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论点的呈现与论证的功能

2020-08-14 10:17梁保建
声屏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

梁保建

摘要:由于评论的对象不同,论点要在评论的标题、篇首、中间或者篇末呈现。论点位置不同,其发挥的论证功能也不尽相同。论点的呈现不能简单地以效率的高低与入场的缓急进行衡量,而应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为首要任务。只有如此才能让论点更好地与论证融为一体,达到引导舆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新闻评论 论点呈现 论证功能

论点是一篇新闻评论的灵魂,陆机在《文赋》中曾以“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来形容它的重要性。因此,评论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甄别是非,提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看法。由于评论的对象不同,论点要在评论的标题、篇首、中间或者篇末呈现,论点位置不同,其发挥的论证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评论者还要考虑它应该在评论的什么位置呈现,才能更好地发挥论点的论证功能与价值。

开门见山呈现论点

在评论的开篇即提出论点,是有助于提高表达效率的做法,这基本已成为中外评论人员的一个共识。如美国新闻学教授道格·纽瑟姆和詹姆斯·A·伍勒特在他们合著的《媒介写作》中就提出:“开头就简短干脆,直接点出论点。”新闻学界现在基本上一致认为:把论点放在开头呈现,更能提高表达效率,也更受读者的喜欢。如马少华老师就说:“代表作者主观性信息的判断,应尽可能早的出现,它们是对读者的一个暗示:我已经思考和开始说话了,请别走开。并由此把读者带入自己的论证节奏之中。”丁邦杰在他著的《时评要领》中也认为:“一个好的开头,追求引人入胜。如果没有突破常规的技巧,如果没有非同一般的文采,至少必须迅速明确中心论点。”在新闻评论实践中,把论点呈现在开头的情况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做法,在社论等重大事件的评论中尤为多见。论点在新闻评论的开头呈现,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开篇即提出论点。如我国早期报纸评论家王韬的评论《旺贸易不在增埠》,作者在开篇即提出“呜呼!吾窃谓英人增埠之计左也”的论点。毛泽东的评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也在开篇即提出全文的论点:“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发表在2017年6月18日《法制日报》上的评论《整治医药回扣有必要刮骨疗伤》一文,也是在开头即提出:“只有刮骨疗伤,加大相关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业已查处的吃回扣行为严惩不贷,才能对医疗行业起到震慑作用,还行业以清明。”在这几篇评论中,作者都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后,再分析具体原因,采用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模式,把作者对新闻事件思考的结论在一开始就呈现给读者,既提高了表达的效率,又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清晰的印象。

在简述新闻的基础上呈现论点。这种呈现论点的方式要先叙述新闻由头,然后对新闻由头进行简要分析,紧接着提出论点。如《北京青年报》2020年4月16日发表的评论《名人直播带货应承担代言责任》,在开头评论者先介绍了部分网民反映罗永浩直播带货的小龙虾涨袋无法食用的情况,然后提出论点:“在网上直播卖货属于销售行为,如果产品有瑕疵,作為销售主体,有义务赔偿消费者损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明星带货需要承担责任的原因。

在实际中,也有在第一段陈述相关新闻事实,而在第二段开头呈现论点的情况。这样做是由于要陈述的相关信息量过多,但其实也是在第一段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做法。在新闻由头基础上呈现论点时,一定要注意陈述的新闻事实要有的放矢、简洁精当,不可拖泥带水地铺陈过多的无关新闻事实,导致喧宾夺主。

在评论中间呈现论点

论点在评论中间呈现,一般被认为“入场太慢”。但这也要看具体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在群众中形成了一定错误舆论倾向的新闻事件,如果评论者在开篇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势必会让广大群众产生抵触情绪而难以接受。因此,用一定的篇幅来叙述新闻事实,分析其得失,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就更为自然。

