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辉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2-3783(2020)08-0228-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疾病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医务人员如何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断满足社会需要,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同时又能架构自己新知识与技术体系,实现人生价值,是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老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明显落后了,需要在各方面做出改进。
1专业技术基本功的练习仍然是重要的基石
医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作为一个医生,专业技术是立足之本,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技术是医疗工作的基础,必须脚踏实地的不断练习,才能掌握扎实全面的技能。尤其是最开始工作的5-8年,社会关系相对简单,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如果能跟随科室里不同的上级医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学习他们在处理病人上的优点,摒弃其不足之处,掌握更多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处理疑难问题时才会游刃有余。现在的问题是,各大医院过分强调科研、文章和课题,近期的数据显示,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发论文的科研经费成本、发表费每年超300亿元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发文章而发文章,而且频频爆出数据造假等等问题,与此同时,临床医生将过多的时间用于科研或者论文,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练习,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机会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医患矛盾的风险。所幸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相信很快会得到纠正。
2重视多层次的进修学习
无论在哪个级别的医院,工作5-8年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打牢了,本科室的技术也基本上掌握了后,都应该到本专业水平更好的上级或者同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到一年时间,学习别人更先进的东西,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千万别学井底之蛙,夜郎自大,以为自己就是当地最大最好的医院,已经做的最好了,需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时候走出去看看肯定会有收获。有机会能争取早点去国外的大医院学习一到两年更好。
3培养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的习惯
每年抽出时间参加至少一到两次国际或者国内的本专业的高质量的新技术新进展会议,积极参与各种全国性的讲座发言,多和通行交流沟通,多向前辈高人请教,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学以致用,始终保持专业技术水平在本专业的最前沿。
4.加强人文修养的培养
很多医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单纯追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医学模式下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缺一不可。当前的医患矛盾越来越多,调查发现,在医患纠纷中,70%以上不是因为业务技术问题导致的,而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造成的[1]。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谐的医患沟通,人际互动等人文素质。所以医护人员如果多一些人文修养,更注重医疗工作中的沟通和交流技巧,对工作会有更多帮助。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纷繁复杂的医患关系,这些都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极大压力。调查发现,60%以上的医务人员经常感到躯体不适,30%以上经常或一直自觉处于强迫、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应急状态[2]。有研究表明医生各年龄段的平均预期寿命均低于当地 居民,随年龄增长医生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当地居民的幅度也在增大[3]。总体来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务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积极寻求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调整自己,合理减压,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学会有效缓解和释放压力,学会自我关怀和自我调整,避免情绪失控引起医疗失误和医患纠纷。建议学习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比如短时间的冥想、正念呼吸、正念身體扫描等,对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
6.培养健身的习惯
近年来年轻医生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之外,缺乏身体锻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太多,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运动习惯的培养,身体素质普遍不高。作为医生,更加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健身的习惯,每周抽出3-5天时间规律运动,比如游泳、跑步、打球、瑜伽等。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灵活性、适应性等,也是释放压力和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法[4]。这次新冠疫情中冲锋陷阵的钟南山院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八十四岁高龄还能精神饱满的工作在抗疫第一线,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锻炼。
7.重视营养学知识的学习
不懂营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都和营养失调有关,有些是营养过剩,也有些是营养缺乏[5]。发达国家很多年前就把营养治疗作为了一线治疗[6],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重视。一个好医生,除了会开刀和用药处理疑难杂症,如果能配合使用营养调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
现代医学以疾病为中心,专业越分越细,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应该借鉴传统中医的理念,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从人的整体出发,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疾病对个体的生理机能所造成的影响[7],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整合,针对病因进行全面干预,恢复个体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平衡,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控制疾病的症状和表现。
9.培养协调工作和家庭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家庭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工作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学会把工作和家庭分开,工作中不愉快的事情不要带到家里,家庭里不愉快的经历不要带动工作中,以免影响到工作造成失误。在美国很多医生甚至在选择对象时都会考虑到以后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有些甚至会因此而调整工作岗位或者换专业,以免日后出现工作家庭不能兼顾的问题。
10.学会文献和工具的使用,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很多知识3-5年就会更新一次[8],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如果不注意看相关领域的文献或者出席相关领域的新进展会议,就会落后。我在美国访学时发现他们的医生手上都带着PAD,遇到疑难的问题,随时上网查询相关的文献,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案。想做一名好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始终能为病人提供目前最优的治疗方案。
11.培养临床科研能力
只会开刀的医生是匠人,会治病还会做科研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很多医生不喜欢做基础研究,觉得费时间而且没有兴趣,这个可以理解。临床医生可以发挥临床的优势,多做临床研究,对临床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和促进。
12.培养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这次新冠疫情再一次充分证明了医务人员职业的崇高和伟大!当一次次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辛勤和汗水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时,当一次次面对病人和家属感激和赞许的目光时,这种自豪和荣誉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才能时刻保持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不会退缩和妥协。
继续医学教育改革要从培养单一技术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培养出技术过硬、品行优良、身心健康的符合未来国际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乔文达,张宏伟.论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医护人员继续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6):7-9.
[2] 涂玲,张新庆,任南,等.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30(7):44-46.
[3] 郑平,石荣光.唐山市区及区级以上医院医生寿命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02(03)
[4] 沈晓明“.健康第一”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N].文汇报,200
[5] White JV, Guenter P, Jensen G,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haracteristics recommend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adult malnutrition (undernutrition).J Acad Nutr Diet 2012;112:730–8. - PubMed
[6] Cooper C, Brierley ER, Burden ST.Improving adherence to a care plan generated from the 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Eur J Clin Nutr 2013;67:174–9. – PubMed
[7] 樊代明.整合醫学教育之我见[J].医学争鸣,2018,9(1):1-8.
[8] AlexScott, Ludvig J Backman, Cathy Speed. Tendinopathy: Updateon Pathophysiology.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5 Nov;45(11):8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