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备了制造可以吹奏完整音阶的乐器。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先秦音乐文化的发达。中国的音乐思想自遥远的古代起便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近几年,国家也格外重视对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重拾与提升。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出去,如何发挥音乐文化的影响作用则值得我们仔细考量。
关键词:中国音乐文化;渗透;影响
一、光明来自东方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光明来自东方”,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维度来看待中西音乐之间的交流,这句古希腊谚语无疑是很贴切的。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深受阿拉伯-中东音乐文化的影响,而阿拉伯-中东音乐文化又与中亚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游历西地,西游昆仑,曾与王母对唱于昆仑,有学者认为,这里指的“西地”极有可能就是西域乃至中亚地区。也就是说早在周穆王时期我国音乐就已经对西域中亚地区的音乐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说周穆王的传说仅仅是一种可能,那么13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中国音乐的传播就有了确凿的证据了。马可波罗受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视,在中国任职17年,游历中国许多地区。编撰了《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对于元朝宫廷和汉族社会若干音乐活动和习俗进行了详细介绍,引起了欧洲的广大反响。17、18世纪西方的传教士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他们在向中国人展示了西洋音乐成果的同时也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入了西方。例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法国传教士钱德明还对李光地编撰的《古乐经传》进行研究并且翻译成法文,传播至西方的法国。《古乐经传》流传入西洋之后引起了广大西洋学术界的反响,卢梭、拉莫等人都曾经围绕《古乐经传》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他们都对中国的音阶体系、乐律体系与中国的音乐思想,记谱方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见中国音乐文化对于西方音乐元素的影响历史久远,意义重大。
二、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在西洋音乐的创作体系当中,随处充斥着对于东方音乐的汲取采集,例如取材于中国民间艺术的西方音乐《中国花鼓》,这是一部以中国传统花鼓艺术为题材的小提琴音乐小品。克莱斯勒创作《中国花鼓》时并未来过中国,他曾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欣赏过中国华侨表演的“华埠音乐”,从中国艺人敲打花鼓的演奏中受到感动,创作了《中国花鼓》。《中国花鼓》以花鼓的前奏,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以小提琴和钢琴营造出锣鼓喧天般欢乐喜庆的气氛,创造性地表现了中国风情,听起来别具中国风格。此曲以优美丰润、清新舒爽、富于变幻的音乐风格和典型的、浓郁的中国韵味,成为中西方小提琴演奏家都钟爱的曲目之一。还有勋伯格创作的,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西方音乐《无伴奏合唱歌曲》、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五首东方歌曲》、马勒的《大地之歌》第7首选取了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作为歌词。此外还有取材中国曲调的西方音乐作品,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其创作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中国舞曲》里,以短笛模仿中国传统竹笛的音响效果。如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采用了中国民歌的曲调,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歌剧《图兰朵》本身也是一个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歌剧,讲述的是中国公主招亲的故事,在人物服装上模仿中国古代的服饰,在音乐中更是充斥着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民歌《茉莉花》柳儿的咏叹调《听我说,主人》、三位大臣的《我在湖南有个家》、《庆典的音调》等乐段中都有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运用,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国音乐对于西方以及西域中亚,中东阿拉伯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历史悠久,意义深远。
三、弘扬传统,借助外交软实力
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音乐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是广大音乐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面临着数百年屈辱历史遗留下的“文化自信”缺失。面临着西洋音乐元素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如何将先人的财富流传下去,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领世界的优秀历史传承下去,如何在汲取外来音乐元素的同时,不丧失自己的根本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孟子所言“人言不如人声入人深也”就是告诉我们音乐艺术在传播过程当中的重要影响价值与教育价值。音乐文化的向外渗透,可以作为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借助中国音乐对于世界影响,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以音乐艺术为支撑点,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近几年来中央民族乐团上演了一大批优秀的原创民族音乐。为海内外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中央民族乐团先后推出《泱泱国风》、《国风绕梁》等大型民族音乐品牌作品,受到全世界观众的欢迎与好评。2015年12月,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公演,《华盛顿邮报》以整版篇幅刊载,报道指出:“中央民族乐团在打一场战役,这是一场试图把青少年吸引到传统文化艺术殿堂来的战役。”演出结束后,肯尼迪艺术中心的副总经理专门来到后台找到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先生,请求将《又见国乐》演出海报贴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的展览墙上。同样,2016年在哥伦比亚国家大剧院,《又见国乐》的海报也贴在了那里,它彰显着当代民族音乐家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民族音乐,代表着国家声音与国家形象,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地了解中国声音,喜欢中国故事,将中国故事说予世界是新时代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中国音乐元素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西方音乐体系的形成以及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传说中的周穆王到中国的隋唐时代再到从李光地的《古乐经传》,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于外交软实力的重视与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音乐。这是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总体发展的一种认可。而将音乐文化进一步的传播开来,提升中国音乐文化的世界话语权则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简介:鲍忠孝(1987.4-)男,汉族,浙江平阳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师,助教职称,硕士学位,专业:音乐表演,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