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词风

2020-08-13 11:39张启豪
北方文学 2020年11期

摘 要: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更是一代词宗,其词风虽以豪放闻名,却也颇具多样化倾向。本文对苏词之多样化风格进行探讨,首先简要介绍苏轼生平,而后分类解读苏词之多样化风格,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分析说明苏词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关键词:苏词;多样化风格;豪放;婉约;清旷

苏轼与同为豪放派主要代表的辛弃疾素有“苏辛”之并称,而词开豪放一派也是他对宋词发展的重要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的词风就拘泥于豪放派一格。苏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豪放时如“大江东去”,婉约时如“多情却被无情恼”,清旷时如“竹杖芒鞋轻胜马”,故本文主要将苏词分为豪放、婉约和清旷三种风格进行解析和探讨。

苏轼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豪放派苏词自然为人称道;而除此以外,苏轼有着坎坷的仕途和多舛的命运,这又孕育了苏词的婉约风格;最后,以洒脱豁达的人生观面对种种失意与挫折,苏词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旷风格。

一、豪迈奔放的豪放词风

苏词今存三百余首,其中占多数的是婉约清俊之作,而豪放疏狂之词虽不居多,却恰是苏词名动天下的关键。豪放派苏词追求壮美的风格、阔大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抒发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怀和抱负,是苏轼对唐五代以来浮艳绮丽词风最具颠覆力的挑战,也最能代表苏轼破旧立新的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苏轼凭借着豪放派苏词势不可挡的影响力突破了“诗尊词卑”“词为‘艳科”的传统文坛格局,使词蜕变成“自是一家”的抒情诗歌体,获得了独立于音乐之外的文学地位,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1]。

豪放派苏词之义,初见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上阕叙出猎之事,下阕抒报国之情,叙事雄健激昂,抒情淋漓酣畅,一举冲破北宋词坛“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浮华之风,连苏轼自己也因其有别于柳词风味而得意,曾称其“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是为豪放派苏词开山之作[2]。

《江城子》之后,豪放派苏词另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怀古抒情,以壮阔笔调抒写胸中块垒,表露了苏轼是时壮志长才备受压抑的郁郁愤慨之心。然而词中抒情主题虽沉郁忧愤,写景格调却豪壮慷慨,这与一般失意文人的满腹牢骚之作截然不同,更反映出苏轼人生末路不失英雄本色、身愈沉沦而心愈昂扬的旷达精神。全词声势磅礴、意境恢宏,透出令人心折的气度,是豪放派苏词中的千古绝唱[3]。

二、委婉含蓄的婉约词风

婉约的言情风格占据着当时北宋词坛的创作主流,所以婉约派苏词是苏词中的大多数。但婉约派苏词显示出苏轼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到的文学见解,与一般的婉约词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苏轼在继承传统婉约词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婉约派苏词洗脱了以往同类词的浓艳香泽和脂粉气息,詞风或含蓄幽咽,或清雅明丽,读来耳目一新。

婉约派苏词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表达悲伤时的委婉,这样的委婉不仅不会弱化悲伤本身,反而通过一种细腻的梳理方式将悲伤柔化,使其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吸收。如苏轼为亡妻所作的著名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虽然名为“记梦”,实际记叙梦境的只有下阕五句,大部分文字都在渲染哀婉的情绪氛围,为梦的发生提供了情感基础,也使得记梦五句成为悲情的具象化,更加凄切动人。而结尾三句落回现实,却又恍惚仍是梦境的延续,“明月夜,短松冈”以白描手法进一步具象化感伤情绪,使之宛如触目可见、触手可及,令人不觉泪下。

婉约派苏词中清新婉丽而脱俗的,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这首词最具特色之处便在于乐与哀两种情绪的交缠相生、节奏鲜明——上阕起于伤春将逝之哀愁,落于知春终归之安乐;下阕起于行人多情之喜乐,落于佳人无情之哀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与哀相得益彰,苏词婉约之美也由此而生[4]。

