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呢喃
摘 要:从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复制与影像艺术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这一点,“何为艺术?”这一问题的解释变得尤为必要。精致,细腻已经不再是艺术品艺术性的原因,艺术品背后的语境与意义才应该是需要被人们理解阐释的重点。对于社会而言,美术馆的存在价值在于向公众提供艺术展示空间,帮助公众更好的理解艺术。美术馆对于艺术品的阐释十分必要,美术馆所应该扮演的介绍并不是意义的赋予者,而是引导者。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语境;传播
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美术馆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但对于我国美术馆,美术馆教育职能体系仍处在建设阶段。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社会背景下,观众对于艺术的欣赏视角变得多元,艺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也愈发成为艺术本身的重要环节。
在社会学的观念中有“社会网络”的概念,社会学家常使用“社会网络”去表达个体间相互连接的模式,霍华德·贝克(Howard S Becker)关于“艺术界”的概念事实上也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表现了艺术家、分配者、辅助人员以及观众之间的相互联系,个体之间有着密集的关系网络。“艺术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个体的作品。与之相反,艺术是一种集体活动的产物,是很多人一起行动的产物。①”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渗透(media-satursted)的时代中,在当今的艺术生态中,艺术网络的重要性愈加重要,艺术家,观众,艺术品,艺术机构之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影响。
1 策展人对于审美引导的重要性
策展人(Curator)在当今的西方艺术格局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博物馆经历了一场革命,在20世纪上半页现代艺术的展示多以各自未战,无论是美术馆或是博物馆,均以传统艺术的展示为主,当时的艺术展览同样也是以美术馆或是博物馆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并未介入进来,在20世纪70年代,“独立策展人”的概念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艺术展览的被“策划”状态才真正的开始。当下的时代,用艺术介入社会现实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发展趋向,并且愈加明显,而这样的一个时代便是一个策展人活跃的时代。
策展人可以被看做是將作品与社会相连并且促进观众“移情”反映的媒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策展人的出现把原先局限于艺术范围“象牙塔”或者沙龙之内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家们带入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对于观众而言,进入美术馆以后的感知处于一个被动状态,并且在下意识中会形成一中既定的“艺术思维”,而引导这些并且站在主动方向的除了美术馆本身,策展人是重要的因素。
对于普通公立美术馆与民营美术馆,策展人都是游离在美术馆本身体系之外的,在公众的认知中也相对较为薄弱。让公众走人展览背后的故事固然是公共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但同样的,策展人在展览运作的时候将公众纳入展览规划的一部分同样是公共教育的一个良好的辅助形式,更多的以“观众为中心”来替代“作品为中心”,通过对展览内部的编排通过展览主题,展览前言,展品顺序等方面的掌控给予观众以艺术的引导,这种引导是隐藏于整个展览中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公共教育模式。
在现阶段艺术生态中艺术博物馆不断地将艺术品移开原来的位置,从而使得艺术品影响甚至是失去了原有的历史语境,背离了其原本语境艺术品的阐释就会产生偏移,艺术博物馆里一切古老的艺术品并非就是它们现在所呈现的样子,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不能为观众提供米诺斯的维纳斯的历史语境,那么这件作品的意义就会产生偏移。德·昆西说:“艺术品从原初确定的地方向某一艺术博物馆的转移,都意味着打断那种总是存在于天才的创造与社会、艺术与风俗、艺术与宗教、以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②一旦打破这种关联,对于观众与艺术品而言的感知就会产生偏差,而想要消减这种偏差所需要的就是艺术博物馆对艺术作品的正确阐释。美术馆固有的灯光,隔离以及对艺术品所设置的必要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观众直观理解艺术作品的障碍,而策展人的存在可以大幅度减少这种误差,从内部出发提供给观众更适合的欣赏视角。
2 从艺术语境的塑造方向开始的公共教育
对于社会而言,美术馆的存在价值在于向公众提供艺术展示空间,帮助公众更好的理解艺术。在关于公共教育的研究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经常举办展览的美术馆认为,为何精彩的展览观众来看,而观众又会抱怨没有好的展览并且不容易看懂。不成系统的展览,和以展览为“点”进行的公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使公众拥有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散点式的公共教育活动不具备知识性以及系统性,简单而言,相对独立的公共教育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观众对审美教育的需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是需要立足于美术馆本身系统化的艺术资源背景的。但如何去塑造一个完整的审美教育过程呢?要解决这个问题便不能在拘泥于实体的公共教育活动,从另外一个层面去实现美术馆所应有的引导价值。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蓬勃发展促使着艺术不断地革命进化,在现代的学术观点中对于“艺术”的概念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社会所影响。而对于当代艺术而言,社会属性愈加成为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一场艺术视角的嬗变而并非艺术形式的迭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艺术注定会拥有不同的视角,而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阐释,是让我们无限的去接近还原作品诞生时本身的文化与历史语境。
美术馆除了是一个艺术界自身呈现与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交流场所。对于美术馆而言其教育功能更多的处于一种剧场化空间,并非强硬的叠加在观众的思想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一种审美教育的引导作用而非强制塑造。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是观看与表现的结果,对绘画的理解与认识已经从解读、阐释转化为从自我出发的主动解读。美术馆所可以做到的引导作用,并非仅仅只是我们常见到的展览前言,展览手册所提供给观众的背景引导。
所谓观看,根据观看主体的差异,大抵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作品为主的杏园雅集式的传统观看模式,二是现代科技以视觉效果为主的观看方式,这种观看方式伴随20世纪的电子技术发展而普及。后者作为新时代科技的产物在信息传播的方面有着极高的推动力,对于知识与艺术概念的普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艺术直观地感知,美术馆的存在在于无限的缩小观看这一过程中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所谓公共教育,并不是生涩的教育活动组织,而是将艺术的思维植入公众的思维。艺术品的观看需要“艺术的观看”,需要站在艺术品的视角去体会其背后的思想,这是艺术区别于生活的一点,艺术品是由无数的生活碎片组成(无论是材质上还是思想上)但是组合起来被艺术家赋予了意义那么它就区别于日常生活。从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复制与影像艺术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这一点,“何为艺术?”这一问题的解释变得尤为必要。精致,细腻已经不再是艺术品艺术性的原因,艺术品背后的语境与意义才应该是需要被人们理解阐释的重点。美术馆对于艺术品的阐释十分必要,美术馆所应该扮演的介绍并不是意义的赋予者,而是引导者。
注释
①《艺术界》,[美]霍华德·S.贝克尔(Becker H.S.)卢文超译,译林出版社;第1版(2014.07.07).
②《英国浪漫派散文精选》辜正坤(编汇)[M].作家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龚梦旻.上海当代民营美术馆经营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2013.
[3]龚梦旻.资本还是资助——谈我国当下民营美术馆的主要经济来源[J].大众文艺,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