获得“新京报2018年新闻报道奖”的评论作品《“点赞”杀人嫌犯张扣扣,混淆了是非!》即是一篇这样的作品。2018年2月15日,曾目睹母亲被王家父子几人打死的张扣扣杀死了王自新父子三人,这种极其残忍的行为却被不少网民点赞,甚至把张扣扣称为“大孝子”“最后一个男人”,在这些网民的眼中,杀人犯俨然变了大英雄。因此,在这篇评论中,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呈现自己的论点,而是先叙述郑县公安局对案件情况的通报,然后叙述二十二年前两家的恩怨、法院对张家父子的审判、这次案发后一些群众的错误认识倾向及错误原因,在此基础上才提出自己对这件的看法:“为杀人嫌犯叫好,看似打着正义的旗号,实则混淆了一个法治社会最基本的是非观。”这样,作者的论点就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达到了评论者想要的引导舆论的目的。但作者的评论还不止于此,他接下来又分析了张扣扣在大年三十“复仇”杀人的悲剧性但不值得原谅的原因,并希望当地相关部门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发声以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

获得2018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评论《极恶!拿慰安妇头像做表情包,良心何在!》也是一篇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的评论。作者先描述了在QQ空间上发现的一些以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为图片并配以“我真的委屈啊”“无语凝噎”等文字的“表情包”,然后分析了慰安妇这些终身难忘的痛苦为什么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种对他人苦难毫无同情,对社会伦理一无所知的表现本身,已经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了”的论点,接下来又分析了这种错误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如何让“慰安妇表情包”这种东西彻底没有生存的空间的意义。

论点在中间呈现的评论往往都是影响重大而舆论已产生严重偏差的新闻事件,评论者只有在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做出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提高论点的说服力。

在结尾处呈现论点

结尾处的评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在传播学上具有“近因效应”,会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因此,不少评论者会在篇末提出论点。这样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论点在前文中尚未出现。这样的评论,作者往往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作者经过推理、分析与论证,在文章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如2020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时评《科学素养也是“免疫力”》一文中,作者首先对打着“高科技”旗号的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提出了“靠谱吗”的质疑,然后分析了这些“黑科技”产品是典型的“噱头大于内容”,最后才提出了“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既要加强科研攻关,也需要我们在防控中坚持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的论点。让读者清楚地理解了只有“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才能真正摆脱各种“黑科技”的困扰。又如2020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吴春红投毒案”改判无罪!蒙冤15年,悲剧如何才能不重演》一文,作者由2020年4月1日吴春红被改判无罪开始写起,分析了他为什么在前面的4次审判中被判有罪的原因,在篇末才提出了“要预防冤错案的发生,必须用法治精神指导一切司法活动”的论点,让读者十分信服地接受了评论者的论点。

篇首呈现论点,篇末重申论点。也有不少评论在开头时已经呈现了论点,但在篇末往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再次重申论点,并向读者点明启发意义或向读者发出希望与号召等,以期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如2020年4月16日《光明日报》的评论《抗疫全胜需要世界携手前行》一文,作者在开篇提出了“面对新冠病毒这样一种传染性极强、已造成大量感染和死亡的新型病毒,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的论点,作者在运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后,在篇末再次重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团结合作、同舟共济必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选择。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这虽是论点的再现,但绝非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在开头处作者是以“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的否定句提示世界人民不能怎么做,而结尾则以“团结合作、同舟共济必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选择”的肯定句式向世界人民发出殷切期望。这种首尾同时呈现论点的评论,目的在于彰显论点意义的重大,以起到震耳发聩、警醒世人的作用。

论点在结尾呈现时,还要注意结尾的论点要與开头或者文中的论点保持一致,切忌在结尾时提出新的论点,不然会使全文的论点模棱两可、是非不分,让读者无所适从。如2020年4月5日,发表于红网的评论《钟南山院士1200元的挂号费,到底合不合适?》一文,作者既在文中以“如果以高价挂号费为壑,将真正有需要但支付能力较差的患者挡在门外,这应该不是医院和钟院士的初衷”的论点来否定钟南山院士1200元的挂号费,但在评论的结尾又提出了“当然,名医适当提高挂号费也是可以的”的观点,这样就使评论的观点自相矛盾、相互龃龉。(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责编:杨刚

参考文献:1.陆机著,刘运好注:《陆士衡文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2.[美]道格·纽瑟姆,詹姆斯·A·伍勒特:《媒体写作》,华盛顿,华盛顿出版公司,1985年版。

3.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4.丁邦杰:《时评要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研究性质刍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新闻评论的语言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广播新闻评论之我见
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