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亨微
10.3969/j.issn.1671-489X.2020.21.077
摘 要 阐述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培育体系构建策略,以期实现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获得感;立德树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1-0077-04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总书记在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八统一和全方位育人”。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一直以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与重视。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不仅要发挥知识传授功能,更要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使师生爱上思政课、有收获,让思政课有知有味,成为党和国家传播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思政课教育的核心指向是学生,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强弱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生的被尊重感、参与教学活动的愉悦感、课程收获的满足感等构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教师获得感、教师的教学体系鲜活化、教师的话语表达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思政课获得感培育目标、评价体系、培育体系,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
学生是思政课教育的核心,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获得感的强弱。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作为学生的被尊重感 尊师重教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理应受到尊重。同样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也要被重视。可以说,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否受到尊重,是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产生的首要条件。一般而言,学生被尊重感的忽视来自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不被尊重,没有或较少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探究问题和观察现象、分析事实真相的机会。
2)个性发展不被尊重,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新生
人类,其鲜明个性特征、个性差异和独特性的体现被忽视。
3)学生兴趣不被尊重,马克思主义关于尊重人们的兴趣大意概述为:个体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如何来决定今天干或明天要做的事呢?答案是可能随兴趣。
可见,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也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产生的前提。
参与教学活动的愉悦感 参与教学活动的愉悦感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快快乐乐地参与学习的体验。具体表现为两点。
一是所学思政课理论知识通俗化,将教学内容化解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并内化吸收,但注意不是庸俗、低俗和媚俗化,否则难以达到思政课的目的,即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就无法触及。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有教师纯粹为了愉悦而娱乐,如大讲荤段子、丑化文化、戏谑调侃英雄和杰出历史人物等,这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愉悦感,而且扭曲了“三观”,朦胧了学生正确价值判断的标准,动摇并可能瓦解国家社会价值标准及学生的精神信仰。
二是所学思政课方式方法的趣味化,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青年大学生,让其愉悦地获取思政营养。
课程收获的满足感 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给予听课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得到真实可感的结果。学生能否得到满足,该由本人来评判。教师即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学生是否得到了满足、收获了感悟,则取决于学生个体差异。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教师虽全身心地付出,但不一定能换回学生百分之百的收获,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它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多重变量的影响。但学生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是一致的,有多大的满足就会有多大的收获。
3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教师获得感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思政课课堂的主导,重视教师获得感,教师就会更主动地履行教育职责,更精心地开展教育活动;若忽视教师的获得感,教师则会消极怠工,怠于行使职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获得感。从教师育人情怀的角度出发,教师获得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育人情怀与获得感交相呼应的社会价值体现,主要指教师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得到证明和确认;
2)教师育人情怀与获得感交相呼应的精神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事业的认同成就感;
3)教师育人情怀与获得感交相呼应的物质保障体现,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同样有物质的保障和追求的需要。
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实际发展的现状可知,教师队伍发展参差不齐,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源动力不足,教师获得感得不到满足,价值和意义得不到证明和确认。可以说,教师被学生和社会需要,让学生和社会离不开,其被需要感就会增强,获得感也就会随之增强。
基础因素:教师的教学体系鲜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础载体就是教学体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为了教学目标更有效,第一步是要实现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的转化;第二步是丰富教学体系,使其更鲜活化,能够多彩且生动地承载和传递思政课教學内容信息,为思政课师生主体课堂运用。但由于我国高校统一编写的教材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和学术性特点,各个高校在办学层次、生源和区域等方面的差异,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所有高校的学生,缺乏因层次、生源和区域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鲜活性。
关键因素:教师的话语表达 教师的话语表达是思政课通向获得感的阳光大道,若教师的话语表达不吸引人,就会成为思政课获得感的路障,学生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在线”状态,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话语表达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学科支撑、理论功底、职业认同和理论自信,取决于对教材精髓的把握、教学经验、接地气的新时代话语、吸引人的双向交流、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交集的思想。相反,教师的话离学生很遥远,话语缺乏说理性,便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话语表达取决于有没有触动学生内心的痛点。有教师讲课很卖力,也很符合课程的要求,但就是激不起学生兴趣,原因在于这些话语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教师话语表达取决于有没有与时代和教育对象同步,有些思政课教师对新生事物有抵触情绪,忽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的话语表达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对教师话语抵触,最终导致育人情怀缺失、亲和力缺位。
4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培育体系构建
目标定位:主体导航、立德树人和“八统一”
1)导航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主体需要,把握学生成长脉络。找准学生成长的规律与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兴趣爱好。生在富起来、长在强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大部分为“00”后,其身上有较强的时代成长烙印,有鲜明的个性:需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自主化;创新性,即认为生活可以娱乐化、学习可以游戏化;实在性,即追求和处事上的理性化、务实化。新时代大学生有让人惊喜之处,他们有踏实的追求、爱学习的潜质等许多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量体裁衣式地把脉新时代大学生,因材施教式地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在沟通与交流中增强师生间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相互信任,建立思政课获得感的桥梁纽带。
