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预约的“山水”

2020-08-14 10:15童纯洁
知识文库 2020年16期
关键词:余华群文山水

童纯洁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诸多新的概念,比如“群文阅读”、“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等,再次将“阅读”作为重中之重重新拉入大家的视野,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素质,回归本真的阅读教学。诚然,就目前当下的现状来看,的确是到了非要来一场“文学革命”的时候了。笔者想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从实践经验出发,探究有效性的群文阅读实施的有效策略。

1 “如山似水”的经典阅读

关于群文阅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关键词,其中核心的關键词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文学经典的阅读不仅能够帮助获取必要的知识,更是能够帮助他们重塑精神人格,提升对于生命的领悟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指导学生经典阅读的重要使命。

然而,反观当前中学语文经典阅读的教学现状,却不免让人担忧。禁声状态下的语文课堂本毫无生机和活力,公式化的课堂教学不过成为了学生个体情感的搅拌机,思维的禁锢直接导致了学生情感的麻木和灵魂的缺失,将原本应该是“活化的灵魂”演绎成“静态的死水”。很多学生开始患上了“失语症”,成了一群“沉默的大多数”。如何让经典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群文阅读”的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文阅读”指的是许多有相同质素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欣赏解读。所谓的相同质素,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一定是一致的,而是它们都共同反映了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文本质素,可以拿来比较。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针对的是单一的文本,所以难以深入和延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是割裂的,群文阅读是想把相类似的文本放在一起解读,从而达到一种量和质的同等飞跃。笔者想就“点、线、面”式的阅读,从课内的教学文本出发,从一个维度试图探究文本阅读的可行性途径。这里,想用几篇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演示。

2 不可预约的“山水”

因为文本的博大精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深的多个维度的挖掘文本的精华,有多种可能,就是指的文本的“不可预约”。而就语文课堂而言,更是如此,千篇一律的课堂会消磨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激情,如若课堂能够行云流水,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展示学生的思维深度、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乃是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即“不可预约”的课堂。

2.1 披“言”入情,把握散文文本中的“真我”

大多数的散文作品,都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把握了这个点,很多散文文本的阅读就有章可循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座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因此,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尤其是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活生生的“这一个”,同时要关注活生生的“那一个”。不仅仅要关注文章中的人物,更要关注散文背后的“我”——散文灵魂的驱动者,而这个点的切入,就是从散文的语言入手。

笔者曾经在一次公开的教学活动中,尝试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杨绛的《老王》进行群文的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各有一个重难点。我从《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入手,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即本文的基调是深情缅怀恩师,那文章中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写老师的“丑”?很多学生回答常见的答案“欲扬先抑”。这基本是教参及很多人的答案。可是问题来了。这样的文字真的是贬抑的吗?我试图打开学生的思维,于是就把《老王》文本中第八自然段对老王外貌动作的描写和《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第二自然的描写作一个“审丑”的比较阅读。这个就是我要说的散文文本的“点”的把握。我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段的用词特点、叙述口吻(姿态)入手进行品读。我先让学生进行文段的阅读,然后进行分组讨论 ,让学生将疑问和讨论的答案记录下来。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我始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散文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情感。其实这个即是散文阅读的“线”。就用词特点而言,学生经过引导,找出《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描写先生特征的词,比如“脑袋有棱有角”、“吊出两根玉箸”、“嘴撇得瓢似的”,得出作者的用词是幽默诙谐的,是“丑”的有趣可爱的,作者的叙述姿态是亲近的。而《老王》中的用词,比如“直僵僵地镶嵌”、“僵尸”、“骷髅”等词将老王写的“丑”的可怖,叙述姿态是疏离的。然后再抓住两篇文本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的另一个“点”。从《老王》中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学生进行仿写。

(1)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将近五十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对德才兼备的长者的歉疚。

从而更好地理解梁实秋对先生的怅惘敬慕之意的内涵。

散文中的“点”和“线”,即散文文本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抓住了散文的点和线,就等于系统把握了散文文本的

“面”了。散文文本阅读有了“面”的延伸,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懂得了散文阅读的精髓,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阅读体系。

2.2 采“点”取“意”,把握小说文本阅读的“命脉”

关于小说文本的阅读,笔者认为具体描写的情节,体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事件等是“点”;体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变化的发展脉络是“线”;而整个小说的社会背景,包括所呈现出来的主题就是一个“面”。读一篇小说,一本书。要由点到线,及面,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样的阅读,学生可以建构一个对文本系统的知识构架。

笔者曾经以余华的几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篇目做一个群文阅读的范例。我让学生试图找出三部作品的相似点。学生在后来的演讲中大多提到了主人公悲惨的命运遭际,以及在特定的社会大的背景下的人的生存境遇的展示,体现了余华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及悲悯情怀。我从这个“面”的立意进行反推,试图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文本的细节。学生一开始未能反应过来。后来在我引导学生关注余华的家庭背景,把一期《朗读者》中关于余华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了后,引导出关于“血”这个意象的描写。比如《活着》中富贵女儿大出血死亡,富贵儿子因为输血过多死亡;《许三多卖血记》中许三多为了生计三番五次输血;《兄弟》中一开始火车站血腥的红卫兵杀死李光头父亲的场景。学生发现了这样有趣的点,顺藤摸瓜,很快便摸清了每部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脉络。后来竟也得出了很多深度的理解,比如“血”的意象时余华超越个人情感,借以表达对于人生宿命和生命艰难险阻的追问的载体。表现了他对于人的存在,生命永恒意义的追问和思考。

3 不可预约的“精彩”——激发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很明确: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和鉴赏、讨论和交流,这两个板块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在从事执教以来,每周我拿出两节课的时间作为阅读交流课。我对学生提出了这些要求:每周轮到某几位学生演讲,得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纸质材料,多媒体课件等等,同时大家联名投票选出一位主持人。在阅读课上时,由主持人同学先介绍几位同学演讲的内容,然后几位同学依次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最后由下面的学生分享听后感悟,最后进入打分环节,由学生集体选出这一期的优秀演说家。

为着趁热打铁,我采取了“主题式”的对话。选取了《平凡的世界》、《荆棘鸟》、《追风筝的人》三部小说,要求学生就这个“点”进行生发。从他们的观后感来看,完全没有斧凿的痕迹,大多是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比如 “世界上没有比活着本身存在更具有意义的事了”、“活着本身就够残酷了,为什么不能温柔以待”、“世界以残酷对待、我却以歌对之”、“这些作品貌似无情,实则有情,看似残酷,实则深情,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切悲悯”。有些同学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典示例,引用一些名人的经典名言,如罗曼罗兰的话“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对现实中不同人活着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忽然发现学生的笔下之间逐渐生出思维绽放之花,并且呼之欲出,愈绽放愈绚烂无比。

是啊,生活需要开拓,语文阅读教学更需创新。

在笔者看来,任何一件事情从发展之初到渐趋成熟,都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语文是人生的一场修行,而阅读无非就是一条小舟。唯有稳住心,把住舵,朝着最初的梦想集聚地坚定地航行,才能看到胜利的彼岸,迎来曙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余华群文山水
空蒙山水间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山水间》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山水朋友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读与写(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