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翰林
摘 要:本文将主要通过对《都达尔》这首民族音乐风格的萨克斯管改编的独奏曲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能够加深更多热爱民族音乐的萨克斯管演奏者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也可以对于演奏者在演绎民族民歌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这首哈萨克民族的民歌是在我国国内传唱度比较高的一首民族歌曲。通过分析这首乐曲,可以使演奏者对于如何使用萨克斯管演奏具有哈萨克民族音乐风格特色的作品产生更加清晰、透彻的理解。基于郭钢教授对哈萨克民族音乐特色多年的研究与理解,将这首哈萨克民族民歌改编成了一首全新的萨克斯管独奏作品。郭钢教授对于哈萨克民族音乐的理解与改编作品时所使用的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学习的。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语言等方面的详细分析以及对演奏技巧实践过程的剖析和研究,可以加深演奏者对于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的创作动机和个性化的音乐特征的理解,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作曲家创作时,想要表达的作品所包含的内在情感,也为他人研究郭钢教授的作品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萨克斯管;哈萨克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民族音乐特点
哈萨克民族的传统音乐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按照哈萨克民族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个部分。
哈萨克族民间器乐曲作品统称为“奎衣”,将不同乐器演奏的器乐作品在“奎”前面冠以乐器名称,比如冬不拉弹奏的器乐曲被人们称为“冬不拉奎”等。哈萨克族“冬不拉奎”的曲目数量繁多,大致有200多首作品。
冬不拉器乐曲的节奏类型将八分符点音符在乐曲中大量的运用。哈萨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弹弦类乐器就是冬不拉。可以独奏、合奏和伴奏。
“安”在哈萨克民间音乐中泛指“旋律”。“安”的作品又分为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两种,根据作品的唱词、社会功能以及演唱场合等可以按照民族传统分为牧歌、情歌、宗教歌等等。
哈萨克民族的传统音乐完美的融合了欧洲音乐体系与东亚音乐体系。比如运用七声音阶较多的哈萨克族民歌,五声性特征有时却在旋律进行中出现;哈萨克族民歌和器乐曲常用do、sol、re、la为主音的四种调式;常用展开和重复模进的音乐旋律表现手法,旋律运动形态和结构原则与欧洲音乐体系相似;
“黑走马”是新疆哈萨克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周吉先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一书中对黑走马舞的音乐形态做出了解析:“即以两句完整的旋律为基础进行的各种加花变奏,每小节内清晰的两个重音与舞蹈的动作、步伐紧密相扣……”。①“黑走马”的音乐节奏型较为明显。综上所述,最早出现的“黑走马”音乐形态是通过器乐曲的形式而来。
哈萨克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哈萨克民族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展现出作曲家十足的音乐功底和超前灵动的思想性特征。在哈萨克民族宽广而又多变的民族音乐当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哈萨克民族在当地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民族生活氛围。
第二章 萨克斯管独奏曲《都达尔》音乐作品分析
第一节 《都达尔》音乐作品创作背景
《都达尔和玛利亚》的作者姓名玛利亚·贾格尔,原名瑞根娜·玛利亚·叶戈尔娜,1887年生于现今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市,1950年卒于库尔嘎勒金县。1945年他荣获哈萨克斯坦人民艺术家称号。歌曲讲述的是一位哈萨克民族青年伊万都达尔与一位年轻的俄罗斯姑娘两人苦苦相恋的爱情故事。这首歌于三十年代初传入我国新疆的哈萨克族地区,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作曲家王洛宾一生致力于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被世人称为“西部歌王”。他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9年时,于青海昆仑中学当音乐教师的王洛宾得知了众多的哈萨克族人越过了祁连山来到了青海的消息,他找到了当时哈萨克族人中的“阿肯”,在交流过程中,王洛宾接触到了这首民歌作品《都达尔-哎》。在他接触到的哈萨克族民歌当中,唱词内容不仅仅是歌唱欢乐,同时也会有内容悲伤的唱词作品。王洛宾为了使《都达尔》这首音乐作品唱词内容不再过于伤感。他决定重新为这首哈萨克族民歌编写歌词,并将之整理改编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经典传唱作品《都达尔和玛利亚》又名《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经过王洛宾改编后的《都达尔与玛利亚》被当时的凤凰影业公司所拍摄的电影作品《小城之春》选为电影主题曲,当人们听着、唱着这首歌曲的时候,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丝安慰和快乐的同时,也会越发的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 萨克斯管獨奏曲《都达尔》作品结构分析
萨克斯管独奏曲《都达尔》的主题旋律部分运用了民歌《都达尔》的主旋律,主题部分与《都达尔和玛利亚》有明显区别。
两首乐曲在乐曲起始部分的主题旋律中的第二小节与第四小节有细微的变化与改动。《都达尔》乐谱的主题旋律部分第二小节处运用了小二度前后同音反复的音乐表现手法,而《都达尔和玛利亚》在乐谱的同一位置处则运用了旋律上行下行的变化。王洛宾运用了细微的单音变化,将原乐句的下行小二度转化为上行大二度。在《都达尔》乐曲主题旋律部分的第四小节处的后两个八分音符上选择运用了小三度的音程变化,而《都达尔和玛利亚》作品则在同一位置处将原民歌作品中的小三度音程换为小二度音程。王洛宾改编创作的《都达尔和玛利亚》在主题旋律部分采用细微的音程变化,使得作品不失原作品音乐特色的情况下,为乐曲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音乐色彩。
