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他们是自封的道德大法官,口含天宪、显得大义凛然,显得十分勇敢,但又把自己置于绝对安全的位置,不承担任何风险与成本
陈凯歌电影《搜索》讲述过的故事:在一次体检后,公司白领叶蓝秋被查出患上淋巴癌晚期。之后她因为一起公交车不让座的事件,遭电视台节目曝光,成为全城热议的对象。本来照道理讲,让座只是情分,不是本分。此后,一通匿名电话又让叶蓝秋背负了“小三”之名。要自证清白很难,也很难找到暗中放箭的人……后叶蓝秋选择自杀。
有时候,生活比电影还要精彩。张玉环案中的一对苦命人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最佳“靶子”,因为攻击者收放自如、绝对安全。一些看上去一脸正义感的网络“批评家”指责张玉环前妻宋小女“表演过度”,推测她欲从张玉环即将得到的国家赔偿款中分一杯羹,即使宋小女公开表示不会要一分钱也未停嘴……这样的猜测与毒箭最为阴险,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自称导演的“陈剑”,但因为自己表演过度,自己反而被舆论掀翻了,也算是一种隐秘的正义了。
这些以戏谑、审判焦点事件当事人为“业”的人长期存在着。他们的行事风格是,专找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无权无势、无法为自己申辩的人“下嘴”,“下嘴”的姿势还特别优美,他们往往自称站在“大义”的制高点上,对当事人用放大镜看、用显微镜看,然后用夸张的语调大叫,你看,这个当事人这里不完美、那里有缺点,动机看起来很可疑,反转了、反转了。
他们是自封的道德大法官,口含天宪、显得大义凛然,显得十分勇敢,但又把自己置于绝对安全的位置,不承担任何风险与成本。他们有的是病态的表演型人格,有的只为追逐哗哗哗的流量。他们以道德为自己的外衣,但他们本身没有任何道德或伦理,整个灵魂显得非常丑陋与猥琐。
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是匿名的,往往还喜欢摆出一副实名开骂、勇者无惧的架势。表明身份,表明来头,表明与此事无关——表明身份和来头是为了更加出名、便于收割,例如蹭热度、挣流量;表明与此事无关,是突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公正性,取悦特定人群,树立光辉形象。
正如前面所说,他们尤其喜欢打着“大义”的大旗,用放大镜、显微镜扫描谩骂对象的所谓“人性污点”,将其贬到极致。那些理论、逻辑与“叙述”,仿佛煞有介事,但经不住仔细推敲。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作为很安全,那些当事人完全拿他们没有办法。而一旦“批评语境”不安全,他们就会聪明地保持沉默。所以,他们给出的表面叙事是“当事人不道德”,他们在伸张正义,但真实的逻辑是“当事人是弱势”,无从反击他们。
这正是应了一段话:他们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在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在愚蠢的时候才是真诚的。
说到底,一些所谓的敢言者与变色龙无异,其展开的“批评”就是一场猥琐的话语霸凌,欺负的就是老实人,不能进行言语反击的人。
道貌岸然的“批评家”们之所以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们握有下贱的绝招:欺软怕硬,只凌辱他们能凌辱的,遇到浑身长刺的、身上有警戒色的,他们会知趣地绕开。他们很有策略与技巧,在绝对安全时会现身、会实名,投出明枪;在不能确保绝对安全时,会匿名,射出暗箭。他们善于煽情,善于调动围观者的情绪,掀起舆论巨浪。
在公司里受宠的叶蓝秋自然不乏强者的风采,可是在舆情事件中,在风暴中,她只是一片弱小的叶子,她难以抵挡道义大棒、小三之帽;宋小女可以为了帮张玉环洗冤而多年不断申诉,大声说不,但在足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力的网络声浪面前,她一样会感到委屈和无力。在这些“批评家”眼里,这些焦点事件的当事人只是一枚枚软柿子,可以随便踩。踩完了,他们也就去寻找新的软柿子了。
这些“批评家”们制造的观点多是不值一驳的无稽之谈,但他们带出的声浪却是令人惊悚的。因为这样的声浪可以伤人,甚至可以杀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直播器的时代,“评论”事件当事人无疑具有正当性、必要性。“弱者”身份并不是免于批评过错的理由。但在一个正派社会里,正派“评论”规则始终强调的底线是:尊重事实,保持同理心,绝不胡说八道,绝不恃强凌弱。对这样的“批评家”,任何一个正派的人都应该站出来,对他们大声说不。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