积极搭建“动”的平台,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通过“双向互选”的方式,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实施学生学习生涯全程导师制。通过导师四年不间断的导行导学、日常摸排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将学困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学生出现学困问题后,学校要立即启动联动帮扶机制,调动班级、宿舍、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任课教师、学院管理层等多方面力量,采取结对帮扶、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等措施,多管齐下,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建立心理辅导机构与学困生个人、学困生个人与辅导教师的双向互动机制,学校指派心理教师指导舒缓学困生思想和情绪,学生个人约谈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开展跟踪服务,形成学校与学困生个人帮扶闭环。如建立学生骨干帮扶学困生机制,教师党员结对帮扶学困生制度,学业导师定员帮扶学困生制度,学困生考勤节报告制度,学院领导深入宿舍联系学困生制度,辅导员日查宿制度,班主任周入宿制度,党员工作站与宿舍团小组帮扶制度,同舍督促帮扶制度,等,使学困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关注。学困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出现的任何事项,都能在较短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这种群防群治式的联动举措,增强了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四)建立家庭与社会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家庭教育问题没有获得妥善解决,个体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大打折扣,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很多进入社会的成年人的心理障碍或疾病都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3]因此,家庭在学困孩子的思想教育问题上,要寻求多方面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家庭要有意识地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好当地图书馆、美术馆等平台和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活动,引领孩子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的中华传统美德元素、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领会革命文化中所蕴藏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孩子在感悟美德的同时,愉悦身心,提升文化认同,坚守诚信,崇尚正义,遵守良序,追求高尚,构筑坚强心理防线,积累脱困潜能。

(五)建立社会与个人联动机制

社会越是进步,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越是愿为人才培养做工作。学校应紧紧抓住机遇,为学困生思想教育搭建平台,联系责任心强、有热心、有爱心、有担当的企业家或爱心人士,担任学困生的社会辅导员,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结成帮扶对子,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层次帮扶。当然,在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的选择方面,一定要注意甄别,并保持全程跟踪,以防被别有用心者乘机利用。只要运用得好,这种社会和个人的联动机制,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

(六)家庭与个人联动机制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家庭要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序良德的责任,为学困孩子做表率,有意识地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积极营造温馨的亲情氛围,即使孩子在学校期间,依然经常利用新媒体,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孩子体会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学会感恩,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家庭要及时给予鼓励、疏导,同时调动社会资源,给予情感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励,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生活,面对逆境;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凝练家风家训,以良好的家训感染教育学困孩子。

运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把整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链接起来,联动运行,多方面资源优势才能得到发挥,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44.

[2] 谭娟晖.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9(5):45.

[3] 李松涛.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D].北京:中国知识资源总库,2014: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A/OL].2015,10(16):[2020-6-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NJSZ182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日晨(1970- ),男,山西朔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学困生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