两首乐曲中间部分同一位置的旋律也有所变化,哈萨克民歌《都达尔》在第13小节处的前三个八分音符运用了同音演唱的表现手法,第四个八分音符与第三个音符的行进运用了大二度的音程变化。在第14小节处也运用了同样的表现手法,最后的第3、4个八分音符行进运用了小三度的音程变化使得原民歌乐曲的旋律更为平稳的进行。
而王洛宾的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在相同的两个位置则运用了旋律上行与下行不断变化的表现手法。使得乐曲的旋律更为鲜明,且更能深入人心。在《都达尔》这部萨克斯管独奏作品中,作者选用了高音萨克斯管,它的音色较为明亮,适合于哈萨克族高亢、明亮、细腻的民族歌唱风格,凸显出了在大草原辽阔的情景。作者在创作时既需要捕捉民族风格的特点,又要发挥西洋乐器的演奏特点。使得西洋乐器与民族风格巧妙合璧。作者运用了大量加花、颤音、模进、滑音等演奏手法,这样的创作使得作品不失原有的民歌艺术特色,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创新魅力,独奏曲的第一段为主题部分,在最后结尾处第41小节处开始进行了变奏,直至第50小节。在音乐旋律上更具有哈萨克族的音乐特色。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装饰音的演奏手法来体现民族风格。
乐曲最后10小节,萨克斯管演奏第一个颤音符号为上方小二度,演奏第二个为上方大二度,最后三小节为哈萨克族典型的音乐旋律特点。(见谱例3)
小三度音程接小二度主音结束,萨克斯管在这里演奏时运用滑音演奏法来模仿冬不拉弹奏的抹音弹奏技法。使装饰音和下滑音的特殊演奏法更能够表现出哈萨克族的音乐韵味。在谱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既运用了民歌的主旋律,又使用了萨克斯管的现代演奏技巧,使得乐曲更加通俗、流畅。并在A乐段结束句中,选用了哈萨克族典型的音乐旋律和装饰音结束第一乐段。
作品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冬不拉与乐队作为伴奏形式引入主旋律,使得哈萨克音乐风格特色更加浓郁。作者在发展乐段选用了哈萨克族经典的“黑走马”节奏型的旋律动机进入,然后用萨克斯管高音区来模仿冬不拉高音区弹拨演奏法的音色。这里运用断奏吐音法。这种快速吐音连接演奏法与伴奏声部相结合更能够体现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吊羊”等欢乐的场景。使乐曲始终保持哈萨克音乐风格。
运用同音反复以及大量符点八分音符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的旋律更加深入人心,展开部分中转换了演奏技法,大量的两连一吐的三连音和音阶上行不断变化的手法进行到最高音以后,逐渐下行,并且回到音乐作品旋律的主音上,此乐段运用了大量的符点音符与急促的三连音演奏相结合,最大化的运用萨克斯管来模仿演奏哈萨克民族音乐特色当中的黑走马音乐特色(见谱例4)。
随着乐曲进行至再现部分,作者采用了重复模进的手法进行创作,再现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十六分符点音符的音乐变奏,使作品不失原曲民族音乐特色特点的同时,也增添了许多创新感。结尾段运用了一次八分符点音乐的节奏变化,区别于起始部分的呈示部旋律,给乐曲的结尾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音乐色彩。
由谱例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A-B-A三段体式的曲式结构。作品展开部分的音乐节奏变化,使乐曲进入了整体作品的展开部分,作品展开部分的演奏表现手法明显的区别于作品的呈示部分。此乐段运用了哈萨克民族音乐当中的“黑走马”音乐特点,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哈萨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音乐画面。主题旋律的再现部分开始,预示着作品主题旋律的再现。结尾部分运用了符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变化,使作品的结束部分平缓而有力。运用长音来预示全曲的结束。
总结
本文对于这首哈萨克民族音乐风格萨克斯管独奏曲的深入了解与分析,证实了《都达尔》为玛利亚·贾格尔的原创作品,通过将这首乐曲与原民歌版本谱例以及王洛宾版本的谱例进行了分析对比,从演奏技法上以及实践演奏过程中的演奏经验,总结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依然是根据原民歌的音乐元素特点进行创作的。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本人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本人应深入到哈萨克民族当地去了解哈萨克族的民俗、民风。大量的去欣赏当地的民族风格乐曲。通过自身对于哈萨克民族风格乐曲的理解,才能切身的体会到郭钢教授在改编《都达尔》时,对于改编民族乐曲的独到见解。深入哈萨克族当地,有利于自己在演奏过程中对于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对于郭钢教授在改编这首民族歌曲时所使用的改编技巧,也是本人此次论文研究的价值所在。作者将西洋萨克斯管专业的演奏技巧与我国原生态音乐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在音乐创作中极其重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性音乐素材的挖掘和梳理运用,这种音乐创作的严谨性不但为我们带来了繁多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经典作品,更为很多中国的作曲创作开阔了新的视野和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娇娇.新疆哈萨克族“黑走马”音乐的变迁[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12:30-34.
[2]丁晓莉.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25:84-87.
[3]阿达里·玛汗.用命运吟唱—哈萨克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J].昌吉師专学报,1999,01:51-52.
[4]黄良全.追求遥远的美丽和爱情-《在那遥远的地方》赏析[J].职大学报,2012,05:51-53.
[5]鲁承.《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怎样产生的[J].中国音乐,1994,02:06-07.
[6]李国顺.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艺术魅力[J].大众文艺,2014,11:159.
[7]屈梦雪.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萨克斯管作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8]方娜.王洛宾歌词的文化解读[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