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庆康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对区域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为了开展区域文化发展水平评估,从文化发展中选取部分且重要的内容作为评估样本,可以以小见大,便于实际操作。公共图书馆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评估研究,以点带面,研究文化发展中的“短板”和长处,有助于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提升文化发展水平,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软实力。安徽省近年来全力推进文化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且经济社会发展居于全国中等水平,对其文化发展水平加以评估具有典型意义。将安徽省文化发展水平评估结果与中东部各省进行比较分析,对安徽省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制定也具有借鉴价值。
关于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公众服务绩效管理两方面。主要有:贾东琴考察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内容体系的不足,提出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内容体系的具体建议。[1]李丹、申晓娟通过对历次评估标准的对比分析和相关评估总结材料的综合梳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二十年来的发展变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2]惠艳从评估标准对比总结共享工程工作的发展历程,指出工程发展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如何利用评估工作促进共享工程省级中心新发展的构想。[3]马明娟等从共享经济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跨体系障碍的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平台、扩大信息资源共享范畴和建立信息资源协同共享保障机制等优化策略。[4]徐欣从成效评估的概念出发,通过建立评估关系模型对评估开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5]宋廷旺通过对县级图书馆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发展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较少且专业人员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数字图书馆发展缓慢且区域资源共享能力薄弱等问题。[6]刘小花基于内源发展视角提出中部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之策,包括政府责任、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的完善及加强数字化建设四个方面,以期填补中部洼地。[7]
文化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演出、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有线广播电视传播干线网络及用户、广播电视技术、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类和课本出版、录像录音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版权合同登记、出版物发行机构和网点、出版印刷生产等。[8]
安徽省文化发展水平评估尝试以公共图书馆为切入口,在总结学术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情,对其既纵向比较,又横向比较,采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手段,对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加以测度并与东中西部省份进行对比,尤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先发地区经验,探索出具有指标导向意义的文化发展评估测度研究思路。
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构建,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化和旅游部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开展的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的关键指标以功能定位为原则,由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等方面构成。[9]就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而言,固然有某些公共文化产业的属性,但与公共文化事业属性相比,其发展水平评估相对成熟,不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文参考文化发展评估研究文献,坚持突出评估对象的主体性、重要性和数据获取的便捷性,结合公共图书馆功能特点并兼顾公共文化发展共性,构建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7年度国家数据库,部分指标来源于《安徽省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数据属于年度截面数据,样本和对应的数据比较少,且指标之间没有高度相关性和包含关系,也没有明显的数学概率分布特征,适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实质上就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通过代数线性变换,从众多的指标中提炼出一个或几个综合指标,从而反映出全部的统计信息。
使用SPSS19.0软件处理原始数据,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如表2所示。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值
从表2可以看出,KMO=0.761,χ2=68.210,df=28,Sig=0.000,可以使用主成分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项指标,将处理好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方差贡献部分数据,如表3。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前三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并且这三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90.758%,因此提取这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由主成分矩阵除以特征根算术平方根得到特征向量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主成分与特征向量矩阵
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并排序,根据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加以命名。其中,各指标数据都是标准化后数值,具体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评估及排序
1.“公共图书馆业机构数”X1、“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X2、“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X4在F1上贡献较大,可命名为“文化发展(公共图书馆)基本建设”。安徽省在F1项上的得分为0.045,在全部评估对象中排名第九,较为靠后,与第一名的浙江省得分相差4.422,与山西省、江西省得分接近。F1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表示文化经费投入依然是影响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2.“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X3、“公共图书馆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X5在F2上贡献较大,可命名为“文化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公众能力”。安徽省在F2项上的得分为-0.836,排序第八,与第一名的上海市相差5.161,与江西省和湖南省接近。安徽省F2得分为负数,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表明安徽省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公众的能力较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次数”X6、“公共图书馆举办展览数”X7、“公共图书馆举办培训班数”X8在F3上贡献较大,可命名为“文化发展(公共图书馆)公众传播意愿”。安徽省在F3项上的得分为0.774,排序第七,与首位的上海市相差3.76,与山东省接近,处于全部比较对象的中等水平。考察F3得分排在前列的上海、浙江、河南、江苏等省份,推测F3与高等院校、科研文化机构、文化氛围相关,与传播环境具有互动特性。就安徽省公共文化事业而言,着眼于文化事业部门与传播环境的互动,亦具有借鉴意义。
4.安徽省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综合得分F为-0.050,在全部评估对象中排名第七。安徽省F3相对前两项指标略高,表明安徽省公共文化事业基本建设和服务公众能力虽不尽如人意,但公共传播意愿略强,推升了安徽省公共文化事业综合发展水平。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综合得分F为负分,低于全部比较对象的平均水平。延伸至公共文化事业范畴,其发展水平距东部省市依然有较大差距,即使在中部省份也仅处于中等水平,与“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1.加大文化事业基础性建设。文化经费投入是影响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应做好文化事业科学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一方面,应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的统筹规划,根据城乡发展和人口分布,推动地方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逐步新建、改建、扩建文化场馆,购置现代化电子设备与服务设施,增加文化设施的种类,增强文化设施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公共文化建设,探索民间兴建公益文化设施管理新模式。
2.提升文化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与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公众人群的数量密切相关。除加大公共文化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外,在数字经济时代,还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获得的便捷性、共享性与运行效率。应优化服务流程,适应服务能力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重点提升文化事业工作人员满足公众多样性、差别化需求的能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3.增强公共文化机构公众传播意愿。公共文化机构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对象是大众,也包括文化产业的各门类,服务类别多样。一方面,应延伸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挖掘公共文化服务与传播环境的互动潜力,丰富公众传播形式,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另一方面,应加强省际、国际文化信息情报交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切实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