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郭庆峰 永哲
(1.延边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延吉133001;2.延吉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吉林延吉133001;3.吉林市林业调查规划院吉林吉林132001)
白花延龄草(Trillium camschatcense Ker Gawl)别名头顶一棵珠、三叶草等,延边地区的老百姓叫它高丽瓜,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白花延龄草一花独放,洁白无暇,背衬翠绿色的大叶片,独特而醒目,可盆栽于室内观赏,也可种植于城市公园、田野湿地间点缀山水,尽显野趣风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药用价值,其地下根茎和果实均可入药,含有多种稀有化学成分[1],以它为主与其他药材配伍调制成的各种药剂,对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头疼、腰腿疼痛、跌打损伤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由于白花延龄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些年,出现了这一药用植物品种的开发热,肆意盗挖使其野生资源锐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保护这一植物资源和产地环境,亟待采取集保护、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措施[2]。本研究结合白花延龄草的资源现状,提出移栽试验、迁地保护等措施建议,现总结如下。
白花延龄草主要生长在海拔400~1 000m的环境湿润的林下、林缘及草地上,在长白山区域广泛分布,这些年来,国内许多医药行业、国外以日本和韩国为主的制药企业,频繁到长白山区大量收购白花延龄草的根茎作为制药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收购价格为每千克20~40元不等,据调查走访,每年的夏、秋季节,尤其是白花延龄草开花时期,林区及附近村屯的百姓就开始上山寻找刨挖,起初资源多的时候每人每天平均能挖10~15kg,到2013年以后,由于野生资源难以供应人为的大肆挖掘,数量锐减,每人每天平均挖不足5kg,而且要到林区深处去挖。长此以往,造成白花延龄草自然资源生产力下降,产品质量也随之下降。实践证明白花延龄草的根需要生长3~5年才能药用,如此漫山遍野地挖下去,大小不分,几乎不给植物再生机会,将使植物资源尤其是这些药用价值高、储量有限的珍稀植物遭到灭绝性破坏,难以永续利用。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在长白山野生植物开发利用中,人们只重视经济效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和专家学者的指导意见,保护野生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的意识淡薄,没有节制、没有计划甚至盲目放纵开发。
延边地区对长白山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力度小,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显著,总体上还是以初级开发和简单利用为主,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品结构基本上是原材料型的,所以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转化速度慢。
延边地区野生药用植物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作为传统的名贵中草药,白花延龄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科研院所及林业企业单位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对它不同药用部位中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不同采收期根茎中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对其中8种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通过研究确定白花延龄草水提液对人体肝脏的纤维化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等,说明了这种植物的可利用价值;吉林省蛟河林业局、汪清林业局等进行了白花延龄草的引种驯化和栽培试验。目前白花延龄草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物种,其成分的多样性和对人体的免疫调节性已被科学研究证明,系统的市场化的栽培示范和依托高质量高技术的产品开发迫在眉睫。据调查,延边地区药用植物可达800多种,但大面积的标准化种植区域却没有,真正研发出的药、食同源的产品寥寥无几,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和功能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真正地发掘出来,道地药材的人工栽培范围也越来越小,目前除了人参、五味子等已被深加工利用之外,延边地区包括道地中药材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其他更多的野生药用植物的驯化、栽培、开发利用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
白花延龄草是百合科延龄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40cm,茎单一,直立,顶端3叶轮生,叶卵圆形,长10~17cm、宽7~17cm,独花顶端,花梗长1.5~4cm,外轮花被片绿色,内轮花被片白色,椭圆形或倒卵形,子房圆锥状,浆果球形,黑紫色,直径1.8~2.8cm,种子多数,近长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3]。
由于关于白花延龄草的繁育及栽培技术还没有成熟的资料和经验,2013年夏末秋初,我们在延边安图三道林区阔叶混交林中开展相关调查,发现并引种100株带完整根茎的野生白花延龄草植株,本着迁地保护的目的,选择在延吉帽儿山植物园进行移栽试验研究。
试验地植物园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属寒温带区,年平均气温5℃,植物园占地面积38.3hm2,目前栽培有600多种植物,建有4个专类园,分别是树木标本园、色叶园、杜鹃园和药草园,主要用于科研、科普和教学。试验区设在植物园的药草园和树木标本园内,为缓坡山地,坡度10°,土壤为森林暗棕壤,周围植物主要有蒙古栎、茶条槭、胡枝子、白花碎米荠及展枝沙参等,供试植株各50株,移栽前整地,栽种后浇水,正常抚育管理。具体试验方法和研究结果,见表1。
表1白花延龄草移栽试验
由表1可知,在相同管理条件下,栽培于树木标木园内的白花延龄草由于林木的遮蔽无日灼现象发生,且成活率达85%,而栽培于药草园内的白花延龄草由于是暴露在全光下,发生日灼严重且成活率较低,说明白花延龄草林下仿野生栽培可提高植株成活率。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本地区白花延龄草这一珍稀物种,应该立即对它进行迁地保护性研究,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百姓脱贫致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花延龄草林下种植模式可行,全光下难以成活。林下种植要尽量模拟野生状态,在适当透光的疏林下进行,最好在环境湿润、有一定土壤腐殖质层的坡地栽种,种植后适当清林,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需要其他人为干预。
鉴于白花延龄草的经济价值高,但资源逐年减少,面临枯竭的现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尽快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限制这种大规模掠夺式采挖,科研单位应投入力量,通过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进一步深入开展引种驯化及繁育技术研究,建立种苗基地,扩大栽培面积,研制相关药用及保健产品,使这一珍稀野生植物资源得以保护、繁衍和永续利用[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野生珍稀植物良好的生长状况,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益。要在林区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加强保护资源、保护绿色家园的理念,以便切实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