2)实现课程改革创新“八统一”,达到师生思想情感交互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所谓“八统一”,是指: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统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集中体现和长期经验的系统总结,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为实现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达到理想的目标定位,要坚持将“八统一”落实在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中的内容传授、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纳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课后布置作业和教学反思,最终触及师生思想情感交互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评价体系:制度评价、定量评价和考核评价 构建思政课获得感培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表现在,课堂教学是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要实践载体,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检验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1)制度(校内外)等级性评价。制度(校内外)等级性评价指标为: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校内外第三方(专家督导)对课堂教学评价。这是现在高校一种常态做法,有大学生评教、同行听课评课、专家评教等方法,是测定、分析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一步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的思政课获得感评价,获得感随评价综合形成任课教师分数高低而变化,分数越高,表明效果越好,获得感也会越高。
2)学习分析技术的定量评价,显性与隐性获得感相统一的评价。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问卷星、学习通等移动学习平台中的教与学的数据,构建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等显性指标和教学内容喜好率、教师对学生精准指导率、自主学习率、能力获得率等入脑入心隐性指标。以上隐、显性指标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志,可以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教学和定量评价,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也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精准定位,促进教学反思有效进行,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3)学生成绩考核性评价。学生成绩考核性评价包括授课期间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性评价。其中授课期间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内容有到课率、课后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内容比较多,要有学生助教参与或班委参与完成。如考勤一项,虽大多在课前均完成,但要做到尽善尽美,整个授课过程都需要关注学生动向。思政课属于公共课,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参与授课学生数量比较多,仅仅依靠教师来处理会浪费大量时间。期末考试性评价,内容是关键,不能流于形式,要采用闭卷形式,依据思政课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思政理论体系,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运用知识实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检验学生“三观”正确性、能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获得感有无和高低等。
思政课获得感需要多方位评价体系形成,评价不仅包括考核评价分数、教师的自我感受等,而且要倾听学生心声,研判学生需要,了解学生反馈,感受学生态度,关注学生成长以及思考社会需求等,需要全校联动。
培育路径:六大理论创新点和“三进制”原则、教学模式及教师队伍
1)以六大理论创新点为基,“三进”制原则制衡师生供需。所谓六大理论创新点,指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新阶段和新使命。六大理论创新点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融会贯通,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供给与需求是否协调,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是否入脑入心和受益终身。实现短期获得感知识要素与长期获得感信仰要素的统一,思政课获得感是直接性获得感和间接性获得感的有机统一,即思政课知识理论要素与信仰观念要素的统一。
2)铸魂育人为导航,完善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对分课堂、蓝墨云班课、学习通、MOOC等先进教学APP或平台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依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与需求,结合思政课课程特色,形成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分析能力。以问题为引子,激起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根源,在解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过程中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情感共鸣,师生共同参与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增强师生获得感。以学生专业为载体,拓宽课程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主路径,要牢牢抓住这一主要陣地,才有思政课的获得感。同时,要增强学生思政课参与感的实践体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其课堂的有益补充,是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抓手。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渠道,吸引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转化。
3)教师主导地位为导向,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①教师教学素养建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思政理论入脑的向导,是思政理论传播者与开拓者,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是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让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的关键要素。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主要表现在教学艺术、教学魅力、教学创造力等。为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要求教师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吸引学生,利用“00”后“网络新生人类”的特点,采用学生喜欢的APP,吸引学生沉浸于参与课堂教学的欢乐之中,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养等;提升授课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先进性,通过教师的娓娓道来,使学生折服其思想的智慧、思想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成为真正吸引学生的真经。教师在展示人格、语言、理论、情感等魅力中产生师生间的认同感。通过校内校外联动、课堂上下联动、理论教材与地方特色实践教材联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联动等更具创造力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具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参与学习。
②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
首先明确教师地位,如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书育人中辛勤的园丁,通过思政课教师努力,让学生成长成才,桃李满天下,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赞扬,等等。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播者,是新时代国家培养青年大学生人才不可或缺的强劲队伍。简而言之,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的需要即学生需要,如果教师不被学生需要,就没有办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二是被社会认可的需要,教师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教书育人效果需要社会检验。当所教学生小有成就,当若干年后学生想起教师的种种好,当教师的话语对学生人生产生有利影响甚至扭转其人生轨迹时,当社会有更多良性反馈时,教师被需要感油然而生,获得感也就随之上升。
其次,激发教师育人情怀。教师育人情怀主要体现为教师对事业的认同成就感,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教师若缺乏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师生获得感的满足就无法涉及。
5 结语
新時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培育,首先应明确获得感的内涵和剖析影响因素,然后构建获得感培育体系:主体导航、立德树人和“八统一”的目标定位;制度评价、定量评价和考核评价等形成的评价体系;六大理论创新点和“三进”制原则、教学模式及教师队伍培育路径。思政课教和学过程,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肩负起新时代新责任与使命,领悟思政课获得感的真谛,于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2-10(1).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8.
[5]邵雅利.习近平“人民获得感思想”的深刻意蕴与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17(9):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