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集中式的云计算技术愈发无法满足终端侧“大连接,低时延,大带宽”的需求。云计算的发展进入到了下一个技术阶段——边缘云时代。
由于边缘云可以真正将云计算的范畴拓展至距离数据源头较近的地方,弥补传统架构的云计算在某些应用场景的不足,而受到运营商、网络设备企业、垂直行业服务商等厂商的追捧。然而,从边缘云概念的提出至今时间并不长,由于底层技术、应用场景、产业标准有待拓展和完善,还未能看到产业爆发的态势。那么,边缘云目前究竟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在哪个时间节点将迎来爆发?
云能力下沉到边缘侧
云计算之所以能在近十年内迎来爆发,是实体经济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和融合的结果。当真正步入物联网时代后,有海量的新兴移动物联网设备应用出现时,依赖于集中式数据中心的传统云计算模型会遇到很多限制。
一方面,將所有计算数据移动到云上,对于网络带宽资源是一个极大的开销,并且会造成拥堵;另一方面,对于时延敏感型应用,“云”的负担之大、时延之大,不能保证应用的低时延需求。对于需要适应本地网络状态和本地用户环境的场景,需要用远端数据中心的可用无线带宽来快速响应变化。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网络资源模型为边缘节点配置计算和存储能力,让其更接近高数量增长移动设备,这样可以降低云端的计算负载、服务延时,同时也可以降低整个网络的带宽开销。
边缘云计算和传统云计算的关系,类似人类的“大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的关系,为了让物理世界更加智能,边缘云将神经系统从“云”这个大脑开始层层前移,直达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联通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严斌峰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网络边缘侧增加执行任务计算和数据分析的处理能力,成为未来企业上云的重要趋势。根据Gartner2019年的报告,预计未来超过90%的企业都将开启自身在边缘计算的独特应用,边缘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在未来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行业。
不同企业共同加码边缘云
当前,包括运营商、头部网络设备商、垂直行业服务商和云计算企业已经开始加码边缘云,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业务侧重点,对边缘云推广的重点和特点大不相同。
总的来看,从2018年起各大厂商基于物联网的边缘云布局态势积极,其中运营商最甚。运营商由于拥有大量的网络建设资源,将侧重增强网络连接的控制与管理,实现分流能力/LBS等CT能力同云IT能力的融合。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联通正式揭牌“5G+边缘云业务运营中心”,向全球产业链分享如何通过联通MEC边缘云打造“1个业务运营中心、10个孵化基地、100个行业应用、1000个边缘节点”。
中国移动已成立边缘计算开放实验室,结合5G推动边缘计算试点,包括内容缓存类、本地分流类、定位运用类、跨层优化等,于2019年发布边缘计算“Pioneer300”先锋行动,评估了100个可部署边缘计算设备的试验节点,开放了100个边缘计算能力API,引入了100个边缘计算合作伙伴,助力商业应用落地。 (下转第7版)
严斌峰表示,未来,运营商将架起管道和桥梁,推动行业和传统云服务厂商深度合作。
对网络设备和服务设备商来说,例如华为、思科加码边缘云,欲通过用户侧在应用边缘云进行数据收集、传输、处理,更广泛地应用到自己的网络设备。2019年3月,华为云开源了KubeEdge项目,该项目正式被云原生基金会接纳,成为CNCF首个云原生边缘智能项目。2020年4月8日,华为垂天5G边缘计算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致力于5G边缘计算领域的技术研发,为全球用户提供稳定可靠、可持续创新的云服务。
对云计算厂商来说,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为例,其边缘计算网络基于CDN发展起来逐步布局“边”、“端”,已具备IaaS、PaaS、SaaS多维度的边缘服务能力。腾讯云也推出了物联网边缘计算平台,帮助用户实现就近计算和分析数据,快速的给出分析结果。
也有分析认为,由于这些云厂商的中心云优势较为突出,它们对于边缘云的布局并没有其他几类厂商那么积极。
此外,近年来边缘云市场不乏一些后起之秀,包括金山云等厂商开始发力布局,基于物联网推出边缘云平台和解决方案。
市场尚未达到爆发节点
边缘云作为未来云计算的重要方向之一,尽管概念诞生不足两年,有着头部厂商的加码和应用需求的推动,未来前景可期。然而,边缘云市场的驱动却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快速。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云计算测评部总经理李安伦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边缘云市场尚未达到爆发的节点,主要受制于底层技术不完善,应用场景落地受限,边缘云市场还不成熟,也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技术价值。
尽管物联网催生了边缘云技术的应用需求,但从实际落地层面看,应用场景仍然十分有限。李安伦表示,边缘云的确适合用来提升行业应用技术效率、降低产业数字化运维成本的应用场景,但许多行业上云热情不高。目前边缘云主要有潜力应用在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由于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尚未成熟,我国大部分的移动厂商、网络设备厂商和云厂商主要将边缘云产品卖给了工业互联网场景,但也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
为什么难以从概念落地?李安伦进一步解释,这是由于边缘云发展所依赖的技术还未能达到行业应用标准。
技术方面,李安伦表示,目前的网络传输带宽基本无法支撑边缘云的超低延时、零抖动特性,加之5G网络还未全面实现商用,应用到边缘云上则需要更多时日。
“在5G SA组网模式下,即使边缘UPF和MEC系统可以统一集成,也会面临在MEC系统厂商与5G核心网厂商不同的情况下,边缘UPF与5G核心网SMF之间N4接口互通的问题,这会导致网络能力与计算能力的融合出现问题。”严斌峰说。
边缘云应用场景能否落地,其实更多地取决于上云后的资产回报。严斌峰指出,对于行业用户而言,边缘云仍需面临一个接受周期。对于大型企业,应考虑哪些算力需要下沉,下沉的设计如何;而对于小型企业,关注的更多是效率和成本,哪些算力需要通过边缘计算能力上云,继而利用边缘云的算力优势带来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一方面相关技术能力和技术人员的积累需加强,另一方面会综合评估投资回报,包括可能涉及软硬件的投资。
“若场景中的设施没有按照边缘云的架构去设计,边缘云‘唱得再响亮也只是一纸空谈。”李安伦说,想要增强企业上云的意愿,则需要整个产业齐心协力,通过技术和成本的验证,让行业企业愿意迈出这一步。
事实上,边缘云的发展还需要产业界共同推出行业标准。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朱德成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边缘设备众多、差异化较大,云服务商所采用的架构、技术仍存在较大差异;此外,边缘云的应用场景也各具特色,目前业界对边缘云的定义、使用场景、参考架构等方面仍未形成共识,个性化和私有化的解决方案鱼龙混杂,基于边缘云计算技术打造的相关应用无法跨平台使用,造成边缘云的应用和推广收到了一定限制。
从现在的角度看待边缘云,就相当于2010年时大家对于“云”的彷徨,有了厂商的推动往往还不能真正推动产业的发展、应用的落地,大家还在找能够落地的合适的场景。假以时日,待产业实现标准化统一、网络技术进一步增强,行业应用生态进一步丰富,边缘云必成大器。