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萍
摘 要:图画应用题是文字应用题的基础,主要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现,在低段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图文应用题是数学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阶段,在现阶段培养学生解决图文应用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纯文字应用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没有意识到图画式应用题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基于此,本文就低年级图画式应用题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供一些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参考的原则,仅供参考。
关键词:低年级;儿童发展;图画式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6-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13
图画式应用题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制定的学习策略。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其重要意义却总是被教师忽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更加高效合理地利用图画式应用题。
一、低年级图画式应用题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图画式应用题的训练,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开始学会用抽象的符号来代表自己认知的事物。本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而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展开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中应用题自然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全,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应用题,会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并且接受。图画能够带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俗易懂。大部分学生在入小学前,接触的很多东西都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出来的,如果上小学一开始就用文字式应用题对其训练,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和排斥心理。
(二)符合学生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数学了解较少,对于其他科目也是一样。如果仅仅用文字来表述应用题,那么学生容易曲解甚至完全不理解题目的含义。因此使用图画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题目的含义,也比较符合学生之前的阅读习惯。另外,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对数学概念理解得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用图画应用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等运算规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利用图画开展应用题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图画式应用题主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现,这一类图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还不够成熟,色彩鲜艳,可爱活泼的图画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图画式应用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进行图画式应用题教学
(一)引导学生读懂题意
图画式应用题直观简单,能将题意直接明确地展示出来。但是对于缺乏了解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困难,容易产生误会,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理解训练。例如,在讲解用兔子示例的加法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图中内容。图中共有两堆兔子,一堆有四只,一堆有五只,大括号表示“一共”的意思,两堆兔子加起来一共有几只?此时教师不仅要解释数字,也要给他们解释在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标点符号的含义,否则学生容易曲解意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含义。在课堂上,当学生记忆图画式应用题各部分表达含义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题意,此时就可以采取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题意。教师不宜采用提问的方式,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课堂上是比较害羞的,并且如果是自己不擅长的学科,说错了答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发言,鼓励害羞的学生克服心理困难,也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听别人如何作答,检测自己的理解情况。长此以往,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为以后进行文字式应用题奠定了基础,又鼓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对于低年級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将数学课开展的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画式应用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师在讲述某一知识的时候,可以用图画式应用题作为导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猜测这道题的含义。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例如,有一道关于小汽车的应用题,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汽车模型作为教具,在课堂上直观展示图画式应用题,同时进行解读:一辆小汽车开过来,又有三辆小汽车开过来,那么一共有几辆?如果再开走一辆呢?图画式应用题是一种便于设置生动情境的教学素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由浅入深
图画式应用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如前面提到的兔子、小汽车等例题,其本质是加减法。在学生理解题意之后,教师一定要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意识到题目背后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将算式书写出来。四则运算法则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通过特定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区别。例如,在谈到“开走”“离开”“吃掉”“花掉”这一类词语时,一般要用到的是减法的运算法则,而用到“飞来”“多了”等一类词语时,一般指的是加法的运算法则。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背诵加减法口诀,一定程度上加强训练,这样可以节约计算时间,又能计算得准确。在小学二年级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了乘法口诀,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熟练掌握。法则与口诀是学生计算解决题目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区分与辨别,培养学生熟练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举一反三
低年级图画式应用题通常情况下内容会比较简单,本质都是四则运算。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其运算能力,不仅需要大量的运算训练,还需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以“兔子”举例的加减运算题目中,教师可以借助道具,通过增加兔子或者减少兔子来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当学生对其进行熟练掌握之后,教师还可以将兔子这一对象更换为小汽车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学生掌握图画式应用题背后的运算规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考身边的同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给学生留作业的时候换一种新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堂上所讲内容与运算法则进行出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也是鼓励教学的一种方式。
(五)培养综合能力
图画式应用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用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日后学业的发展。例如,在进行图画式应用题讲授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对图画展示的内容进行生动有趣的描述。如在“需要几辆大巴车”这样的题目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如下的描述:“假如我们班去郊游,班上有32个人,每辆大巴车可以坐10人,那我们租3辆大巴车够不够呢?不够的,还有两位同学被落下了,就不能去郊游了……”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更有利于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对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自己理解题目的含义,还需要能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其他人。这也是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图画式应用题可以借助道具来进行理解,例如小算盘、火柴棒等等。学生通过对于道具的操作,可以将具体操作与抽象的数学思维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问题探究意识。低年级的数学课要交给学生的内容是综合而多样的。情景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领导的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在进行图画式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
(六)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也要在教学方案的指引下进行差异化教学。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教师要照顾到每位学生。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按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为A类同学讲解较难的题目,或者给他们做文字式的应用题,检测图画式学习的情况如何;为B类学生讲解高于基础题一些水平的题目,这样有利于B类学生拔高,進入A类学生行列;对于C类学生来讲,就要多给他们讲解基本的口诀、法则运算,让他们多加练习,没有计算基础就无法做应用题,即使是图画式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才能给他们多讲些应用题,否则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学习没有成效就很难提起兴趣,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所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要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面对低年级学生的图画式应用题教学,教师既要理解图画式应用题的重要性,又要在讲授的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通过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培养综合能力和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这些途径来有效开展图画式应用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金朴.数学图画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贵州教育,2007(22).
[2]李飞.谈小学数学图文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