三、旷达超逸的清旷词风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素来为人所并称,然而辛词多沉郁慷慨,苏词则更旷逸超妙,二者的词风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而言,辛词的豪放更符合“豪放”一词的本义,而苏词中真正堪称“豪放”的词作(如本文所列之《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实属精而不多,更常见的是清旷之词。清旷不仅是苏词词风的特点,也是苏轼自己的一种人生境界,是苏轼的思想和哲学在他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反映,所以清旷词风在一定程度上与豪放词风和婉约词风有所重叠、有所融合。可以说,带有清旷风格的词作在苏词中比比皆是,只是一些词作的清旷之风相比豪放之风或婉约之风更为突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常被认为是豪放派苏词,但其中清旷意味殊为浓厚。这首词中,苏轼兼怀对仕途受挫的惆怅和对胞弟苏辙的思念,却没有沉陷在抑郁中,他以清冷笔调描写着皓月长空、斯人千里的孤寂落寞之景的同时,又用浪漫的想象构筑出清影照琼楼、千里共婵娟的旷远高妙之境,纵使事不遂意、情怀寥落,也不改他行文潇洒、处世豁达。全词意境清新、立意高远,情理交融而耐人寻味,是堪称空前绝后的中秋望月之作[5]。

《水调歌头》之清旷,是清多于旷,而苏词最典型的清旷之作则是旷多于清,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苏轼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表现了他身处逆境屡遭挫折却仍不以为意,洒然独行的旷达胸怀。上阕“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心境宁和则不为外物所扰的儒家哲学,下阕“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更进一步,步入心境宁和则外物随之宁和的佛家人生境界,全词充满哲理意蕴,引人深思。

四、苏词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苏轼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文学风格破旧立新的历史转折点。晚唐五代以来时局动荡、战乱仍频,文人失去了通过政治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多陷于痛苦和迷茫之中,只能寄情于都市繁华、烟花巷陌,宋词风格随之偏向绮丽和婉约。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局趋于稳定,经由仕途的上升通道得以恢复,耽溺于浮华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得以重建,社会政治价值的实现得以重获关注,豪放派词风自然随之崛起;另一方面商品经济持续繁荣,市民阶层兴盛,婉约派词风亦有其立足之地。苏轼生于婉约派大行其道之时,又一手开创了豪放派并一路见证其成长,因而得以一人兼擅豪放与婉约两派词风。

(二)个人原因

苏轼兼擅豪放与婉约词风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而他独具一格的清旷词风则是缘于他复杂多舛的人生际遇,以及由此而生的多元化思想。

苏轼一生经历以其仕途起落为主线,而以“乌台诗案”为转折点。“乌台诗案”中,他因反对朝廷正在实行的新法和他反对新法的诗词的社会影响力而获罪入狱,狱中濒临被判死刑的绝境,最终因宋太祖所立不杀士大夫之国策而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生命近乎被断送。以此为分界线,苏轼的思想和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

“乌台诗案”以前,苏词反映的是具体的政治忧患,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胸怀经世济民的远大政治理想,关注国家政事,关切民生疾苦,其思想倾向总体而言是积极入世的;“乌台诗案”以后,苏词反映的是宽广的人生忧患,苏轼的思想逐渐转向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尤其在两次被贬之后,苏轼希冀在宗教中寻求解脱,思想更向佛家靠拢,追求以平常心处世,终于练就超然世外的旷达心境。事实上,苏轼前期的词作主要是偏向豪放兼有婉约,清旷之风更多体现在他中后期的词作中,并且随着时间沉淀,其清旷之意愈趋真纯。

五、结语

本文针对苏词的多样化风格展开研究,以历史事实和具体作品为依据对苏词的多样化风格进行分类解读,并且分析了苏词多样化风格的形成原因。苏词的多样化风格是在社会历史背景与苏轼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

[3]李云海.苏词词风赏析——从两首《江城子》看苏轼词风[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4):78–79.

[4]彭文良.苏轼诗词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1–210.

[5]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288.

作者简介:张启豪(2000—),男,满族,吉林四平人,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