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话语理论,从角色模式、叙事程序和语义方阵三个角度分析热播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总结出该剧通过叙事角色结构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左右并联式为主的叙述模式建构故事,进而造成故事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并最终从语义方阵角度得出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中国传统民间社会与官僚体制对立矛盾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长安十二时辰》;叙事语法;角色模式;叙事程序;语义方阵
叙事语法研究是叙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在研究叙事语法方面,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是最具代表性的。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解决了叙事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叙事话语的三个层面——表现层、中介层和内在层。运用格雷马斯叙事语法理论来阐释暑假大戏《长安十二时辰》,会对这部电视剧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一、《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角色模式分析
不同于中国,西方的叙事理论一直有重视故事的传统,而“角色”在很多结构主义理论家看来是作为故事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格雷马斯在分析叙事中不同“角色”作为行动者之间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概括出了角色模式这个很具影响力的概念。根据主要事件在故事中的功能关系,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提出了叙事性作品中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存在的三对角色模式。“这三对二元对立包括六种基本的角色,分别是:主体与客体,发出者与接收者,协助者与反对者。”[1]主体与客体这一对角色模式(在故事中一般由追求目标的角色和其所追求的目标构成这一模式),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张小敬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行动主体,而他消灭纵火组织保护长安百姓的目标就是客体。张小敬作为行动主体要完成其目标,就必须有某些人或者某种力量为其提供行动目标和对象以促使其行动,这些人或力量就构成了第二对角色模式——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种力量,在不同的叙述内容中发送者有着不同的表现(社会、思想、命运、理想等)。而接受者与主角一般来说是同一人。《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发送者相对比较复杂,既有将张小敬从牢狱中解救出来的李必与徐彬这样具体的人,也有主体所抱有的对长安守护者的执着与理念,还有摆脱牢狱之灾的欲望,而接收者是张小敬。该剧的主线就是建立在这两种角色模式关系之下的。但是如果只有这两个模式,故事显得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引入其他角色来干涉或促使主体的行动。这就构成了第三类角色——帮助者和反对者。在该剧中,帮助者包括张小敬的朋友,曾经的手下(不良人),还有其上司李必等。而反对者既有反派的狼卫、蚍蜉组织,也有争夺政治权力而忽视百姓生命的太子党和右相党。《长安十二时辰》剧情的递进正是靠这些助手与对头的不断加入,引发新的冲突,制造出悬念倍出、跌宕起伏的剧情。
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叙事程序及叙事模式
在分析角色模式基础上,再来分析《长安十二时辰》的表现层,即通过确定叙事程序来推理这部电视剧的叙事模式。研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可以从每一个故事中提取出他的基本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叙事结构。”[2]是否存在这样超越时空的一个结构是可以存疑的,但毫无疑问,一些故事是可以总结出相似的结构的,而叙事程序和叙事模式就是这种相似的结构。
对于故事的叙事模式,格雷马斯用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来表述,即 NP=F[S1 → (S2 ∩ OV) 和 NP= F[S1→(S2UOV)。在这个公式中,NP 是叙事模式,F 指代叙述功能,S1指代动作主体,S2表示状态主体,O代表客体,V是客体所具有的某种价值,[代表对动作的陈述,()代表对状态的陈述,→表示动作的方向,∩表示相斥的关系,U表示相容的关系。运用格雷马斯的这一公式分析《长安十二时辰》,可以得到该剧中最基本的两组叙事程序。张小敬追查与消灭纵火组织的过程是第一组叙事模式,叙事程序可概括为NP1=F[S1→(S2∩OV)。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张小敬,通过追查与破获纵火案来守护长安百姓,以尽一个士兵的职责。客体O是以龙波为中心的蚍蜉组织,其价值V是制度不公平而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态,张小敬与龙波的理念是相斥的。在这一程序中,张小敬排除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目标,消灭了纵火组织,保护了长安,这是一个主体命运改善的过程。
由此,可以提炼出《长安十二时辰》的基本叙事序列是左右并列叙事序列,即通过变换角度,一个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以形成互相对立的两个序列。这也是传统英雄救世神话的基本模式。根据格雷马斯的理论,该剧的叙事模式是一个完成型叙事模式,故事脉络大致如下:一是龙波准备火烧长安;二是龙波利用狼卫迷惑靖安司;三是张小敬被选中调查狼卫;四是张小敬在调查狼卫过程中发现幕后阴谋;五是龙波利用狼卫转移靖安司调查方向;六是张小敬找到真正线索;七是龙波再次利用何孚转移靖安司调查方向;八是张小敬再次找到线索;九是龙波计划接近完成;十是张小敬找到龙波破坏计划。具体而言,张小敬的行动过程是命运一步步改善的过程,张小敬由一个囚犯,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英雄;与之相对的是龙波的命运从一开始的幸运一步步恶化,最终走向灭亡。
三、《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语义方阵
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角色模式”和“语义方阵”而语义方阵在格里马斯的叙事体系中是所有意义产生的最基本组织。“它定义了个体和社会的存在本质,从而也就定义了符号性产品的生存条件。”[3]另外,格雷马斯在《论意义》中讨论了解释文本的矩阵模式,他指出有一个基本的语义轴存在于任何叙事作品的意义结构中:
S1←---------------------------------→S2
这对关系是二元对立关系,如果用颜色来代表的话,如果S1是黑,S2就是白,有这一对关系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另一对关系,即前者的对立项:
非S1←---------------------------------→非S2
这组对立项如果用颜色来代表的话,就是非黑与非白的对立。如果把两对矛盾项结合起来会得到一个最基本的语义方阵:(图1)。
这个符号方阵是动态化的,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故事的展开与发展就是以这种变化为基础的。“故事开始是为了解决一对X与Y的矛盾,但却由此派生引发出大量新的可能性,而当所有的可能性都出现了以后,便有了封闭的感觉。”[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对《长安十二时辰》角色模式、叙事程序以及语义方阵的分析,可以理清剧中人物的关系,挖掘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关于英雄救世的影视剧,故事借助主体的不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呈现为完成型叙事模式,凸显了平民英雄张小敬坚定的意志和伟大的情怀。在感叹张小敬拯救百姓的英雄悲剧命运外,也可以重新审视这部救世英雄故事的深层含义——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大众与整个官僚系统的对立。这一深层结构意义,体现了中国民间英雄原型的特点,这也是这部网剧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红霞,王琼.《灶神之妻》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J].宜宾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7–49.
[2]羅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4.
[3]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 [M]. 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0.
[4]罗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08.
[5]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203.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叙事学视角下西安故事的建构与外宣翻译研究 项目编号19JK0894。
作者简介:赵群(1986—),女,汉族,山西新绛县人,西京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