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让职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标。而从更深远的意义看来,阅读涵盖的文化,还关系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7月4日,广东东莞工人书城,伴着阵阵书香,2020年全国职工主题阅读首场活动正式启动。
一时间刷屏全网的图书馆留言农民工吴桂春,现身职工主题阅读活动,与众多职工分享了读书心得。当天,吴桂春和全国劳模尹利平还收获了一个新身份——东莞市职工书屋公益代言人。拥有相似经历的尹利平,也是读书成才的典型代表,从普通文员成长为企业高管,在东莞实现了自身理想。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两位来自东莞普通职工的人生经历,让人不禁沉下心来仔细体味读书的力量。在东莞,还有许多人像吴桂春一样,早已习惯了阅读、爱上了阅读。
如果说,过去的东莞给人留下了世界工厂、制造业名城等刻板印象,那么,今天的东莞正以实际行动将文化气息浸透到城市建设里,逐渐从“文化沙漠”走向“书香东莞”。
根据当当网大数据显示,在2018年电子图书的购买榜单上,广东省在购买顾客数和人均购买量两项数据中,均位列全国第一。而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东莞人均购买电子书数量仅次于广州和深圳,排名第三。在2019年亚马逊中国Kindle付费电子书人均购买量城市榜上,东莞进入全国前十。
殊不知,如此高的阅读需求背后是东莞海量的图书阅览资源做支撑。
在东莞,图书馆不仅开设在市区,更分布在镇街、社区、工厂内,大街小巷都设有流动图书服务站,村(社区)里有图书服务点,企业工厂有职工书屋,各个镇街上也有东莞图书馆的分馆。如同毛细血管般的图书馆分布,缩短了读者借阅的时空障碍,也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体验到阅读的便利。
从前,在东莞打了十几年工的徐清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会和朋友一起去爬爬山逛逛街。最近一年来,工作之余她经常会和好朋友一起来到温塘职工服务中心里的职工书屋,通过看书来充实自己。
一年多来,徐清清在职工书屋不仅借阅了大量书籍,还学会了很多课程,眼界得到了开阔。她说:“职工书屋是对打工者一个很好的福利。”
还有读者在东莞图书馆留下这样的话:“我们一家人来到东莞4年了,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图书馆。4年时间里,在不用什么成本的情况下,孩子接触到了几千本绘本。”
作为丈量城市文化生活、检测精神厚度的一杆标尺,图书馆建设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担任过东莞市副市长、图书馆之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吴道闻曾说:“从一定意义上看,一个地区的图书馆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决定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含量,进而影响着这个地区的竞争力。”
东莞工人书城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从2001年开始,东莞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十几年来,东莞市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将东莞打造成“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和“广场文化之城”。自此,东莞的图书馆数量从2001年的24个激增到2010年的346个,再到现在的653个。
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城市的未来。曾经,东莞招引高层次人才时,“文化氛围不浓”成为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已成为吸引力仅次于一线城市的择业地。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逐渐完善,一些社会阅读力量也开始悄然成长,机关、企业和民间的读书会蓬勃发展。读者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成立各具特色的社会阅读组织,成为东莞的一抹亮色。
这些读书会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还带动了更多人读书的热情。
在东莞市税务局望牛墩税务分局,职工黄丹发起了一个读书兴趣小组,共有成员22人。读书小组每个季度都要组织一次读书会,会上,组员们互相分享读过的好书,开阔阅读视野。
他告诉《中国工人》记者,在2014年职工书屋成立之初,他就牵头组建了读书兴趣小组。因为平常就有坚持读书的习惯,他想如果同事们能聚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那么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大有益处。
为了满足读书小组成员的学习需求,在每年增添新书前,黄丹都会给成员们发放调查表,征询意见。目前,书屋共有图书500册,以后每年还将补充增加新书。每当工作日的中午或者晚上下班后,组员们或者其他职工会经常在书屋阅览学习。对一些组员来说,书屋已经成为他们的最佳自习室。
职工俞地福是2017年加入读书兴趣小组的,每个季度组织的读书会他几乎都会参加。在他看来,读书会提供了一个了解多元信息的渠道,并且能给自己的阅读建立起一个向导。平素喜欢阅读政经类图书的他,有时候会被其他人推荐的人文历史类读物吸引,进而深入阅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丰富自我的过程。
在东莞,还有“理读读书会”“莞读书友会”“趁早东莞读书会”“炼钢读书会”“阳光读书会”等一大批读书会正在活跃。2018年1月25日,东莞图书馆启动“东莞阅读联盟”建设,其中启智学校读书会、炼钢读书会、阳光读书会和云上读书会4家读书会为东莞阅读联盟首批主题读书会。
据东莞图书馆业务部主任李正祥介绍:“读书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带动更多的人读书,对提升全民阅读的作用非常明显。”
东莞多年的文化生态塑造,不仅让吴桂春这样的普通工人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更为整个城市增添了发展空间。
根据百度地图慧眼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排名第四,同比上升1个序列,人口吸引力指数为8.038 ,仅次于深圳、广州、北京。
而作为“文化新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东莞除了推动全民阅读外,还在为谋划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准备。
7月2日,东莞文化馆虎门分馆正式启用,这是东莞市文化馆的第25个分馆。该馆有文化大讲堂、演艺厅、数字化平台、读书驿站和舞蹈、合唱、语言、书画、摄影教学等功能室,职工群众可在家门口获得文化大餐。这一分馆的建立,标志着东莞市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初见雏形,为进一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东莞市还注重发挥博物馆的作用。2004年,东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创新博物馆发展模式。经过扶持,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基本建成。
截至2018年,东莞共有48座博物馆。不同的博物馆按照功能定位,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服务。位于新芬路36号的东莞博物馆,正在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烟云留下的珍贵文物;南城街道胜和社区的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描摹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而虎门镇镇口村的鸦片战争博物馆,则带领游客重回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东莞过去十多年在公共文化上的投入,让吴桂春的图书馆留言一夜爆红,这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须。它不仅满足人们日趋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升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城市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让像吴桂春一样的职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标。而从更深远的意义看来,阅读涵盖的文化,还担系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链接
让书香触手可及
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2008年以来,东莞市总工会积极推动职工书屋建设,为职工提供成才、成长的平台与环境。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的职工书屋已成为吸引广大职工群众的一个窗口,成为强化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广大职工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截至2020年5月,东莞全市建成职工书屋761家,其中全国示范性职工书屋41家。目前,东莞全市各级职工书屋遍布33个镇街,各级职工书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独立运转,充分利用各服务平台的资源,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文化需求。
东莞的不少企业工会还建起了“建设者之家”,以满足一线建筑职工的读书需求。36岁的李士菊在东莞已经有很多年头了,以前他的生活就是工地、宿舍两点一线,尽管规律但却单调。而自从2018年9月,他来到中建五局东莞轨道公司后,生活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李士菊所在工地的“建设者之家”就位于工地宿舍后面,虽然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内设图书角、观影区、健身房等分区。下班后,工人们能在图书角里静下心来读上一会儿书,也能去健身房锻炼身体。
自有“建设者之家”以后,每天下午6时左右开始,这里就格外热闹。来自重庆的梁经轩是这里的“常客”。他说,有了“建设者之家”就不一样了,和工友们在一起有了家的感觉。
为确保职工书屋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作用,东莞市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建设方案,提出将职工书屋重点建在工人文化宫,村(社区)、企业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等地,并且注重在一线职工、农民工工作居住相对集中的基层企业、工业园区等地扩展,打通了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让书香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