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楠
【摘 要】目的 探究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研究样本为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录的102例母婴,依据产科护理方案将母婴均等分为5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51例实验组(母婴床旁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度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最终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妇在各个维度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度评分、护理满意度的指标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加强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应用价值
母婴床旁护理主要是指在“母婴同室”的理念下,产科护理人员为孕妇、婴儿带来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加强产妇对各项护理技能的掌握,使产妇快速适应母亲的角色。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母婴床旁护理具有增进母婴感情、产妇快速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等优势,从而提高整体的产科护理质量[1]。本文主要以我院收录的102例母婴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母婴床旁护理在整个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报道数据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样本为我院近1年收治的102例产妇,在收集产妇资料数据时,排除妊娠合并症、不良分娩结局、婴儿先天性疾病、产妇重大脏器官障碍、不愿加入到此次对比研究、资料残缺、中途退出的样本数据。将102例产妇按照1:1的比例分为51例对照组、51例实验组,对照组年龄分布在24-33岁,平均年龄(28.12±3.47)岁,剖宫产20例、自然分娩31例,实验组年龄分布在23-34岁,平均年龄(28.23±3.51)岁,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具有相似性(P<0.05),符合临床对比实验的需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指护理人员每天定期开展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身体健康检查、脐部护理等措施,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母婴床旁护理,本文主要对实验组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首先,产科护理人员应该应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告知产妇母婴同室的重要性,并向产妇讲述母乳喂养的正确技巧,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2]。其次,产科护理人员在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后,应在产妇的床边完成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脐部护理等工作,在演示结束后应指导产妇实际动手操作,并明确相关的注意事项,例如,新生儿沐浴中,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需要使用新生儿专用盆,并且要明确具体的沐浴顺序,在沐浴结束后,用棉签蘸取脐带护理液进行脐部护理,确保其干燥整洁性,而在新生儿抚触环节中,需要事先温暖双手,并在新生儿各部位进行有技巧的抚摸,通过理论宣教以及实践操作,加强家属对新生儿护理保健知识的掌握。最后,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产妇在自主照顾新生儿时,心理会出现紧张、焦虑感,这时产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向其讲述新生儿护理知识,同时应给予产妇更多的关怀与鼓励,从而树立产妇的护理信心。
1.3观察指标
①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度评分:主要从母乳喂养、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等方面进行分析,评分量表为科室自制,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度越佳。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法,依据问卷结果将其划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3处理本文资料数据,此次指标显示为计量资料(t检验、±标准差)、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证明组间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
实验组母乳喂养、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等知识掌握度评分为(92.18±3.42)分、(90.09±2.98)分、(92.11±3.48)分、(93.21±3.78)分,对照组母乳喂养、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等知识掌握度评分为(80.11±3.25)分、(78.67±3.12)分、(81.16±3.49)分、(83.26±3.61)分,实验组数值更优(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无不满意例数,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存在7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86.27%,实验组数值更高(P<0.05)。
3.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秉承着“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母婴分离的护理原则,通过床旁照護使产妇学到新生儿沐浴、母乳喂养、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等护理技巧,提高产妇对产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本文采用常规护理与母婴床旁护理的对比实验,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母婴床旁护理的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婧嘉.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9):1162-1164.
[2]宋婷.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9,4(1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